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骨髓抑制,到底「抑制」的是谁?打升白针是否是唯一选择?
一位粉丝私信我,“家人化疗了两次,查血常规时发现白细胞1.7,血小板460,没什么不适,是不是现在就要打升白针?”。
骨髓抑制是化疗期间常见的毒副反应,升白针也是骨髓抑制后常采用的升白方法,那么,什么是骨髓抑制?抑制的又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打升白针呢?
为什么化疗后容易骨髓抑制?
化疗是癌症治疗中重要的手段,由于化疗是一种细胞毒性药物,会对细胞分裂快的细胞有抑制作用,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细胞增殖旺盛,因此化疗会干预骨髓的造血功能,进而出现骨髓功能的抑制。
可怕的是,化疗不仅杀灭白细胞,还会影响白细胞的后续供给,如果白细胞的数值低到某一个临界值,医生往往就要降低化疗剂量或延迟化疗,而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化疗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中断化疗,最终导致肿瘤发生复发、转移。
骨髓抑制,到底「抑制」的是谁?
大多数通常先出现白细胞减少,然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前者多比后者严重,少数可出现严重贫血,严重时可致骨髓再生障碍。这些化疗药物包括,多西他赛等等。
骨髓抑制是常见的化疗副反应,因中性粒细胞生存时间最短,一般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最先表现为中性粒细胞下降,受到化疗的影响最明显;血小板生存时间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红细胞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大多数化疗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如紫杉醇、长春瑞滨、伊利替康、吉西他滨等药物,少数药物如卡铂、吉西他滨等,血小板的下降比较明显。化疗后为了给骨髓细胞恢复的时间,化疗常常是间隔进行,很多化疗是3~4周进行一次。
骨髓抑制的危害
虽然骨髓抑制是暂时出现的,但若出现并发症后果很严重,可以合并严重感染,重要脏器出血,从而危及生命。
我们都知道,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白细胞的减少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导致我们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粒细胞缺乏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重。红细胞下降,人体随之就会出现贫血、乏力的现象。如果是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降低,就会出现出血的症状。所以如果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血小板比较低,一定不要剧烈的运动,防止出血。
为了顺利完成化疗的既定疗程同时保证疗效,尽量减少白细胞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期间,往往需要其它手段来辅助提升白细胞的水平,如升白针。
所有患者都需要打升白针吗?
临床上,为了升高白细胞水平,西医常用的方法是打升白针,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打升白针,如果是白细胞减少不明显的患者,白细胞有可能在2到4周会逐渐恢复。医生会根据化疗后患者的情况及骨髓抑制的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打升白针。
升白针可以快速升高白细胞的数量,相当于“催熟剂”,可促进骨髓里的“未成年”的中性粒细胞迅速成熟、释放到外周血中,虽然这样能快速提升白细胞数量,但也是暂时性的手段,不宜反复利用,避免白细胞过度疲劳,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患者在前几次使用升白针时效果很好,但后来就没有明显效果的原因了。
另外,很多患者反馈打完升白针后骨头疼、不打升白针白细胞还是降低。那么,除了打升白针,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可升高白细胞?
中医在治疗骨髓抑制方面疗效显著
中医认为,导致骨髓抑制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个是虚。放化疗造成脾胃功能、造血功能减弱,所以人体出现气血运行的障碍。第二个是瘀。由于化疗、放疗,使人体气血运行逆乱,出现瘀阻。针对以上认识,中医治疗主要考虑两方面:补虚和化瘀。
中医有一句话叫“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倘若体内存瘀血,不疏通排出,新血就不会重生。在化疗过程中注意,对着镜子照自己舌象,若大部分舌质淡、暗、有齿痕,同时有一些瘀斑瘀点,这就表明体内有瘀。
中医治疗骨髓抑制,往往采用补气血、活血的药物。因为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临床常采用黄芪、补骨脂、鸡血藤等为主的方剂,一方面能够补脾肾、养气血、通血脉,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保持正常的造血功能,从而保障放化疗的顺利完成。
食补在维持白细胞水平方面也很重要
化疗期间,配合艾灸足三里穴,可有效缓解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一些养血的食品,比如黄芪、当归配伍炖鸡肉或牛肉或猪肉;也可以用黄芪、鸡血藤配伍炖牛骨头;或者经常喝点大枣粥,这些方法可以改善人体气血功能,补养气血。
中医讲究膳食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做到五味、五色调和,从而保证营养元素的摄入、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以及脾胃的运化功能,使后续的放化疗更顺利的进行。
骨髓抑制是化疗不可抹除的一部分,因此,患者要充分调试好心理,正确对待药物产生的不适症状,更不要过于担心。在正规、系统的治疗下,可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化疗期,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相信大家终会战胜恐惧,最终取得抗肿瘤治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