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共谱精彩课堂 参考论文
摘要:新课程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仅是课前的预设,也是互动的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因此,教师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关注“生成性”资源,让生成打破自己的教学预设,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共同谱写精彩课堂。
关键词:预设;生成;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5/16-0041-04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场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往互动,共同发展,都会有“动态生成”。信息技术课堂最不缺乏“生成性”资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通道”,捕捉那些“美丽图景”,并运用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令人欣喜的精彩,课堂也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预设”经常被人理解为是给学生挖陷阱,等着学生往里跳,这其实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教师要摒弃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预设,追求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预设要精心,但不能精细。精细是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生成无立锥之地;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的一个问题、创设的一种情境、给出的一组任务,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精心预设的结果。同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也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
教学片段1:《美丽家园——画方形和圆形》。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画图中的《画方形和圆形》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让学生利用椭圆、矩形及圆角矩形工具绘制房子的任务,并预设了3种不同的情况。
情况1:学生画得非常标准,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教师传授经验:画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情況2:学生在画门和屋顶时,出现漏缝或者重叠。(重叠:学生想到的办法可能是用橡皮来擦,学生说教师演示,并故意将图案擦出漏洞,这时学生会想到用铅笔来补填。如果是在XP系统中,教师可以适时送一个小窍门:运用三种模式中的第三种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了。漏洞:撤销重新画)
情况3:学生画的窗户不是正方形。(教师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寻找答案,利用Shift画正方形)
这样一来,不管课堂上遇到哪种情况,笔者既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能使自己始终处于引导的位置。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由此可见,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在面对课堂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才能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慧抓意外,促进生成
预设是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然而在动态的课堂中,常常会有预料不及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异常现象和突发事件,使教师难以按正常的预设进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教师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旦课堂出现“意外”,教师不仅要沉着冷静,还要调整预设,持续“生成”,做到伺“机”而动、随“机”应变、借“机”施教,从而放大生成,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2:学生突然摔倒——在电脑房溜冰。
上课铃响了,学生们正有序地穿好鞋套进入机房,突然“扑通”一声,一个学生摔倒了,顿时,学生们哄堂大笑。笔者立刻走过去,扶起他,确认没有受伤后,将他送到座位上。随后,笔者开始安抚学生躁动的情绪,“好了,大家都不要笑了,我们……”话还没说完,又一个学生摔倒了,笑声再次爆发。这时,笔者大声说道:“如果再有人摔倒,那他一定是故意的。”笑声渐渐止住了,但这件事如果就这样草草了结,那么以后肯定还会发生。笔者说:“我们来聊聊这件事,谁来说说他为什么会摔倒了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因为他走得太快了。”“因为他是滑进来的,像在溜冰。”……笔者又问:“那么,如果这次他不是屁股着地,会有怎样的结果?”学生说:“摔到头。”“腿受伤。”“碰掉牙齿。”……笔者又追问:“如果他摔倒的时候正好压到其他同学,又会怎么样?”有学生说:“别的同学也受伤。”笔者说道:“这次,我们应该庆幸,他只是摔疼了屁股,其他同学也没有受到连累,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一笑而过,刚刚我们已经设想了这件事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做呢?”“不要跑,不拥挤,排队穿鞋套走进教室。”学生的回答很一致。笔者的目标达到了,准备上课,学生的心情也得到了平复,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生成是在刻意预设中的不经意之举。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能灵活应对,及时调整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这也许就会成为课堂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教学片段3:下载软件——跳出色情网站。
有一天,学生们正在兴高采烈地下载游戏——连连看,突然,一位学生的电脑上跳出了色情网页,边上的学生大声喊道:“老师,他的电脑上出现了好多……”话还没说完,周围的学生蜂拥而上,一时间,教室里乱作一团。这位学生平时就比较调皮捣蛋,笔者走到电脑前一看,真的是一个成人网站,原来是他在搜索游戏时不小心点进去的。当时,笔者火冒三丈,把成人网站关掉,狠狠地瞪了那位学生一眼,看到笔者就要大发雷霆了,他红着脸低下了头,其他学生也快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大家都等待着老师对他的批评。笔者平复了一下情绪,心想,这个年龄的学生才刚刚接触网络,若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后面的《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课提前进行并问道:“同学们,网络上真的都是有用的东西吗?”此话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
生1:上网容易中毒,电脑会死机,还会丢失资料。
生2:网络上有很多骗子,通过QQ、微信等来骗取钱财。
生3:爸爸上次给我看了几则新闻,有些青少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最后走上了不归路。
……
师:是啊,网络的确可怕。那么网上的东西都是那么可怕吗?
生:网络也有好的东西,如我们在网上可以学到很多书上学不到的知识。
师:网上的东西有好也有坏,关键是看你怎么取舍,要健康、谨慎上网,增强防毒意识。
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原定的学习任务,但学生对网络有了更深的认识,不经意间得到了比书本上更重要的知识。
质疑问难,催化生成
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而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反常规思考,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把握学生的提问,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教学片段4:《海洋之旅——复制与粘贴图形》。
在教学画图中的“任意形状的剪裁”工具时,学生在捕捉海底生物到鱼缸中时(如图1),由于笔者故意留了少许空隙,学生抓到并放进鱼缸里的生物都带了不同的东西(气泡等),很难看。针对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用橡皮来擦,另有学生说:“擦的时候会把鱼缸也擦成白色。”笔者顺势提出:“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回答:“放进鱼缸之前先用橡皮擦干净。”笔者又问:“这是一个好办法,還有更方便的吗?有没有其他工具可以帮忙?在选择的时候怎样才能精准地选中某一生物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选定”工具边上的“任意形状的剪裁”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碰到一些与众不同、点子多、爱提问题的学生。这时,教师应从自主教育原则出发,激活、催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觉探索新事物,发现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完美,教师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创新,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地发展。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得以张扬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妙纠错误,升华生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课堂上,很多时候,一个“差错”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苍白的说教。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正是在不断产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利用好课堂上学生出错这一契机,赋予其特有的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
教学片段5:《拯救懒羊羊——调整图形》。
在解决三年级下册画图中的“调整图形旋转”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完成“巧开门锁”任务时(如图2),发生了一些小错误。
由于刚刚掌握了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学生在完成第二把钥匙的过程中想当然地选择了垂直翻转来操作,复制、粘贴、填充好颜色后,移动到锁洞时才发现出了问题。这时,笔者提出问题:能不能将错就错,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们立刻借助手中的纸钥匙开始交流讨论,不一会儿就有了发现。
生1:再垂直翻转一次,把它转回去,重新选择旋转中的“旋转180度”。参考论文
生2:这样太麻烦了,直接在这个基础上再来一个水平翻转就可以了。
……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中,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灵活地综合运用了翻转与旋转来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提问、表达、交流的兴趣,让课堂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种错误,为课堂增添一些精彩。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巧妙利用“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新课程需要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求异”,让思想在碰撞中摩擦出最亮丽的火花,让课堂在“意外”中呈现别样的精彩。若果真如此,教师便可以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精彩”尽在课堂“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