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老爷车

电影:老爷车

一部115分钟的电影,前100分钟都在缓慢的叙事和毫无波澜的情节中平静地度过,只有后面10分钟,激发了昏昏欲睡的荷尔蒙,有点像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只为最后相逢一时的幸福。

这也是有足够的自信的导演才敢这样拍,也应该是以前观众有耐心的年代才敢这样拍。若是现在,每个观众恨不得一到电影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潮,随后的90分钟还都保持在亢奋的状态。无礼的要求自然要对电影的质量造成伤害。但是往往,大师和大师的作品,都是精心打磨、意匠惨淡经营的产物,是岁月积淀、饱尝孤独的产物。没有做好体验寂寞准备的观众,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美。

电影的情节也是这样,不可能从头到尾,都一直媚俗地去捕捉观众的兴奋点,应该按照电影本身需要和情节发展的要求,遵从自身的审美,去按节奏展开叙述。所有的好电影无不如此,所有大师级作品的诞生无不如此。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沃特,垂垂老矣,居住在偏僻的镇上,两个儿子都各有家庭并在城里居住,他的妻子又刚刚去世,他成了一位独居的老人。试想一下,一位总是一脸严肃,身板挺得笔直,一张嘴满口都是不满当下人们习惯和做事风格的脏话,对谁都不友善,随时随地都可能掏出一把装有子弹的手枪威胁对方的老人,谁愿意亲近呢?

大家都以为他满身都是不可告人的罪恶。神父也多次上门,让他到教堂里去忏悔,而他固执甚至偏执,坚决不去,还嘲笑神父是28岁的小处男,没有资格听他忏悔。

新搬来的苗族邻居,也无法和他友好相处。他和那位苗族老太太各自坐在各自的房檐下,用各自的语言去对骂,相互吐唾沫。这样只等着死神来临的生活,真是腐朽到骨子里了。

特别是这条街上还有一帮无良的苗族匪帮,经常横行乡里,并想拉邻居家的少年涛加入他们。前两次,涛在被欺凌的时候,都被老兵沃特制止。匪帮为了报复,让少年涛去偷沃特最心爱的老爷车,不料被沃特发现,差点被爆头。

眼看着邻居关系将恶化,但是沃特和少年的姐姐苏因为有英雄救美的过往,关系相对较好,在涛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赎罪时,同意了涛帮他打工一周进行赎罪的请求。

在这一周的时间内,沃特和涛的关系渐渐融洽,一有困难想到的就是涛,还教他怎么具有男子汉气概,还帮他找了份工作。一切都将好起来的时候,涛又被匪帮欺负了。沃特帮涛出气,教训了匪帮的头目,却引来了匪帮的疯狂报复,用机枪扫射涛的家,强暴了他的姐姐苏。涛义愤填膺,老沃特却在暴怒之后镇定了下来,他给自己定制了新的西装,到理发店理了头发,刮了胡子,打扮得体体面面的,然后到教堂忏悔。一切都显示出老沃特准备报复了。神父虽然渐渐熟悉了老沃特,一边为老沃特以前的罪过如此至少而吃惊,一边依然相信他会忍不住报复,所以一再劝他不要冲动。

老沃特从来都是固执的,谁都劝不住。他在夜晚找到匪帮的据点,故意站在院子中和匪帮的众人高声对话,引起周围邻居的围观,接着在一枝枝枪的瞄准下掏出了一盒烟,然后是强硬的语言对抗,让所有人以为他要掏枪的时候,匪帮所有人一起开火。

老沃特身中无数子弹,轰然倒地。镜头拉近,而他手中并没有枪,只有他心爱的打火机。

这一节才是电影的高潮。所有的看点都在这一通机枪乱射中实现。所有人,包括观众,都以为按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将要开展最后的杀戮,清除这些社会败类的时候,老沃特却选择了自我牺牲。

他在出发前将一切都安排好了:为了不连累少年涛,将他引诱至地下室,将他反锁在里面,而将放置钥匙的地点打电话告诉他姐姐苏。制造了涛不在场的证据和证人。

他将自己最心爱的狗狗交给邻居老太太看护,并且和颜悦色与她和好。他定做的西服,原来是为了他在葬礼上能够体面。他甚至写好了遗嘱,没有把房子留给一心只惦记他遗产而从来没有照顾过他的两个儿子,而是捐给了教会。把他最心爱的老爷车留给了陪伴他生命最后时光并给他带来快乐的少年涛。他早已做好了献身的准备。

他一生都背负着战争的心灵创伤,活在自己的懊悔之中,没有人理解他,都以为他做了很多坏事,神父一再劝说让他去教堂,也是以为他满身都是罪恶,但当老沃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真正到教堂去忏悔时,讲出的罪过无非是偷亲过一个女子,有一笔900美元的收入没有交税,与两个儿子的关系不好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除此之外,他再无罪过,他的一生洁净如洗。

若要说他的罪恶,就是在战争中犯下的过错。那是战争之恶。战争离我们很远了,无法理解其残酷,也无法理解在战争中杀人即为合法合理的逻辑。即便是在战争中杀过十几个人的老沃特,对于杀人司空见惯的老沃特,在和平的年代,在暴怒之中,也没有采取极端的手段去报复,而是利用了法律,并做出了自我现身。

他用自己的死,来证明那匪帮中不良人士的有罪,进而把他们送进监狱,以保证那一片居民的安宁。他用他的死,证明了对生与死的理解——与其在不停的吐血中苟延残喘,如不在一件有意义的事中豪迈的死去。

神父之前劝说他去忏悔,曾和他讨论过生与死的理解。他总以为老沃特理解的不够深刻。但是在沃特的葬礼上,神父说:“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沃特给我上了一课。”

不看到电影的最后,就理解不了主人公的人格。在最后环节给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这耐人寻味的一个重要因素。类似的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比如《痛击》。

欲知电影《痛击》的详情,请耐心关注本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