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八记之五:用心与用力
编者按:鲁班做了一尊佛,能够顶一万尊佛;赵巧儿做了一千尊佛,顶不上一尊佛。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用心,一个用力。其实,工作就是这样,用心做就能做出创意性的精品;用力做只能是完成任务。
淅川县荆紫关山寺前,有一道自然形成的悬崖。崖边古木参天,临空炫耀。崖上有两洞,称之为千佛洞、万佛洞。
自山山门向南,沿着石砌的台阶,步行数百米,便到了山崖。崖前崖后,树林葱郁,遮天蔽日,仿佛给这巍巍山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唯独山崖是裸露着的。远望,若隐若现,微微露出黄褐色,如同性感女郎的酥胸。一道瀑布,从数百米高的崖顶落下,像一条白缎,接着天,连着地。飞瀑落到岩石上,水花飞起,四溅散开,似寒烟薄雾,轻拢着周围的丛林。
越过飞瀑,踏着崖前的栈道,曲曲折折,攀援前行。不一会儿,便到了千佛洞。这是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大洞。洞顶是多姿多彩的水锈石。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像人,有的像兽,有的似水濂,有的似弓箭……千姿百态,无所不有。水锈石间,有大小不等的溶洞,洞里原有佛像数百尊,人称千佛洞。据说,这些佛像毁于文革时期。听说而已,没有亲见。见到的是一尊站着的如来佛,两边立着两位不知名的神佛。四周20余尊铜铸神佛,或站或坐,神态迥异。洞外,杂树斑驳,繁花似锦,鸟声啁啾。洞内,凉风习习,千佛聚首,禅意浓浓。
传说,千佛洞为鲁班徒弟赵巧儿所做。有香客要求鲁班师徒在山的两个洞里雕凿佛像。赵巧儿自认为水平已超过师傅,便要与师傅比个高低。赵巧儿干了一月,凿出一千尊佛像。而鲁班只凿出一尊。这尊石佛,体态丰满,栩栩如生,仿佛胸藏天下苍生。一个人看他,他看着那一个人。百个人看他,他看着那一百个人。一万个人看他,他也看着那一万个人。好像谁心里有啥事,都瞒不过他似的。人们都说,这尊佛能顶一万尊佛。赵巧儿自愧不如,“扑通”跪在鲁班面前。鲁班搀起赵巧儿,指点道:“你是在用力雕佛,我是在用心雕佛,雕出的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
出了洞,再往上走,便是万佛洞。洞内果然只有一位弥勒大佛。可惜已不是鲁班所凿的石佛了。但“万”与“千”、“心”与“力”、“谦”与“满”、“师”与“徒”,皆在一崖之上,让人在灵山秀水中,领悟其中道理,妙哉!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