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初访东陵(上)
据说清东陵的夏天很美——蓝天白云之下,绿树红墙掩映。可我们却选择了开春之前造访,趁着万物尚未复苏,悄悄叩响这群皇家陵寝的山门,在尽少今人的嘈杂之时尽情地畅想怀古。而实地考察之后才发现这样的决定是明智的:如果是夏季,那杂草丛生的荒陵野冢根本难以驻足——曾经一统江山的王朝,其帝王百年栖身之所而今却是怎样的寂寞难耐。
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来客大多是看热闹。相比明十三陵而言,分处东西两地的清皇陵似乎缺乏规模优势,而且明清皇陵差别不大,外行眼里基本千篇一律。所不同的是,清代离现世较近,加之电视剧的宣传效果,许多传奇故事深入人心,清十二帝比明十六帝更为百姓所耳熟能详。而民国初年震惊天下的东陵盗宝案也使清东陵名声大噪——尽管形制上更加单调,比不上西陵有特色。当然,真正受游客关注无非就是乾隆和慈禧二陵——这两位生前极其奢华,陵墓藏品众多,因此成为盗墓贼的首选。而其他帝后陵墓和妃子园寝,则只在沉寂萧条中偶尔迎来零星专业考古者到访。
清东陵是满族政权入关后最早的陵墓,也是满清一统江山、入主中土的象征。清东陵位于北京东边120公里外,今天河北遵化境内。背依巍巍群山,面对广袤平原,航拍照片看的确布局严谨,气势非凡。身在其中则感觉山野间散布着黄瓦红墙的殿堂楼阁,给单调的环境增添一丝丝艳丽色彩。清东陵包括入关后十位皇帝中五位的陵墓: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创业时期1名,全盛时期2名,衰落时期2名——断断续续地见证了清代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步入近代却保持着古代形制的王朝,都不可避免遭遇上这样尴尬的命运,同一时代同病相怜的帝国还有不少:奥斯曼、莫卧尔、李朝等等——都印证了前近代的帝国再也无法封闭自首地沉睡于旧梦中,哪怕它们的体制表面是如何至臻完美,都如易碎的名贵古董一般,虚有其表而不堪一击。一座清东陵,半部清代史(还有半部被清西陵挖去了,都拜赐于雍正帝的奇妙构思)。从陵墓规制、设施的增减情况,可反衬出其修建时期的国力盛衰。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东陵尽管保存完整,极尽辉煌,其背后却是历史折戟沉沙的影子,值得细细品味。
与汉唐皇陵并无规律地散布于八百里秦川间不同,明清皇陵的格局显然是事先设计过的——以首帝为中心向两边排开。长长的甬道正对着顺治孝陵,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虽然英年早逝,至今留下青春气息的画像,却是画像中垂垂老矣的康熙的父皇,也是统摄整个东陵的灵魂人物。其实在东陵之外不远,还有一座皇后陵,就是当年叱诧风云、身后众说纷纭的庄妃——孝庄皇后之昭西陵。相对远在沈阳的其夫君皇太极昭陵而言。孝庄过世之时,满清以入关多年,断无再回东北安葬之理,于是就近葬于清东陵。但为保持辈分规矩,仍将昭西陵安排在东陵总体宫墙之外,且给它围绕了两层宫墙——内层是庄妃自己的宫墙,外层则象征昭陵的宫墙,表明这是关外清陵的“飞地”,与其子孙陵墓群并非一个系统。毕竟抚育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虽传为下嫁给了皇叔多尔衮,她身后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敬重,也是康熙帝聊表孝心的行动。刚入关的满清政权,似乎对腐儒倡导的女子贞洁观并不感冒。
从庄妃到孝庄皇太后到太皇太后,这位传奇人物经历了满清从入关到站稳脚跟的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如今一片废墟之上,孤独的明楼挺立于荒野之间,比起身后儿孙们宫殿般的陵墓区,实在显得有些寒碜。据说童年的康熙深受祖母熏陶,因此也非常尽孝。然而孝庄皇后的一生,都是作为幕后英雄默默支持着大清帝国的成长,比起后来她那位极事铺张的重孙媳,已经是无比低调。专制社会森严的等级,男尊女卑的观念,即使在伟大的母爱面前也不动容。
(从神厨院遗址看庄妃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