极具升值潜力的异邦“青铜剑”
随着国际古董收藏的热潮来袭,青铜器也成为了投资者和爱好者的首 选之品。但是国内青铜器收藏市场的整体水平不高,导致圈里对青铜器的认识不足,其实只要是真心喜欢,潜心研究,鉴别青铜器并不难。可以从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和款识、铜质与器式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定。
我国的宝剑,主要起源于吴越青铜剑。而吴越青铜剑,一开始是在吴地发展起来的。
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会被伪锈含住掉不下来。用这种方法鉴定古青铜器上那些修补过的部位也很有效。用珠宝鉴定中的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来鉴定铜锈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铜锈在滤镜下都不会变色。而那些绿色、蓝色的化学颜料做的各种伪锈,在滤色镜下多数会变成红色。特别是用珐琅彩釉料在低温下烧成的假锈。这种伪锈既不怕火也不怕水, 用热针、水都不管用,但因为珐琅釉料中的蓝色含钴,所以在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下它的颜色会变成红色。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皮壳。伪锈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铜色,古铜锈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用烟熏青铜器表面或染色颜料,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这种氧化层往往没有光泽,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抛光,或用抛光玉器的滚筒机械抛光。
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 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于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于刺击的剑。
剑器还要时常修治砥砺,故当时可能有一类工匠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汉代称这类工匠为「削厉(砺)工」,其技艺又称「洒削」之技。削砺就是刮削砥砺的意思;洒削指磨刀以水洒之,泛指修治刀剑。
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是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短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物收藏是一种陶冶心境的艺术,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水平的。古玩收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旦停下脚步,就意味着艺术本身的贬值。收藏是一种兴趣爱好,并非发财致富的手段,如果收藏伊始便抱着发大财的美梦,那么终收藏的仅能是遗憾!
中国青铜剑始于商代。早期的青铜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进入高峰阶段,尤其是越国的剑更是名闻天下。越剑之兴,起于中国最早的铸剑名师欧冶子,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允常使欧冶子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把宝剑,五剑中的“湛庐”“鱼肠”“胜邪”三剑被献给吴王,其中的“鱼肠剑”也就是专诸刺王僚所用之剑。欧冶子的女儿镆铘后嫁给吴人干将为妻,夫妻俩共铸闻名后世的干将镆铘雌雄双剑。据考古发现,越国宝剑的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至今锋利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