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矫名诗《波浪》,你读过吗?永无止息的运行,应是大自然呈现的呼吸,一切都因你而生动,波浪啊!
昨夜星辰昨夜风
——忆蔡其矫先生
作者:黄文山
1984年,省文联在西郊凤凰池的大院落成,办公楼和宿舍楼各有一幢。我和蔡其矫先生都是凤凰池宿舍的第一批居民。那时的凤凰池还很僻静,出行没有公交车,附近也没有像样的饭店。由于机关尚未搬来,食堂也没有建起来。蔡其矫先生的家属又不在福州,就在我家搭伙。说是搭伙,其实也不是每天三餐,蔡先生平时不吃早饭,只需要我们给他送一壶开水。加之他的学生和朋友多,三天两头有饭局。不过,如果在外面用餐,蔡先生一定会事先告知,以免我们多煮饭菜浪费了。大概是因为我们不收蔡先生的搭伙费,他便会隔些天买来几条鱼,并亲自下厨。怕我们有想法,他便解释说:“我是海边长大的,喜欢吃鱼。”他做的鱼,味道确实不错。饭桌上,他总是鼓励我儿子多吃鱼,他说:“多吃鱼补脑聪明。”他还还喜欢油炸花生,说这比得过鱼肝油。所以妻子常常会炸些花生米装在广口玻璃瓶里送给蔡先生。这时,蔡先生总是显得很高兴。
一天蔡其矫先生前来告诉我说,下午他要乘火车到三明参加一个诗歌活动。我知道三明是蔡先生的下放地,那里的佳山秀水也是蔡先生的放歌之所。因为蔡其矫的到来,他的周围,很快聚集起一批青年诗歌作者,由此诞生了三明诗群。
我看着蔡先生背着一只军用挎包兴冲冲地出了文联大院。然而傍晚时分,蔡先生竟又出现在我面前,神情有些沮丧。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蔡先生到火车站时,离开车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就在站前广场闲逛。广场上有几位小姑娘正在补尼龙袜。蔡先生见其中一位小姑娘长得特别可爱,舍不得走开,便从挎包里掏出尼龙袜请她给补补。不想,这一补,竟误了上车时间。等听到列车开出站台的声音,已经来不及了。说着说着,我发现蔡先生脸上的懊恼之情已经荡然无存,又绽出微笑。爱美,向往青春,钟情大自然,使蔡其矫始终保持着蓬勃的活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最早让我受到震撼的当然是蔡其矫先生创作于1975年的诗歌《祈求》:“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跌倒有人扶持……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像我作这样的祈求!”这是我和许多年轻的文学青年抄在自己笔记本上的诗歌。后来,我们又传抄了他早年创作的诗歌《波浪》:“永无止息的运行,应是大自然呈现的呼吸,一切都因你而生动,波浪啊!……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生活正应像你这样充满音响,波——浪——啊!”正是因为这些撼动我们心扉的诗句,我认识了蔡其矫先生。
蔡其矫先生1918年12月出生于福建晋江园坂村,8岁时随全家避乱迁居印尼,16岁赴上海念高中。1938年赴延安入鲁艺文学系学习,1940年至1942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教员,1952年任中央文学讲习所教研室主任,主讲惠特曼和肖洛霍夫。1959年,蔡其矫先生回到故乡福建,任福建省文联专业作家。这是一位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自由歌唱的诗的独行侠。他崇尚的诗歌理想和诗歌精神影响了中国几代诗人。
蔡其矫诗歌深受惠特曼、聂鲁达的影响,他曾翻译过他们的许多诗作。蔡其矫也从中国传统的诗歌以及民歌中吸取营养。1986年,省作协在福州召开蔡其矫诗歌座谈会。与会的诗人、诗评家对蔡其矫独守寂寞的诗歌精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蔡其矫则在会上动情地说:“深沉的透入心底的孤寂,是诗人异于常人必须付出的代价。”他孤寂的行走,孤寂的吟唱,一道不曾流俗亦不曾喑哑之声,终为时代所证明。
八十年代中期,省文联调进了一大批年轻人,凤凰池大院一下热闹起来。当时,前苏联小说《这儿黎明静悄悄》备受瞩目,在大家手中传阅。对苏联文学颇有心得的蔡其矫先生主动提出,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在食堂为大家讲授《这儿黎明静悄悄》。诗人讲小说,而且又是著名诗人,每天晚上,文联小食堂里满满当当座无虚席。他从小说的主旨、结构、人物、语言以及战争的背景,条分缕析地细作评介。这对于初涉文坛的年轻人,不啻是一场文学大餐。讲完《这儿黎明静悄悄》后蔡先生意犹未尽,又为大家讲解俄罗斯作家巴乌斯托夫的散文集《金玫瑰》。他的讲课,带着丰富的个人体验和浓烈的感情色彩,真切生动。末了,他这样对我们说:“我研究小说,欣赏散文,但只愿意写诗。写一首坏诗,比读一首好诗,获得的快乐更大。我的快乐是梦境的快乐,所拥有的快乐别人都看不见。爱即是快乐,懂得爱的人才懂得快乐。”
更令人钦佩的是,1986年7月,年近古稀的蔡其矫先生走进雪域西藏,在西藏漫游了两个多月。之后,他创作了《在西藏》组诗,发表在《福建文学》的“诗歌专号”上,引起强烈反响。他还曾经三次进疆,并去过西沙群岛,其如云南、四川、内蒙、黑龙江、海南,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八十高龄的蔡其矫依然活跃在诗坛,徜徉于山水之间。记得那年中秋前后,我们与福建、江西两省的部分作家在武夷山举办笔会,蔡其矫先生应邀参加。他提议,晚上集体到天游峰品茶赏月。这个浪漫的想法当然博得大家的一致赞同。但那天云层似乎很厚,月亮也出得晚,我们在天游峰直待到将近午夜,仍看不到月亮。更不堪的是山上蚊虫很多,而一些女作家穿的又是裙子,被蚊子咬得实在受不了了,纷纷向我提出要求下山。蔡其矫先生却不乐意,他表示:“已经等到现在了,为什么要走?你们走我不走。我一个人留在山上。”让蔡先生一个人留在天游峰上,我当然不能放心,也不能同意,只能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人一起撤离。蔡先生跟在队伍后面,显得很不情愿。下台阶时,有人要扶他,却被他一把甩开。他坚持自己一个人走下山。说来也怪,当我们一行跌跌撞撞地摸黑下了天游峰,坐上大巴时,车窗外突然一片透亮。什么时候,一轮皎洁的圆月已经冲破云层,高悬在蓝天上。我们还是走早了一步。这时,从后排传来一个不满的声音:“官僚主义!”这带着浓重闽南乡音的愤愤之声,不用说,来自蔡其矫先生。这时,不知为什么,车上的人却全都笑了起来。
在我的印象中,蔡其矫先生尽管年事已高且身体微胖,登山下山走路却全不要人搀扶。但这一印象,却在2006年参加中国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时,被彻底颠覆了。那一年蔡先生88岁,已经回到北京居住。当福建团的代表一行在作协工作人员引领下来到北京饭店时,蔡其矫先生在饭店大堂迎候我们。一见面,蔡先生固然高兴,但随即嘟哝道:“这次开会怎么是一个人住?”这样好的住宿条件,蔡先生还抱怨?一开始,我不能理解。我住的房间正好安排在何为先生和蔡其矫先生隔壁。于是,蔡先生叮咛我,用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一起走。晚餐时间是五点半。蔡其矫先生果然准点过来敲门。我们又叫上何为先生。这时,我才发现,蔡先生走路步子有些蹒跚,而何先生视力很差,连近物也看不真切。于是,下电动扶梯时,我便一手一个,扶着两位老先生。这情景恰被《文学报》记者看到,顺手拍了一张照片,还配发了文字,在翌日出版的报纸上刊出,成了会议的一道花絮。
第三天早上,蔡其矫先生告诉我们,这两个晚上他上卫生间时都摔倒过,摔得还挺重。大家一听,都劝他不要继续参加会了,赶紧到医院检查一下,看是什么问题。不久,传来消息,蔡其矫先生做了CT检查,脑部发现一颗肿瘤,导致他走不稳。我想起蔡先生说不愿意一个人住的话,原来,他已有感觉。
一个月后,在原定做脑部手术的当天凌晨,蔡其矫先生辞世。他的人生远行,竟也这样坚决、迅速。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主办方要我写一副挽联。于是我借来《蔡其矫诗歌回廊》,放置案头,酝酿情绪,脑海里很快就有了这样的句子:“汹涌三万诗行,都成海上波浪;起落九十人生,不老风中玫瑰”。《波浪》《风中玫瑰》都是蔡其矫先生的诗歌名篇。
昨夜星辰昨夜风。星光依旧闪耀,风声依旧绕耳,但一个文学时期正悄然掩卷。
本文节选自《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简介
编辑
黄文山,编审,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文学》主编。出版有散文集《四月流水》《相知山水》《砚边四读》《旅枕无尘》,报告文学《凝视中国塔》(与人合著)等。作品曾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和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历史不忍细看:黄文山读史》
【内容简介】:
历史不忍细看。历史如何能够细看?一细看,便好比用高倍放大镜看美人,光洁圆润全然不见,入目但是鳞纹交错、毛孔贲张、瑕疵毕露。于是,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大处着墨,更何况,还需为尊者讳、为名人遮、为君王避、为时政忌。因此,读史时,常常会读出几分含混、几分闪烁。那当然是史家的难言之隐。但其实那几分含混和几分闪烁中,往往藏着许多细节的真实。
《历史不忍细看:黄文山读史》何妨细看一下,透过发黄的卷宗触摸一次历史曾经跳动的脉搏呢?
【目录】:
意高在别处(代序)杨健民
历史不忍细看
没有运气的李广
谁杀害了岳飞
遭遇小人
王安石和他的变法同伴
一句话引发的灾祸
魏延之死
难以遮掩的战争阴云
名剑渊沉
南明史上的一段公案
王莽的儒家乌托邦
明珠造反
孙权放火
刘巴为何不受信任
被“埋没”的鲁肃
听袁中郎诉苦
一场由皇帝发起的造反运动
又聋又瞎的高令公
弯腰后的一击
王允其人
为自己掘坟
无所作为的孝宗皇帝
遭遗弃的战事
复台复复台
公无渡河
刺杀宰相
无敌舰队的覆亡
最优秀的将军和最糟糕的战争
秃发与蒙逊
削掉李元吴的鼻子
辽王朝的两位萧太后
西去的辽国
清流张佩纶
抬着棺木出访
最后的权力
一代完人
利剑高悬头顶的一族
丑闻缠身
刘裕的“使贪”法
血腥王朝
英雄末路
人为何亡
让人送命的“冷茶”
崔杼与庆封
以桃为剑
闽国春秋(上)
闽国春秋(下)
中国的几位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