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小白如何成功塑造人物?

很多刚接触写作的新手,在描写故事里的人物时,总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人物毫无特色没有记忆点缺少血肉灵魂。这就导致读者完全无法代入角色,产生共鸣。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刻画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呢?

下面我将从人物的皮囊、人物的血肉、人物的灵魂三个方面分享我对人物塑造的一些技巧。

人物的皮囊

1、外在形象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可以反映出很多东西,我们会由此给这个人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以使这个人物具备某种特色。

试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个脸庞稚嫩,穿着露肩衣服,超短裙且身材火辣的美女,你会不会多看两眼?

在你观察她外在的同时,你的大脑就会主观给她贴上一些标签,诸如:不检点,开放、活泼等。

甚至你还会不自觉开始揣测她的家庭,她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她是干什么的.......

由此可见人物外在形象的描写是很重要的。

而文章又不同于传统的电视剧、电影,观众可以直观地从屏幕里看到人物的形象。

我们需要通过具体地描写人物的年龄、外貌、穿着打扮、举止神态,让读者能在脑海中脑补出一个或高或矮、或胖或瘦,美丑分明的角色。

借用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举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一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看到这一小段描述,我们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他身材高大,但体质不好,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他应该体型消瘦;他胡子花白且乱蓬蓬的,衣着又脏又破,既不补也不洗,可以从穿着打扮上侧面体现出他懒惰的性格。

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此时的人物就像是一张大头照,一幅肖像画,一个僵硬的木偶。那么如何使人物从画中走出来呢?

2、外在联系

建立外在联系,人物的身世对于角色的塑造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要以主角为基准点,衍生出他的父母,朋友,亲戚,同事,邻居。

人总不可能凭空产生吧!

就算你的主角是个黑户,是个孤儿,他总得有几个朋友,有点羁绊吧。

通俗来说,故事除了主角,还得有配角,许多不方便直接通过主角说的话,我们就要借配角的嘴表达出来。

而且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知,甚至改变读者对人物的初步看法。

比如,当我们描绘了一个反派角色,他处处与主角作对,还用非常残忍的手段伤害主角身边的朋友,一刻不消停地给主角找茬,制造麻烦,在我们向读者阐述了一系列他做的坏事之后,再给他编造一个极其凄惨的身世,悲惨的童年。这时读者对这个角色,除了讨厌之外,就会多出一份唏嘘,甚至同情的复杂情感。

给一个事迹恶劣的人安排一个凄惨的过去,让他的恶劣有所源头,这是大多数写故事的人惯用的方式。通过建立外在联系,引出矛盾,这时我们的人物就不再是一张大头照片了,他从画中走向了生活。

人物的血肉

讲完了人物的外在,下一步我们来谈谈人物的内在,皮囊之下的真皮层,血液,大脑,心脏,脾肺肾之类的构造。

也就是人物的性格,他的一些特殊习惯,甚至是血型,星座,情感,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微表情等。

一个故事的发展方向,跟主角的性格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毫不夸张地说,当一个角色的性格确定之后,他最后结局基本就已经可以预见了。

就拿我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扫黑风暴》中的大江举例,从他的穿着打扮,严肃的表情,不善言辞的神态,观众能很直观地认识到他是个不好惹的混混。

但是通过一些小细节,比如他总带着一个粉红色的保温杯,与他凶狠的外表形成强烈反差,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物有爱的一面。此外人物的性格还能从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彰显。

还是拿大江举例,剧中他不苟言笑,也从没拍着胸脯,对着镜头大喊自己是个有义气的人,但是观众就是知道他讲义气。

这是为什么?

有一句老话说的好:“你想知道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要只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扫黑风暴》中有这么一个场景,马帅因故意打伤项天被抓进了看守所,李成阳带着钱,和大江一起到项天的地界,希望能私下和解,把马帅从看守所救出来,在李成阳和项天沟通无果之后,一直在旁边默默无言的大江却突然冲出来一口闷了一瓶酒,而后项天不依不饶,指示手下推来一车酒,大江见状没有丝毫犹豫地拿起酒瓶就往头上砸。
整个过程,大江的台词不多,刨除重复的总结下来就一句话:“项总,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我代马总给您配个不是。”

他的这些举动,就为义气这个词撑起了门面。同时也给他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注意啊!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一个讲义气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就是非死不可,他究竟是死是活,这取决于作者希望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留下多深的印象。

人物的外在,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描绘,这是不需要过多技巧的,只需表达清楚即可。

但是人物的性格,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抽象概念,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用一些诸如懒惰,勤劳,恶毒,悲伤之类的词来描述人物的性格、情绪。对于读者而言,他们很难与主角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那么,我们要如何让读者更直观地明白人物的性格呢?

在上文中,我提到,要让主角与外在建立联系,从而引出故事的配角,我们要借配角的嘴说出主角不方便说的话。

也就是要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与人物通过直接对话的方式说出主角的好或坏,也可以通过拐弯抹角,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方式。

回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总有人喜欢在别人背后说另一个人的坏话,有人明着说,有人暗着骂。

说话的语气也各不相同,有撇嘴,翻着白眼说话语气刻薄难听的;有的插着腰,怒目圆瞪,一边哼哧哼哧喘着粗气一边骂骂咧咧;还有的拿着小手绢,捂着小眼睛,一边嗷嗷哭,一边控诉别人的“罪行”……

看到这些例子,想来大家应该明白了,语言描写也不单单只是人与人之间空口白话地交流。

它可以和说话人的神态,动作,细节甚至心理描写相结合;它可以是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配角和配角在一起明着暗着说些主角做的好事坏事。

还是拿《孔乙己》举例,上文我们通过他的衣着联想到他是一个邋遢懒惰且贫穷的人。

但是主角自己怎么能说自己懒呢,所以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穿着打扮,还有配角身上下功夫了。

既然他是一个懒人、穷人,那么我们就要让他懒的具体、穷的具体。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寥寥几笔,把孔乙己的懒和穷拓宽到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鲁迅先生这种写法,一下子就把孔乙己这个人从画中拿了出来,借旁人的口,丰富孔乙己的“血肉”。这种人物的塑造手段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另外我们还要能够合理使用些比喻、类比之类的修辞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

总之人物的性格是很难用一两句平白的话展现出来的,而且一个人物肯定不单单只有一种性格。他的性格可以和外表相匹配,也可以表里不一,但一定要有亮点,闪光点,让人看了能记得住。

人物的灵魂

说到灵魂,我就想到之前网上特别火的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但问题是我们都没有火眼金睛,不可能直接透过人的皮囊看穿这个人的灵魂,也就是更深的内心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开篇写「人物的塑造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的原因。

如果说人物的皮囊像是一张身份证,那么他的血肉就是DNA,而灵魂是比血肉更抽象的存在。

这里我简单地把它看做品行、三观、信仰这类不能直白地让人看见并信服的东西。

比如,现在在网上经常有人对着镜头,义正言辞,一本正经地解释自己三观有多么多么正,信仰有多么高尚。但一打开评论区,却是大片唏嘘、质疑之声。

这是为什么?

因为空口无凭!你得拿出别人看得见的证据。

还是拿《孔乙己》来说明,从上文我摘录了文中的一些片段,大家可以很直观地知道他是一个又懒又穷,没有收入来源,还经常偷窃,就这么一个令人生厌的人物。

鲁镇酒店的老板却愿意给他赊账,我们都知道无奸不商,老板是开门做生意的又不是做慈善,那么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先生就很巧妙地、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孔乙己的另一面,此时,人物自身的矛盾就自然而然显现了。

孔乙己没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孔乙己的名字。

此时读者就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去给孔乙己这个人物定性,你说他是坏人吧,也是,毕竟他偷人东西,因此还总挨打;你说他是好人吧,也没错,他又不逃债,没钱,却愿意把自己仅有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吃。

这个时候,读者就会从审视人物的角度升华到对人性的思考。这就是一种质的转变。

读者内心都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善恶都是相对的。但是,大部分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忽视这一点,他们会厌弃一个单纯的坏人,却对一个复杂的好人抱以一种难以准确言喻的情感。

这种情感可能是爱恨五五分;或者三分爱、七分厌;也可能是四六、二八,又或者还掺些其他东西。

这时候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人物可以称之为人了。

除了上面这种直观地描写角色在为人处世时的方式,手段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展现人物灵魂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自我审判

这是一个很难把控的方法,因为写不好,主角就容易变成一个自问自答,无病呻吟的神经病。

法国作家阿贝尔·加缪创作的《堕落》,就是一部独白式作品,文中的主角是一名律师,大概内容就是主角在一家下等酒吧里忏悔,一边审判着自己,一边审判着别人,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主角虚伪、纠结这样一种形象。

同时他的另一部作品——《局外人》,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文章的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并不是按由表及里的创作流程。

他开头直接写主角的母亲死了,但是在其葬礼上主角却没有流泪,甚至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表现出哀伤甚至痛苦。葬礼结束后甚至还有心情和女同事去游泳、看电影。

在作品的结尾,是主角犯下杀人案,被关进监狱,由于他对于母亲之死太过冷淡,最终导致法院判处主角于某个公共场所斩首示众。在判决执行之前,主角在监狱就对自己,甚至对世界进行了审判。

举这两个例子的原因,一方面是简要阐述自我审判的方法可以展现人物内心,另一方面我是想告诉大家的是由表及里只是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上面的三个方面,不一定非得按顺序来写,如果你习惯先塑造一个人物的灵魂,再通过灵魂在人物的外貌上做一些文章,也是非常不错的技巧。

看到这,我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某种写作技巧,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作者,除了天赋和努力之外,还要敢于尝试,好的方法千千万,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从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有所进益,写出好的人物,好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