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整理」同样的黄疸病人,处方思路差距也有点大
这次先把两个方子写在这,进行一下对比。
一方:
黄芪30g 党参10g 柴胡15g 酒黄芩6g
姜半夏10g 茵陈30g 鸡骨草30g 蒲公英30g
炒枳壳10g 泽兰10g 白茅根10g 莪术10g
甘草10g 滑石粉10g
二方:
茵陈30g 鸡骨草30g 桂枝10g 茯苓30g
白术30g 猪苓15g 泽泻15g 干姜10g
人参10g(党参30g代) 甘草6g 黄芪45g
生地15g 滑石15g 杏仁10g 橘红10g
前方是上级医师的,后面是我的。前方患者先服用一周,今日服完,我再次处方。原意似可从前方,但是诊脉患者之后,处方思路有所不同。只能赞叹一句,我们不是一个老师教的,用方子的思路自然有所不同。前方很容易看到小柴胡汤的影子,加茵陈、鸡骨草退黄,蒲公英、白茅根、滑石、甘草清热利尿,枳壳理气,莪术、泽兰活血。小柴胡是肝脏病的常用方,也是疏利肝胆、引经归肝的导引方,看其组成大抵以清热利尿为主。“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热蕴结方成黄”,治疗思路上大抵如此,无论寒湿发黄还是湿热发黄,活血利尿亦是主要思路。当然,从经验上来讲,前医经验丰富,阅历十足,对脉象、舌象、症情的把握上也会更好一些。
患者服药一周以后,由我改方。 现症仍是黄疸不退,黄疸先判寒热之证。我把脉双脉均是缓滑力弱,观其舌质略显暗红,舌体虽瘦然边有齿痕,苔略黄,考虑乃是寒象而非热,稍有热象亦是寒为本,热为标。故主辨为寒湿发黄。在选方方面,黄疸还是茵陈汤系列,茵陈理中汤首选。其次,利尿是腹水、黄疸的必然思路,以五苓散为主,即是茵陈五苓散。主要方向确定以后,因其双寸脉不显,脉象偏沉偏弱,是正气不足,又是心肺气不足之义,利尿之时亦有提壶揭盖法,故重用黄芪、党参可补气利尿,又滑亦主痰,杏仁橘红宣肺之外又是化痰之法。原意久病及肾,金水相生,肺肾同治,可再选六味地黄汤、济生肾气丸之类。然一则地黄汤之类补肾滋阴有碍脾胃反增痰湿之虞,一则药味过杂又恐药性不专反失祛黄本义,故仅择一生地,凉血活血滋阴,既能兼顾利尿剂所致阴伤,兼制约药性之热,以防伤津。鸡骨草一味,甘、微苦,凉 。归肝、胃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用于湿热黄疽,胁肋不舒,胃脘胀痛,乳痈肿痛。用在黄疸型肝炎、护肝降酶的方面,我是从前方刚学过来。除了茵陈利胆退黄以外,便又多了一种退黄药。
前后病情变化不大,不同处方,思路亦有不同。只能说先看疗效。疗效才能评定一个处方的好坏。有时候我也想沿着一个方子用下去,但有时候,实在是根据自己的所学解释不了,不能就这么顺着一个方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