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习作:游北京大钟寺
钟铃文化,源源流长。——游北京大钟寺
2020.12.13 静趣同山 阅读 130古老的大钟,那条街巷(钢琴曲经典老歌轻音乐)(完整版)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处处闪烁着华夏民族的智慧光芒,从四大发明到二十四节气,从天体演化到科学技术,在世界文明史中举足轻重。二0二O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京城游览,一不小心进了一个小小寺院,却看到了一个不曾知晓的钟铃文化大世界——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大到二层楼高的钟王,小到指头大的古锺,有乐钟、朝钟、佛钟、道钟等古钟四百多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古钟222口。
最珍贵的永乐大钟,约于1420年铸成,高6.75公尺,直径3.3公尺,重约46.5吨,有“钟王五绝”美誉。钟身内外铸有汉文、梵文书写的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是铭文字数最多的大钟,其钟声悠扬悦耳,能传40至50公里远。大钟形体宏伟,铸造精丽,仅靠一根小穿钉悬挂。“钟林”中另一珍品幽冥钟,铸于1508年。
由于馆内没有工作人员解说,一切全靠阅读文字介绍,有的展厅还有音响连续播放,有的展馆关闭,星星点点一知半解地了解了一些,总算开了眼界长了知识,于是把三个小时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与朋友们分享。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位于北京城名刹大钟寺内。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总占地3万平方米,寺庙格局严谨,气势雄伟,曾是皇家祈雨、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寺内珍藏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巨大佛钟,故又俗称为“大钟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觉生寺为市级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觉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2月 ,大钟寺文物保管所成立。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冬,觉生寺建成。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大钟悬挂与大钟楼建造工程完工。
自清乾隆八年起至清末,觉生寺成为清代皇室祈雨拜天的宗教场所。
民国时期,觉生寺由行使神权的皇家祈雨场所逐步进入平民化时期,并成为京城几大庙会举办地之一。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1986年10月7日,大钟寺当选为新北京16景之一。
1996年12月27日,大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舍馆藏
永乐大钟,铸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通高675厘米,口径330厘米,重46500千克。钟身遍铸佛教经咒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总计达23万多字。永乐大钟以“世界铭文字数第一”入选“北京世界旅游之最。”永乐大钟是在明代铸造技术最发达的时期铸成的,是这一时代集冶金技术之大成者,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国的钟铃文化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传说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发明和使用钟铃,“鼓”、“伶伦”、“皇帝”等神话传说人物都曾被认为是钟、铃的创造者。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钟铃形状的陶器应为钟的雏形,但原始钟铃的用途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从我国最早的钟——陶钟,大致可以推断,应该是当时人们为了解闷而随手敲打的劳动工具。
陶钟逐渐发展演变,之后陆续出现了铜铙、铜铃、铜钟,并根据需要又演变成了编铙、编铃、编钟。
编钟就是这种外形类似瓦片的钟,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时,会发出音高不同的乐音,因此,这类钟又叫乐钟。由于乐钟的特性,古代贵族在举办庙堂祭祀、宴享宾客等活动的时候,常使用乐钟奏乐,现在看来,乐钟在当时承担的是典礼乐队的功用。但那时,乐钟仅限于贵族,是统治阶级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并且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用钟制度,不同等级的统治阶层享有不同规格的钟乐。“钟鸣鼎食”是先秦社会统治阶层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我们之前所说新年在寺院敲响的钟则是佛钟,所谓“有寺必有钟”,可见钟是寺庙的必需品,佛钟又叫梵钟,在寺庙中的作用就是报时以及召集僧侣诵经、上堂等。而敲响梵钟的偈语则为“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充分表达了佛教信徒的意愿,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虽然含义不是那么充满正能量,但也确实是僧侣们的日常。
但是普通百姓敲钟的意义却大有不同,想要敲一次钟也不是那么方便。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门前伫立着一座可以供民众敲响的古钟,旁边的立牌解释道“百姓来此撞钟三下,分别代表平安、幸福、吉祥。”因此,无论是新年还是平日,来到这里敲响钟声都是一种祈福的行为,而新年敲钟则是赶在新旧交替之时,将自己的美好祝愿传达出去。
三次搬迁的古钟之王提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就难以绕开,使得大钟寺声名远播的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这样硕大的一口钟居然有过三次搬迁的经历。明朝永乐年间,永乐大钟被安放在皇宫附近的汉经厂,并时常被敲响,然而在永乐皇帝去世后,永乐大钟逐渐被遗忘,鲜少发出声响。直到万历年间北京西郊的万寿寺建成,永乐大钟才又被重新想起,于是从汉经厂搬迁到万寿寺,每天都有僧人撞钟。然而到了明朝天启年间,北京城里出现了一种传言,说城西有钟声会带来灾难。于是,明熹宗就下令将永乐大钟卸了下来,从此,永乐大钟又一次遭到了冷落。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觉生寺也就是如今的大钟寺建成,有大臣建议,觉生寺位于北京城北部,五行属土,而永乐大钟五行属金,如果把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那么“金土相生”视为吉兆,因此,永乐大钟就被再一次搬迁至觉生寺,并保存至今。
永乐大钟虽然体型大,命运坎坷,但是并没有失去它原本的光芒,钟体内外铸有明朝永乐帝御制的佛经七部,汉文咒语一百多项,共计二十二万多字,全部以楷书书写,字体工整。此外,这口巨大的铜钟,运用高超的力学结构,仅用一根6.6厘米宽、14.3厘米高的小穿钉悬挂于梁上,实为罕见。加上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一流的声学特性,被人誉为“古钟之王”。而永乐大钟的栖身之所觉生寺,因为有了这个瑰宝,也被逐渐叫成了大钟寺,也就是现在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由于疫情原因,不能进入殿内观看与拍照,只好站门口拍照。
鎏金铜钟,铸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通高45.9厘米,口径31.4厘米。整个钟体自上而下分成六个部分,每部分都饰以不同的鎏金纹饰。依次为 :一、方折回纹;二、云雷地饕餮纹;三、底纹为锦纹,上饰缠枝莲花;四、开光内铸有篆书的钟款识,间饰莲花;五 、云雷纹地上饰变形龙纹;六、云龙戏珠图案。
弘治道钟,铸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通高124.5厘米,口径89.5厘米,重514千克。钟钮为交龙蒲牢钮,龙身相互交缠。钟肩饰莲瓣花纹二十八朵,莲花瓣内铸二十八星宿名。钟体无任何分区,铸满文字。钟腰处有莲花牌位,铸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钟身文字全部为横向排列,其中起始部位铸有《北方真武经》。钟体下部平均分布八卦符号,钟裙部铸满道教符号。
乾隆铜钟,铸于清乾隆年(1736~1796年),体高210.7厘米,钮高43.5厘米,口径157厘米,重3108千克。青铜材质。钟钮为双龙头蒲牢钮,钟体自肩下逐渐外敞,钟肩饰莲瓣花纹二十朵,莲瓣内亦有纹饰。
九亭钟园
九亭钟园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共有九座钟亭,32间钟廊,是大钟寺为悬挂全国各地有地方特色的古钟而扩建的。
今天编写完大钟寺美篇,正好是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南京的“和平大锺”再次敲响,警示中华民族: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传承文明,强我中华。
侯新月拍照编撰
2020.12.13第83集
阅读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