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原创) 非学霸非牛娃的名校之路:感悟四要点

【留美学子】 的 读者文摘

第 855 期 只精选好文  不链接任何广告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导语:

考入美国名校,并非赢在中国定式的高考思维上。

除了优秀生必备的标化考试高分、卓越的学业成就,非凡的校内外活动经历之外,或许其它无形的素质和家教内容,才真正决定了一位学生是否走远的距离?

本文将从如下四点解析,竭诚希望给读者带来不同视角的思索。

1    难写育儿经的缘由

2    孩子"突变"的引爆点

3    忙碌父母 家教两原则 

4    三颗种子给儿女

2017年6月10日阳光明媚,全家人一起参加了女儿芝加哥大学毕业典礼。对于笔者,仅仅就参加毕业典礼而言,一切已经不再新奇。

2014年参加了儿子杜克大学的毕业典礼,2016年参加了外甥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之前,还有参加过儿女各自私立寄宿高中隆重的毕业典礼仪式。

不过2016年西点外甥毕业典礼回来后,那份难忘与感动,远远超越西点毕业本身的仪式。彻夜难眠无数日之后,历时两周,伏案疾书,完成了好评如潮的万字报告《西点给我一座桥》!

(此文链接在文章结尾之处 )

而此次毕业典礼上,女儿不经意的告诉我们,她同时拿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 。她的数学主修学科,竟然与她北大78数学系的爸爸,一模一样!现实中,女儿大学上过什么课程、选择什么专业,我们家里从未有过探讨,她自己之前也不知晓她爸爸大学里的具体专业学科。

女儿说得轻松,妈妈我却心情沉甸甸!

说起数学,似乎女儿从小根本没有数学这根弦。别人家孩子驾轻就熟的本领,比如:3-4岁玩伴们能把乘法口诀表说得滚瓜烂熟,而女儿怎么也背不下来。

小学里一次数学考得一塌糊涂的女儿,竟然可以无视妈妈失望的表情,义正言辞的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后来,中学里原本可以轻易拿满分的其他学科考试,当失手后,却回家跟我解释:“That is my bad day!”(言外之意,那天不就没有发挥好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对于本人自己都不在乎考试成绩的人,特别她的数学方面又这么不上道,不得已,在女儿上小学时,我就“放弃”了对她的期待。对于也曾经望女成凰的妈妈我,失望之间,与其去指责孩子,不如干脆告诉她,尽心尽力就好了!

有这么聪明的爸爸和哥哥,她再笨,也要比她的妈妈强。 这是我有意无意给她传递的信息。 也许正因为我们家长这样心态的转移, 反而给了她自己输赢兼并的成长空间。

如果说,做父母的,对孩子没有期待,能这样拿起放下,这个不真实。 自己之所以能放下对孩子的期待,跟20年来写作机缘里采访到太多的优秀孩子有关,期间发现了孩子们各具特色,如果硬把苹果、香蕉、榴莲放在一起来比较,实在没有可比性。

女儿的成长是什么样的路径呢?

似乎是这样的:终于“冬天”熬了过去,女儿的春天到来。特别到了高中, 无论老师、同学、还是家长,常常告诉我, 在他们眼里,女儿如何优秀、如何成为榜样等等。

今天写此文,并非来告诉大家我是如何培养女儿的 ,因为许多育儿道理,现在写,是否有点事后诸葛亮?或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成分。

然而,因为被许多父母问询教子经验,所以促使我不得不去思索一番,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曾经非学霸、非牛娃的孩子,走进美国名校。

(芝加哥大学)

1

难写育儿经的缘由

如果说,终于女儿有一天“懂事”了,开始自己努力,然后学业优秀起来,然后方方面面全面发展起来,然后就顺理成章的考入芝加哥大学 …..  果真这样简单吗? 偶尔听过别人这样评价我:“你是一位静等花开的成功妈妈!”

 “静等花开”听着好浪漫!难道静等着花就开了?生活中奇迹是这样发生的吗?

如果把这4个字拆分开来说:
【静】无声无息吗?脑袋眼睛需要吗?
【等】被动还是主动?站着还是前行?
【花】四季长青花?还是小花?如果是草或者叶子呢?
【开】怎么个开法? 是持续还是暂时?

作为儿女妈,我做得不圆满。但是,我了解也许被许多人忽视的一个过程:因为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粮食, 我天天都会写字,又常常可以坐在书桌旁发呆数小时之后,竟然一个字也没有写下。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这个过程, 总以为父母去教育孩子,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其实这个过程很漫长,甚至短期没有结果,或者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

然而,换位思考一下,与其说教育孩子,不如说:孩子常常在教育我们父母自己。只有这样的心态时,真正静等花开的境地,就不难理解了。

自己在主流媒体发表的文章百余万字,尽管与美国教育、青少年成长相连,却很少部分有我自己孩子成长的故事。 为什么?很简单, 因为他们持续在成长,只要在前行,问题、挑战、惊喜、落差持续在迭代中发生, 失败更是兵家常事。所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妈妈我,难以在进行式的世界里,客观理性反思其秘笈。

另外,孩子们在他们成长进行式里,更需要他们自己成长的空间与隐私、即使孩子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时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果父母允许孩子成长中多一些留白,应该是父母赐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回到女儿身上,终究她在美国最难读的大学之一里,毕业了。 作为父母,我们是无法替代儿女们走过他们要走过的路径。所以,父母除了可以提供家族里的人生价值和机缘和各自独特的DNA之外,父母到底还可以为孩子再做什么呢?

(小学时光的儿女,曾经发愁他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现在懊悔他们太早飞出了家门。)


孩子"突变"的引爆点

父母们的回忆儿女成长的兴奋和关注的焦点,跟孩子的回忆焦点,常常并非能重合。所以,此文分享的内容,是从我这个妈妈的角度来写的。自认为,至少有两段经历给女儿未来的路,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经历一

小学时,学校给5年级学生举办了24点的数学比赛,也就是带有数字的4张牌出来,通过加减乘除,谁能第一个算出数字总和24,谁就赢!此文前面提到,乘法口诀怎么教她都不会吗? 但是,她从小喜欢跟哥哥玩各种各样的牌,而且许多时候,都是跟男孩子们一起“拼杀”。

24点给她带来的兴奋,不是数学,而是打牌过程中赢的感觉。 所以,有一阵时间,她自己盯着牌,玩来玩去。结果学校比赛时, 她轻而易举的拿了第一,把第二第三学霸男生,甩了出去。

几天后区里7所小学的联合决赛中,她原来小学的第二第三同学,拿下第一第二名奖项,而她位置却名落孙山。 为什么? 赛场上,她那组的出牌老师,有意还是无意, 把分分秒秒都是关键的出牌动作,不是参赛者第一时间同时一起看到牌,而是那位出牌老师用了一个手旋转的动作, 女儿坐的位置,让她成了这个赛组最后看到牌的那位,而第一位看到牌的学生,恰恰是出牌老师自己自己学校的学生。

比赛就那么几分钟,比赛结果,对于一个充满期待、而且实力很强的她。获得如此落差的结果,打击有多突然,可想而知。

先说前面赢的感觉, 这个竞赛过程让女儿强烈感受到了,只要努力,自己能赢,而且赢之后,被许许多多的同学发现、赞美,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美好感觉。

然后没过几天,她一下子又输了,而且有点猫腻的被输。赛场上,她不仅来不及、而且自己也无力能抗争。回家后,她哭得很伤心,作为母亲我更伤心。 然而, 过了1-2天后,她就恢复了 ”元气”。这个功劳一定要归功于她学校老师的开导,同时,我也感受到孩子们的抗压力,其实他们比我们大人还强。

在女儿小学5年级时,在短短的一周间里,女儿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落差,甚至难以抗争的不公平。孩子能很早品尝这样的挫败感,其实是上天赐予的良机,问题在于,不是孩子输不起,真的是我们父母自己不想输。

经历二

儿子去了美国顶尖寄宿高中安多佛读书后,女儿就被我带回中国读书,因为那时,我准备“海归”。 为了强化她的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我让她进了一所为国内学生开的北京寄宿国际学校。

其实她是“被”海归的,完成一个学年后,她坚决要求返回美国。并非中国学校对她不好,而且她也很喜欢同学们,然而,一个美国学生原本就应该做到的:学习认真、执行纪律、助人为乐等等,总被学校拿出来表扬,这样的善意,让她感觉不舒服。她希望同学们都被表扬,她更希望安静的做最好的她自己。

中国的留学经历,对一个纯粹美国长大、中文听说读写都不具备的她,实属不容易,特别“海归”并非她的愿望,她经历了许多无奈,为此,我内心也有许多内疚。 如果重新来,也许作为母亲,我会给她更多的预热准备。

 对于她来说,这段经历,她近期失去的东西很多,青春期孩子们最看着的朋友圈,她要重新适应,甚至重新认识新老朋友;学业上的适应也不是一帆风顺,终究初中阶段的大量阅读内容,被耽误一年。

然而,她远期里获得的,是后来循序渐进凸显出来的。也许中国这样的经历,让她再回到原本习以为常的美国教育环境时,发现了美国教育还有那么多独特的内涵,不仅她更加珍惜,在看问题方面,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

还有,她在中国读书时,给我带来不同视角的反思。 有一次她问我:“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 我解释了原本这么励志的历史故事后,她第一时间给我的回答却是:“妈妈, 为何我们要把仇恨埋在心里?每天这样的痛苦,多难过。人如果能去原谅别人,会快乐一些吧?”

另外中国读书的一年是寄宿形式,这个经历给予她后来美国高中四年的寄宿生活,在心里上,做了很好的铺垫。

上述的两个经历,跟学业无关,却让她无心插柳的从中受益,代之而来的是看问题的多元化、坚强与包容。

另外,还有一点。一位妈妈常叮嘱她在省重点高中读书的女儿:“得意要淡然,失意要泰然”。 这个让我联想到,一次女儿高中老师早晨电话告诉说,她的PSAT (美国学生的标化考试)成绩几乎满分,女儿其他的标化考试和AP考试,都是学校历史上,考下种类最多,成绩最高的。

听到后,做妈妈的我有些得意。那天我一整天都期盼着寄宿高中的女儿下午下课,可以电话问询她。好不容易晚饭前“抓”到她,然后激动打听情况。 知晓缘由后,女儿仅仅一句话敷衍了:“Mom, this is not a big deal !” 顿然,我心都凉了, 言外之意,"妈妈,这个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需要这样得意忘形吧。“

考试不好,她会说,那天不走运;考试好,她也不欣喜若狂。 然后, 芝加哥大学本科的学士学位,同时拿下【经济】和【数学】两个,提前也没有跟我们父母打过招呼。 我曾问过她,干什么要这样难为自己,去同时读这么难的学位,万一读不下来呢? 她却说:”已经这样选择了, 难道我还有什么办法退却吗?“

真的,心态上, 孩子们已经超越了他们父母。

3

忙碌父母 家教两原则 

我和先生都算忙碌的人,所以,很多孩子们的具体活动和学业细节,我们关注不够,做得不好。 然而,有两个基本原则,家里每天都习以为常的执行着:

其一:   

我和丈夫做事情都是极其认真,而且无论何时何地,几十年如一日,我们都坚持读书学习的人。静心读书,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的氛围。 所以,儿女读书方面,我们父母从来不用操心。 因为他们就是在家庭读书的氛围下长大,书到处都是,平日去图书馆借书、书店买书,就跟每周去超市买菜一样。 书读多了, 或者成为乐趣、或者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必需品。

其二:   

所以我们对孩子具体的学习成绩,从不过问, 考多少分,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 当成绩结果成为他们自己要负责的事情时, 他们自己想要优秀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自己就会努力起来。

记得儿子周末到中文学校读书时,回来问我:

“妈妈,我的考试成绩,你有要求吗?”
“要求? 什么要求?”
 他说:“我同学的父母要求他们孩子得满分,或者考试不能下90分。”
哦,我真是惊讶。 “ 你及格就行了,你看你美国同学,周末哪个不在玩,你们还要去中文学校上课,够辛苦了。妈妈没有要求。”

有一天,儿子中文学校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好心好意的电话我,特别强调,我需要管管孩子的中文学习了, 好像我孩子应该是她班上最差的学生。

听到这样的告诫,我竟然没有不好意思,也不纠结。 我告诉老师,自己特别为儿子骄傲,学中文多难啊, 他又这么自觉自愿的学习,这就够了,学校成绩好与坏,真的没有所谓。

当然,我知晓比起许多华人家庭,大概我这个妈妈是不合格的。

其实长期以来,对学术的要求,我始终不重视, 而且, 更没有要求过孩子一定要做学霸。 为什么? 因为从小学到高中,自己曾经一直是学霸。总得第一,又如何? 也许这样的心态,我耽误了孩子。

可以说,我的经验,并非是成功经验。尽管我和丈夫也希望孩子们学业上是学霸,如果他们不是,我们焦虑也无用。用孩子爸的阿Q精神来解释:“孩子一生有读书的习惯,缺什么的时候,自己还知道去补习,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我很早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自律的去成长,缘由来自美国邻居的妈妈的忠告。

911事件发生当天,我们这个小镇上,有4-5位父母遇难。这位妈妈上班回到家里,告诉她还在小学读书的儿女们:“从今天起,你们要自己起床、自己吃早点、自己洗衣物、功课回家自己完成。” 911那天,有多少爸爸妈妈再没有回到家里。所以 她要让学会孩子在没有父母的相伴下,自己也能“生存”。

咋听起来很残酷,其实,这才是为何一些孩子可以走远的真谛:让孩子很早的年龄段,打磨坚不可摧的自推力。

4

三颗种子给儿女

话说回来,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我用种子来说明三点,便于大家理解。言外之意,种子需要土壤、阳光和水分要慢慢发芽长大。

一颗是爱好
一颗是习惯
另外一颗是圈子。

第一颗种子:关于爱好

可以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力去开发他们的爱好, 而爱好可以是主动和被动齐行并进的。 这些,我身边的许多智慧的父母做得都非常好,这里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

比如:

孩子们都学乐器的时候,张妈妈带5岁的女儿,同时去尝试小提琴和钢琴的课程,最后才选择了小提琴。因为是女儿自己的爱和选择,后来在她成为州体育运动员,到处打比赛,无论多么忙,她都坚持下来,一直拉进普林斯顿大学。

比如:

方妈妈自己曾经是艺术体操运动员,但是,她没有强迫孩子去学,因为学体育太苦了。小的时候,她带着姐俩去观赏,让她们自己爱上,然后提出她们的渴望,后来,她们经历过失误、经历过评判不公,然而,她们一直练到美国国家队,然后,双双进入美国名校。

比如:

卢爸爸的儿子从小爱飞机, 自己把各种型号的飞机,从里到外都琢磨透,上大学时,没有挑选父母期待的美国名校,而是去了美国航空专业第一、排名不靠前的美国大学。毕业后,就被美国第一航空大公司招聘,没有几年,在高级别的工程师头衔里,他成为最年轻的那位,带领着百人团队。儿子的眼、手、耳好像都沉浸在设计和发现问题中,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爱。

还比如:

有个孩子天天玩电游,父母怎么管也管不住,仿佛孩子就是不务正业,父母也因为实在无奈,最终彻底鼓励他去学习电游方面技术知识,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

当然, 上面的实例,都是在理想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 常态生活中,也许没有这么理性。 原因多种,即使有爱好,一是不一定被发现,或者被鼓励,另外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延续,或者因为高昂费用,或者因为环境局限。

然而,父母要鼓励孩子对一个东西的爱好,并非仅仅培养孩子在学习某样东西本身,这里之所以提到爱好,其实就是说: 生活中,让孩子有一份令他向往,有激情,喜欢做,高兴的事情, 通过这个爱好的过程,延伸出许多可贵的品质出来。

这就是为何,美国名校这么看重一个孩子在某一项才华上取得的成就, 比如:奥林比克竞赛的冠军、全美的冠军、中学生联盟大赛冠军、音乐艺术大赛金奖等等, 能取得这些成绩,不仅仅天赋和爱好,而是需要一个人和一个家庭从小到大,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巨大付出,同时,也展现出一个人的毅力和能力。

第二颗种子:关于习惯

习惯表现在方方面面,任何一个孩子,走出家门,站在众人间,举手投足,何许人也?一目了然。 习惯的背后就是修养, 而修养决定了一个人的路走能走多远。

其实学业优异与否,有天赋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努力,尽管许多因素,并非全部可控。然而,我们一生能走多远,人的德行实在重要。前面的第二点里所述的家教中的两个基本原则,讲述的培养自推力,其实也是一种家庭培养出的习惯之一。

回到更具体习惯表现方式, 那么这里可以从美国大学名校衡量学生的个性评价15点,给父母作为借鉴。 孩子不一定成为完美的人,但是,孩子应该在平日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培养,具备其间能具备的素质很重要:

1.     Intellectual curiosity 求知欲
2.     Intellectual creativity创造力
3.     Academic achievement学业成绩
4.     Academic promise学业前景
5.     Leadership领导能力
6.     Sense of responsibility责任感
7.     Self-confidence自信心
8.     Warmth of personality为人的热忱
9.     Sense of humor幽默感
10.     Concern for others关心他人
11.     Energy高能量
12.     Maturity成熟
13.     Initiative原动性
14.     Reaction to setbacks对挫折的反应
15.     Respect accorded by faculty受老师的重视程度

对于我自己, 上述的15点素质的打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15点过于繁杂,很难全部领会和掌握。 根据一路走来的经验,自己这里总结基本三点如下,而且这些,是我们确确实实天天在执行着,同时希望潜移默化的传递给自己的子女:

其一:    感恩和格局

这一点,其实就是一种正能量的形成, 想和做那些美好的事情,可以升华一个人的境界,丰富生命品质的色彩。我常跟孩子说:“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欠谁,别人可以装傻,但是谁也不傻。 所以好好待人、珍惜别人、感恩别人,就是做人最最基本的德行。”

生命中,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会发生,包括欺骗、利用你的人,这些都是负能量,与此去争执,不如远离,虽然暂时亏了自己,但是,不让这样的负能量进入自己生命里,然后,发现,自己的格局愈来愈大。不计较多了,格局就起来了,人也就更加大气。

而这一切,其实是父母本身的修行,父母的高度,确实决定孩子的起点。心怀感恩,更多美好的事情和人,愈来愈多的会簇绒在你的身边。

(摄于儿女小学阶段。20年来,作者分别受邀到美国新泽西州和康州的十几所中小学做过讲座。)

其二:    踏实与认真

其三:  读书成为乐趣

这两个内容顾名思义,此文前部分有所说明,这里不需再赘述。

第三颗种子:关于圈子

父母常常认为,我们可以搞定孩子,这些父母属于大神级别;话说回来,如果父母能持续搞定孩子,孩子怎么再如何超越父母呢?

如果儿女享有自身家庭带来的人脉和财富,再加上他们自发的努力和能力, 这样的孩子,即使不去依赖父母背后的靠山,即使被命运扔到悲催的境地,他们都能生存得很好。

真正能影响孩子,让他们超越自己,超越家庭,更超越父母的,是他们自己的圈子。 他们能在同代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差距,找到坐标参照,大家相互鼓励和映照的成长起来。

许多孩子到美国留学,父母担心吸毒、酗酒、天天沉默电游等等,有必要,但是防不胜防。而孩子真正能自觉自愿能自律自己的,就是周边的朋友圈是谁? 这些朋友们都在做什么?

有个妈妈常劝说孩子,不用这么辛苦,因为孩子过份拼搏,母亲心疼。 儿子却告诉妈妈, 不是我这样,是因为我的同学都这样,他们比我还优秀,但是,比我还拼。

我们常会为孩子是否应该上名校与不名校争辩,其实这个争辩没有意义。 名校确实给了人一生的高起跑线。但是,这个不是绝对的,没有上名校,也要交往属于你的朋友, 朋友圈错位了, 你的人生轨迹,也许就被带到不同的路上。

说到圈子,这里举个小例子, 女儿暑假去了一个学费飞机票全部免费、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授课的夏校。 后来我问她,学到什么了?   她说, 她看到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同学。  “怎么个优秀?” 我问。 她说:老师的问题还没有说完,她的同学答案已经有,而她自己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

后来这些学生基本都进了美国名校入读, 他们为她打开了更加多元的思维认知,而我更在乎的是,女人能够那么欣赏周边人的更成功、学习别人的更优秀,这点,令人欣慰。

比起身边这么多牛娃学霸,自己儿女没有这么优秀,但是,如果他们有一个好圈子,然后,儿女们又有一个好心态,他们彼此影响、彼此前行共勉。

也许是被圈子人影响,一些考到顶尖名校时,原本希望更有前途、未来赚更多钱的年轻人,到了名校之后,因为被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震撼,磨去了自我狂妄,孩子们学会了更加感恩和包容, 同时, 更加努力的去回报这个社会, 成为改变世界的人, 并非仅仅来自金钱上的获取,而是行动上的付出。

许多充满正能量的圈子,让我们的孩子,变成超越表面物质和浮华,更加内涵、内敛、更有格局的孩子。

关于更多出自名校的孩子们,如何改变自己,如果选择不一样的人生路径,如何脚踏实地的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故事,许多已经记录在我的作品文字里,本平台,会持续分享给读者。

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女儿

尾声

此文题目为 《非学霸非牛娃的名校之路》, 大家还是好奇,这个熊娃怎么进的名校?

笔者这样理解的, 单纯就华人这个群体来说,几乎去美国读书的孩子,或者父母已经在美国留学的后代, 可谓各个优异,甚至方方面面的优秀程度,大同小异。 那么是什么可以把优秀的孩子再区分开来? 

不可控因素有许多,其中最最不可控、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就是来自美国高中老师和美国高中校方的推荐信,而且,是学生看不到,几乎100%保密的推荐到各自大学里的参考资料。

女儿学校的老师,都是主动跟她提出写推荐信的,还曾经有一位教练有点责怪的口吻问我这个妈妈:为何女儿没有让他写推荐信?

作为父母,我们不知晓老师们在大学申请推荐信里给孩子到底说了什么? 但是,从女儿高中毕业领奖台上,校方在没有公布给谁的名字,描述给这位获奖者的评语时,坐在台下的孩子她爸,听着听着,突然说:“校长不是在说咱家女儿吧?”

”这位学生 这么优秀,却如此谦卑,做什么,都认真努力,校园里,被大家都喜爱着 (well liked),这位获奖者,还是许多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 ”

为什么读书?孩子主动?还是被动的学习?这个是关键的关键。

或者读书、或者考高分,其实都是学生的本职工作。无论到哪所大学?哪个国家上学?都需要的一个量化的、学生最基本的申请门槛。

国内因为高考,每一分的成绩,可以决定高考生的命运。 而美国名校的录取,标化考试成绩仅仅是门槛的入场卷,其他没有规范要求,非量化的无形因素,才是把一个学生,优秀与卓越隔离开来的分水岭。

此文讲述了笔者个人养育儿女经历中,道与术中“道”的几点体会。 怎么读出学霸?怎么领会考高分?这些秘籍,到处有人在分享。这些实用,但是,是短期行为,而笔者认为,其实无形的素质,才更加重要,这个才是让人能走远的真谛。

上述两个家教的基本原则和三颗种子,道理很简单, 做起来也非难事。无法量化的 “道”修炼,意味着整个家庭的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守望和坚持。

总之,父母的修行与儿女的打磨,是整个家庭齐心并进的成长洗礼,与考上名校或者非名校无关,却是超越名校,整个一个家族可以受益终生的心路历程。

简而言之,

我们父母的高度,

就是孩子的起点;

我们父母的位置,

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和儿女各自功夫下到了,

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写于2017年7月

作者有感于女儿毕业之际



作者         陈屹视线
文章来源【留美学子】 公众号
如果转载,必须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伊始于1999年连续数年的北京青年报【陈屹视线】专栏,专注中美教育与文化,视角独特,文字犀利,感悟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