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虚度假期焦虑症”?
困境是世界向你提出的谜题
解开谜题,你就会获得奖励
不知为什么,每逢放长假,只要没有旅行计划,就跟欠人钱一样,又是焦虑又是羞愧。但凡莫名其妙的感觉,多半是外部植入的「思想」在偷偷操纵我们的想法。
作为一个「自由」人,咱当然得把这一“未经同意擅闯大脑的思想”揪出来。
一个显而易见的嫌疑犯是“从众效应”(社会心理学)。
因为节假日大家都出行,所以不出行的人会感到“从众压力”。
这个理由很简单,但说了等于没说。大家都排队时,没有排队的人自然会感到压力,但它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们最初要去排队,为什么节假日人们就要举家出行,又不是大雁南归。
另一个更有解释力的观点是“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这个词近年被滥用了,它内涵很大,所以我们得说具体点,是消费主义下的“符号消费”在作祟。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消费,不仅是为了“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其“符号价值”——即符号所指代的“意义”——通常是某种身份标签。
就像中世纪男贵族穿的紧身丝袜,或是金庸小说里丐帮体现地位的布袋,都是一种“身份标签”。
近几十年来,旅游业已然被塑造成了中产阶级的典型身份标志,跟紧身袜、小布袋是一个玩意。
你崇尚中产,就会下意识模仿中产的生活方式,眼看一年一度的长假将至,如若错过,岂不是贵族绅士没穿丝袜、丐帮X袋弟子丢了布袋?能不焦虑么?
那么,符号消费缺席所造成的“身份危机”会是“放假没有出行计划就焦虑”的正确答案么?
我认为,这个答案在十年前、五年前甚至两年前都还说的过去。但这两年来,社会潮流已然质变。哪怕最迟钝的人都感觉到,华夏巨船已经从追求“效率”向追求“公平”调头,社交媒体上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态度从“强调”变成了“抹平”。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如今互联网上“炫富”的人很少见了。
而消费主义-符号消费生效的基础恰恰是“强调差异性”,没有土鳖怎么凸显高雅,没有苦役工哪能突出安逸活?但这些不良攀比风近年渐渐消散了。
由此可见,符号消费缺席造成的“身份危机”亦非主因。
那么,造成“长假不旅游就有欠钱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这个感受本身就给出答案了——欠人钱。
市场经济有个很诡谲的特点,一旦市场体系之外的“事物”被纳入,也会在同时改变该事物的「本质」。
譬如,爱情本与金钱无关,但一旦可以用钱交易,爱情便多了情色,丢了情分。
又比如,兴趣爱好。孩子自觉看书,家长一开心,奖了零用钱,孩子就更多看书,家长奖的也更多。孩子因而更热衷阅读么?奖励撤掉后,答案自现。
热情、爱情、友情,但凡原不属于「市场经济」的事物,一旦沾了点铜臭味就变味。那么,我们的节假日——也就是自由时间,掉到大染缸里难道就能独善其身么?显然不能。
当然,「时间」在大众意识形态中发生质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成。
它萌芽于五百年前,最古老的书面记录在《论商业与完美的商人》一书中。近二百年前,为美国的国父富兰克林那句名言“时间就是金钱”所发扬光大。而在我国,这句口号矗立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短短四十年间,这句话从略微贬义一夜间成为民众的人生哲学、致富之光。
成就了金钱,丢失了时间,命运早已标注的代价。
当一个人内心接纳了“时间就是金钱”后,这个人便也彻底“失去了时间”。
今天的生产-消费关系中,时间既是工作者的生产力(我们常说“利用”时间),又是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我们常羡慕“财富自由”,潜台词是,财富才配得上真正的休闲(不用顾忌时间)。
在这种生产-消费关系中,所有人都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假期的自由时间是自己的血汗劳动所“赚得”的成果,是一件私人财富。因此,我们必须享用它——然而,时间无法储存,你“用”或“不用”,它都在流失。
这便是我们放长假没有出行安排会产生焦虑感的根源——我们辜负了时间所指代的私人财富。它像冰激凌一样在不断融化,若不及时舔舐,反倒会弄脏衣服。你不去“自由支配时间”,自由时间反倒成了你的负担。
这就与“闲暇”的内涵产生内在冲突。
所谓“闲暇”,就是不用顾忌怎么使用时间——而你却一定要给自己安排点什么才觉得“没有虚度”,这本身就是一种“顾忌”。
就我们真实体验来说,的确不少人直言“放假比工作还累”,出去也不爽,不出去也不爽。
至此,我们已经锁定“虚度假期产生焦虑”的根源了,它既不是因为社会从众效应,也不是因为符号消费(中产阶级)“身份确认”的需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市场经济体系把“时间”也纳入其中,改变了时间的本质,以至于市场体系内的所有人从此“失去了时间”。
或者说,失去了应对「自由时间」的能力。
就像以前有些监狱里的囚犯,哨响后才允许如厕,以至于出狱后没有哨声就不会尿尿。
剖析至此,戳穿了魔术背后的把戏,相信“假日焦虑症”也得到极大的缓解。
如果你依然感到节假日没有出行计划会有那么点不自在,那我给你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吧——疫情仍在,没事别瞎凑热闹。
当然,就像一个「被制度化」的囚犯起初无法适应“自由民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刚刚顿悟了市场体系中的“时间悖论”,刚从「财富化」的假日中释放出“自由的时间”,一开始也会适应不良。
为此,我分享几类休闲方式,如果你尚不习惯“自由时光”,需要过渡,亦可参考。
实际上,每个人都经历过“时间与金钱未挂钩”时的真正自由时光——在孩童时期。
表面看,那时候的我们与时光和解的方式就是一个劲的玩耍。但实质上,孩童是以游戏的方式探索未知(对于儿童来说)。
在群体嬉戏中学习并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在独自玩耍时融入想象进行“冒险”,在理解并塑造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造”。
相应的,作为成年人,我们也可以选择——
特别休闲的度过:
比如,可以重温一些以前看过的优质经典文艺作品(书籍、影视、优质游戏),看看能否从熟悉又陌生的体验中收获不同以前的“新发现”。
这个过程不仅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也许你还能清晰的“看到”自身“人格”的变化轨迹,从而更好的认清自身。这是开启高质量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
同理,你也可以约见许久未见的亲友,一起共度假日。从彼此的变化中你也能对自身有更立体的新发现。
略为休闲点的版本:
你也可以用心阅读一两本一直想看却找不到时间看的好书@暗智能全员。
不求多,但求质量。阅读好书的意义,可参考:书中的确有黄金屋
或尝试某些一直有兴趣却迟迟未开始的业余爱好,提升下艺术品味、审美水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甚至也可以在不同文艺形式中做类比,比如,哪首歌像哪幅名画,小说与记录片、数学理论与雕刻艺术有哪些共性等等。
在上述活动中都可以积极寻求“共鸣点”,然后停下来反思下这些共鸣瞬间,是触动了你的哪些思绪。
如果你天性积极上进,我特别推荐一款“高级休闲模式”:
比如,你可以设定一个课题,像是“为什么人们常会自愿做些并不是真的想做的事情?”或者“传统文化到底是怎么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思维、决策中?”,都是有意思的课题。
选定课题后,你就可以搜罗并锁定若干资料、书籍或目标人群,并用假期时间做些实地调研,或是从多元化的资料中将该课题彻底弄明白。
这样,你不仅对某一主题收获了更为专业、深刻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你还能从中获得探索未知领域的实战经验。
以上不过是我的些许休闲经验,抛砖引玉。
你可以作为一种启发思路,不要给自己的想象力设限,最终目标是扩充主观世界、探索未知、认清自己。
从庸碌中活出新奇,从寻常中发现新鲜,这才是本事。得此才能,穿着睡衣亦可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