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说明文-3行文
今天我们接着讲,在整理完资料之后,如何落笔、写作成文。
其实整理资料与落笔成文,在某些部分是交错、重叠的,就像摘录资料的过程与整理资料也有一部分重叠。这也是写作的日常:因为思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写作当中的思考尤其如此。
比如在给资料分类、及找出各类资料之间的逻辑关联时,其实我们也就已经开始思考文章的结构框架了。那就从这个地方开始谈起。
❶ 即便资料齐备了,我也不建议大家提笔就写,还是要先画个导图、或列个提纲,把文章的结构框架思考清楚。
大家经常说,有些小朋友的文章看起来像“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就是预先没有思考过文章结构。
还有许多小朋友的文章,虎头蛇尾:短暂的(套路化的)开头之后,紧接着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段落,各种内容混杂其中,然后就是一个(潦草到只有一句口号的)结尾。这也是对文章结构没有仔细思考。
常用的结构,无非这样几种:
① 核心问题——分角度展开。比如:“鸭嘴兽是一种很特别的动物。”那么后面就分几个角度来谈,它有哪些特别的地方。比如外形、生活环境、行动方式等等。在每个角度下,填入具体细节。
分几个角度,理论上文章的中间部分就至少分几个自然段。
包括因果分析,不管是分析原因,还是分析所产生的影响,其实也属于“核心问题——分角度展开”这个结构。你可以认为,这就是最基本的结构,后面我要补充的2种结构也是以它为基础发展出来。
② 作比较。小朋友写的话,通常就是对2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与不同。可以这两个角度都写,那么通常中间部分就分2个自然段,一个写相似、一个写差异。每个段落中再分层,比如相似1-2-3,在这个1-2-3底下再填入细节,这样结构就清晰了。
也可以侧重于某个方向,比如就是找差异,那么差异1-2-3,就对应着3个自然段,在每个差异点之下填入具体细节。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写法,我之前谈过如何对多个事物作比较,这个小朋友操作起来实话说,有难度,很考验思维能力,未来做课程的时候我专门讲。
③ 按时间/空间顺序展开。按时间顺序写,就画一条时间线,先把资料排列好;如果内容很多,再划分阶段,通常就是3-4个阶段比较合适。一样的,对应着文章中间部分的3-4个自然段。
按空间顺序,通常就是画一张空间示意图,自己心里得先有这个空间想象,然后选择一个顺序固定下来,比如从近到远、从上到下等等,中间不要变,不然逻辑会乱。
落笔写作的时候,有2个小朋友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一个是开头、结尾;另一个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讲。
❷ 开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告诉读者:要说明的是什么。然后补充2个要点:
⑴ 核心问题是什么。因为对同一个说明对象,可选的核心问题往往不止一个,所有问题都谈,一篇小文章不可能做得到。所以前面整理资料、搭建结构的时候我要求大家去思考,写开头的时候也要明确。
⑵ 为什么这个事物值得关注,这个核心问题是怎么来的,等等。这部分可以写得比较自由一点,因为写作的触点其实有很多,如实去写就好。比方说写动物:
◆ 从个人经历出发:比如有一天,我在小区偶遇一只啄木鸟。这种动物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真实遇见了,有种“网友见面”的感觉,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啄木鸟会出现在小区?
◆ 从书本出发:比如前阵子我做了《夏洛的网》阅读课,这部小说中写到许多关于蜘蛛的细节,我在想,这些细节都是真的吗?其中有一些看上去纯粹就是幻想。于是就把所有这些细节都摘录出来,查资料考证了一番……结果发现:竟然都是真的!这个作者太厉害了。
◆ 直接从对象或问题出发:比如蚊子,大家都觉得是种很讨厌的昆虫,但我们为什么无法消灭它呢?这个问题我猜,很多人都有过,把它抛出来,应该能吸引不少读者。
❸ 结尾,最简单的,汇总已经谈到的内容,回应开头部分提出的核心问题——换个方式再强调一遍,并给出概括性的回答。
还可以再延伸出来,谈谈自己的思考。但不要多,也不要拔高“中心思想”。就事论事地讨论比较好。
❹ 行文。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理性地说明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的文章。对初学者,我的建议简单粗暴:
⑴ 不要出现“我”。全程盯牢你的说明对象,把针对它、你想要介绍的内容讲清楚,就可以了。——小朋友们最容易出现的偏差,就是把说明文写成一篇记叙文,不要出现“我”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因为“我”是主观的,而说明文是客观的,很容易产生偏移。
你要问:一定不能出现吗?那当然不是。写到后面,掌握得比较好了,灵活运用,没问题。但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拆分开来,做单项练习。我还是学自由泳的那个例子,直接下水会变狗刨的。——如何灵活运用?比较复杂了,等我未来做课程时具体展开。
⑵ 每写下一句话,都问自己:这句话里包含着什么信息?如果没有,就删掉。——小朋友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被所谓的“描写”带偏了,写了一大堆根本不包含什么信息量的句子。
一定盯牢了“信息”去写。而承载信息的,最主要是名词和动词。所以如果你的文章里出现了太多的形容词(尤其是四字词语),看看哪些删掉以后,不影响信息表达的,删掉。
如果还是找不到感觉,我再给个建议:找一些优秀的说明文,也可以找非虚构类的书,比如自然科学的,多读,去感受作者是怎么写的。
大家常问我,怎么从阅读迁移到写作,除了我教给大家的那些阅读和分析的策略,以及我拆解出来让大家学习的、作者们的写作方法之外,还有一点,是每个人自己可以去操作的:
其实你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地阅读某类文章,自己落笔时也会不知不觉带上一点那些文章的风格色彩。——但是,不要刻意去模仿!你还是要用自己的、自然的语言去写,不过,那种潜移默化中的影响是会呈现出来的。当然前提是:大量阅读。
我还是那句话:量变带来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