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池塘底质改良的多种方法,水产养殖必备哦

【常见问题】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一部分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物沉入水底以及死亡的生物体发酵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

池塘底质恶化容易引起鱼类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升高、缺氧浮头、暴发疾病、死亡率高。

【原因解析】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突变的作用。

但是,底泥过厚除了使鱼类的生存空间变小外,还积累了大量有机物,分解时大量消耗氧气,导致水体下层长期缺氧。

甲烷、 硫化氢等浓度过高,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菌大量繁殖。同时,底泥重金属沉积过多,还会造成水产品重金属污染。

【解决方案】底质改良是养殖水体水质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底泥积极的生态功能,抑制其消极作用,必须定期改良池塘底质。

众所周知“养鱼先养水”,水体是鱼类生长、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然而池塘底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水质。

因此要想养好水,就必须从池塘底质改良着手,必须充分重视池塘底质的管理。

“新塘旺三年”是池塘养殖真实写照,要使池塘养殖得以可持续发展,合理保护池塘水土资源,就必须改良与修复恶化的池塘底质。

一、池塘底质的主要特性

池塘底质不仅作为养殖用水池、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存库,还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以及营养素再循环中心。

物质不断地从池塘水中沉淀到池塘的底部,例如:流入池塘的地表径流中悬浮固体、施用肥料和未摄食的残饵及水体中的植物、动物的尸体。

物质也可能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作用而进入池塘底质的土壤固相,进入底质的物质可能被永久地储存起来。

或者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转化为其它物质并从池塘生态系统中流失。

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通常被分解为无机碳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水中,含氮化合物会被池塘底质中的微生物脱氮并以氮气的形式流失到大气中。

而磷则被池塘底质吸附后淹埋在沉淀物里进入可利用磷库的循环。

含硫化合物经过还原菌的作用产生硫化氢,进而与池塘底质中的金属离子(铁、锰等)结合,变成黑色硫化物沉降于底质。

池塘底质土壤是部分细菌、真菌、高等水生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活场所。

此外,甲壳动物以及底栖鱼类大部分时间也生活在底部,许多鱼类还在底部建巢和产卵。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底质营养素循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分解作用,有机物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氨,并释放出其它矿物营养素。

这样,通过微生物,碳、氮和其它元素被矿化或再循环,它们仍可以被利用。

但是如果某种营养素的平衡浓度太低则可能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或者某种重金属元素的平衡浓度太高就可以引起水生动物的中毒。

底质土壤的颗粒大小与质地、pH值和酸度、有机物质特性、氮浓度和碳氮比以及沉淀物的深度、营养素的浓度等都可以影响到养殖池塘底质的管理。

具有活性的底质土壤组分应是具有电荷和巨大表面积的粘土颗粒和具有生物学可利用性和高度化学活性的有机物质。

池塘底质的特性与水产养殖产量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底质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水质指标也是不同的。

二、池塘底质恶化的危害

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一部分残饵、粪便、肥料、死藻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池底,以及发酵分解后的死亡生物,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

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突变的作用。

底泥中的有机腐败物质及分解消耗溶解氧产生的二氧化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和多种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是病原菌的良好培养基或各种寄生虫虫卵潜藏住所。

底泥过厚--底质恶化对鱼类可以产生严重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大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

投饵的池塘中,剩余饵料和鱼虾的排泄废物引起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这些浮游植物控制着池塘中的溶解氧变化。

白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的耗氧,溶解氧浓度较高,夜间刚好相反。

随着大量饵料的投入,在我们的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养殖后期,藻华现象非常普遍。

此外,池塘底质有机物质浓度过高,就会有利于池塘底部形成厌氧条件,导致微生物有毒代谢物的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升高。

有进一步加剧了池底变黑、变臭,水质恶化,寄生虫、病菌大量繁殖。所以说底质、水质、病害密切相关。

三、底质恶化的主要因素

1、清塘不彻底,晒塘时间过短,清塘所使用的药物不当以及清塘所造成的过多药物残留等。

2、在养殖期间,有机质残留过多,底部缺氧,是底质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有机质残留,使得生物耗氧和化学耗氧剧增。

水体底部溶氧无法满足耗氧量,从而造成池塘底质缺氧,厌氧菌大量繁殖。

分解底部有机质而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毒物对水产动物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同时又会造成致病菌大量繁殖,缺氧浮头等。

3、大量频繁使用化学消毒剂、农药杀虫剂、杀藻剂等,从而破坏水体及底质自净能力。

四、不良底质

1、酸臭、腥臭底质

形成原因: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饵过剩、没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质等。

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没有定期抛撒增氧剂,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

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重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出现“冒泡”现象。

2、板结底质

形成原因: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

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3、“泥皮”底质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4、“丝藻”底质

形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

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5、“浑浊”底质

形成原因: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

或养殖密度过大,投饵不足,水产动物在底部不断骚动,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引起水质“浑浊”。

“浑浊”水质,悬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质“浑浊”;另外,“浑浊”水质会遮蔽藻类光合作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6、“偷死”底质

形成原因: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收获时发现底部大量死亡残尸。

五、池塘底质改良方法

生产中多注重水体改良,有“看水养鱼”之说,而没有重视底层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发臭。

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如果底质好即使出现“下大雨”等异常天气,也不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迅速升高。

我们知道溶氧低不仅造成养殖动物生存困难而且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

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有重要意义。

1、物理方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用冲洗法是常用的方法,灵活简便。也有采用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像开挖新塘一样清理淤泥。

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

生产实践证明:鲢、鳙池底泥厚度在20cm~40cm;草、鲂、鲤鱼池底泥以0cm~15cm为宜。

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10cm~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冬干”),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

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

生产上有时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

船式清淤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均装在船上,只有吸泥头沉在水下,可在养殖期内清除池底淤泥,排吸作业连续。

潜水式清淤机整个工作部件均潜入池底,在淤泥表层边行走,边进行吸泥作业。但由于整机在水下作业,对动力机的防水密封要求较高,维修技术难度大,用户自行保养、修理不便。

除了清淤外,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

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

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减缓黑化过程。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

从而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

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及时合理地施用石灰;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必施生石灰;

在有机质贫乏的养殖塘不宜单施生石灰,否则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有机物积存更少,池塘肥力进一步下降,恢复更为困难。

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如一种主要成分为过氧化钙(CaO2)的白色颗粒状 “底层水质改良剂”。

投人水中能迅速增氧,促进硝化作用,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还能补充生物生长所需的钙,并使底质疏松透气,利用有机质的完全分解。

目前,一种新型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亚硝酸螯合剂(BRT)及其盐类具有降解池水中亚硝酸态氮及氨态氮,螯合池水中的有机物。

消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等,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底质活化剂。

3、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据报道,在老化污染虾池中移植沙蚕、红线虫等底栖生物。

并培育成优势种群,可大量摄食虾池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其它生物尸体和有机碎屑,减缓了虾池底部有机物的积累。

而且沙蚕营穴居生活,其刚毛的不断划动可行成了一个个小的水流循环,能增加底质中的溶解氧。

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

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构成了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所以光合细菌特别是在池底污染严重或因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

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

不仅改善了底质和水质,而且控制了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4、其它

淤泥沉积速度与施肥、投饵等饲养管理措施直接相关。在生产中努力做到:

看水施肥,切忌过量;

按照生态互补原则合理混养、密养;

投饲量根据季节、气候、生长情况和水环境变化灵活掌握;

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促长剂等,增强水产动物的食欲,促进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降低饵料系数,从源头上解决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

防治水草(特别是丝状藻)大量生长,及时捞出过多或死亡的水草,以防腐烂变质;

有条件的可朝黑化区域泼撒炼铁炉渣(一般1.5kg/m3),以延缓黑化过程,并降低危害。

另外,如果干池期较长,可考虑把水产养殖和农作物进行轮作。

这样可以使淤泥更充分地干透,靠陆生作物发达的根系,使土壤充分与空气接触,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池底。

同时,还可以获得农作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另外,生长的青绿作物和牧草还可作为池塘的优良绿肥和鱼类的饲料。

池塘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性能、抗逆性能,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成也底质、败也底质”对于池塘养殖业而言一点都不为过。

要使池塘养殖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克服连作障碍,池塘底质定期改良需引起池塘养殖者们足够的重视。

六、水产上比较常见的改良剂

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光合细菌种类在分类学上有4个科,即红螺菌科、着色菌科、绿色菌科、曲绿菌科。

它们的共同点是体内具有光合色素,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光获得能量。

主要利用小分子有机物而不是二氧化碳来合成自身生长繁殖所需养分,但是不产生氧气。

厌气条件下可以把硫化氢转化为无害物质。光合细菌不仅是安全的能量来源,为生物体宿主提供额外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核酸等。

而且可以产生辅酶Q、抗体性病毒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宿主的免疫力。在改善水体环境、促进水生生物生长增重、改善色泽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目前,在养殖生产上:应用的是红螺菌科的菌种。该类菌种在硫化氢浓度很低时,也能利用硫化氢作为供氢体。

它们利用小分子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和碳源,以氨盐、氨基酸、氮气作为氮源,有的菌株也能利用硝酸盐和尿素作为氮源。

但红螺菌科本身不利用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淀粉和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质。

因此,光合细菌施放于池塘中能迅速消除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平衡酸碱度。

但是无法分解利用进人水体中的大量大分子有机物质,如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存饲料,浮游生物残体等。

枯草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又名深海芽孢杆菌、马铃薯芽孢杆菌、面包芽孢杆菌。杆状,很少成链,染色均匀,鞭毛侧生,能运动。

革兰阳性菌,芽孢呈椭圆形或柱状,中生或偏生,游离孢子表面着色弱。生长温度最高为45~55°C,最低为5~ 20°C,最适温度为37°C。

该菌能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动物消化道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杆菌,促进乳酸杆菌的生长。

枯草芽孢杆菌代谢产生的多肽类物质(枯草菌素)对某些有害菌也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能分泌大量细胞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β-葡聚糖酶、 脂肪酶及卵磷脂酶等。

同时也分泌活性抗菌物质及挥发性代谢产物,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氨的利用率,减少氨和吲哚类化合物的生成。

可提高动物对钙、磷、铁的利用,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同时具有净化养殖池塘水质的作用。

硫代硫酸钠粉

硫代硫酸钠粉为无色、透明的结晶或结晶性细粒。

主要用于池塘的水质改良。使用时用水充分溶解,稀释10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用量为1.5克/米³,10天使用1次。

过硼酸钠粉

过硼酸钠粉为白色细小结晶粉末,无臭,无味,遇水可迅速释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氧,可改良水质,防止鱼类浮头。

改善水质、预防或救治水产动物浮头、泛池时用量为0.4克/米³。

过氧化钙粉

过氧化钙粉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或颗粒,无臭、无味,难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及乙醚。溶于稀酸中生成过氧化氢。

干燥品在常温下很稳定,但在潮湿空气中或水中可逐渐缓慢地分解,能长时间释放氧气,在水中能分解释放新生态氧,并进步转化为分子态氧。

可作为环境改良剂、杀菌消毒剂。本品主要用于鱼虾缺氧浮头的急救,高密度养殖中增氧,鱼苗、鱼种等活体运输,也可治理赤潮生物。

预防时用0.4-0.8克/米³,全池均匀泼洒。急救时用0.8~1.6克/米³,首先在鱼、虾集中处泼洒,剩余部分全池施酒。

长途运输时用8~15克/米³,勿搅拌,每5~ 6小时投放1次或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投放次数。

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一种酸性异糖衍生物, 是非特异性辅助用药。商品形式有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

抗坏血酸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有酸味,稍溶于乙醇,微溶于甘油,基本不溶于乙醚和氯仿,熔点为190°C。

抗坏血酸钠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略带酸味,只溶于水,基本不溶于乙醇、乙醚、氯仿,20°C时分解。

维生素C参与机体氧化还原过程,影响核酸的形成、铁的吸收,造血机能。解毒剂免疫功能。

维生素C缺乏时,动物易患肠炎、贫血、瘦弱、肌肉侧突或前弯、眼受损害、皮下弥漫性出血、体重下降、缺乏食欲等。

维生素C还可用于治疗坏血病、防治铅、汞、砷中毒增强免疫功能。

维生素K3

维生素K3,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Ⅱ的必需物质,还参与因子Ⅶ、IX、 X的合成。

缺乏维生素K3,可导致上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影响凝血过程而引起出血,此时给予维生素K3可达到止血作用。

维生素K3,是水溶性的,口服可直接吸收,吸收后随载体脂蛋白转运,在肝内被利用。主要用于鱼、鳖等水生动物的细菌性出血病。

用药1~2毫克/千克体重(以维生素K3计),拌饵投喂,1天1~2次, 连用3天。

葡萄糖

葡萄糖又称为玉米葡糖、玉蜀黍糖, 或简称为葡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

纯净的葡萄糖为无色晶体,有甜味但甜味不如蔗糖。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醉,不溶于乙醚。

水溶液旋光向右、放亦称右旋糖。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的中间产物。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

免疫多糖

免疫多糖为淡黄色或黄棕色粉末,具有酵母特有香味,是水产生物的免疫增强剂及促生长剂,对水产生物肝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能增进肝脏的解毒及营养转化能力,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机体抗病、抗应激功能和耐高温、抗低温能力。

水产上比较常见的底质改良剂

1、吸附型:如沸石粉、麦饭石、活性炭等,只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有机质等的有害物质。

用后水会变得清爽,但对有害物质本身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只是浓缩于其中,且沉降到池底加重了底臭。

2、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为代表的,用后水体会分层。

中上部水体会变得澄清,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故在生产上使用后也会加重底层缺氧。

3、离子交换型:像以含EDTA或以硫代硫酸钠(海波)为主的产品,用于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有害物质。

或用于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用,效果较为理想,但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则效果很差。

4、活菌降解型:目前市面很多生物底改,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部分沸石粉作为活菌载体,有时还会添加腐殖酸钠、微量元素等。

一类是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型活菌为主的,必须在高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效。

而且这类生物底改在使用中会大量耗氧,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设备的池塘慎用。

另一类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为主的。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

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尽管是厌氧发酵,但其发酵的过程中就是发能产热的过程。

这种因发酵导致的底热,底热引起的缺氧,会因底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多而越为明显,危害越大,故生产上在使用活菌底改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

另外,许多老塘底层过多的有机质,除了会引起底臭,还会滋生大量的原虫(如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若选用活菌改底,这些浮游动物会直接把活菌当饵料而摄食,从而加快浮游动物的繁殖。

另外,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以及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而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从而影响改底的效果。

5、化学降解型: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等氧化剂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的,这一类型的底质改良剂均为化学降解型。

同一类型产品的好与坏一般看其水解释放的快与慢,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

另外这一类产品不受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生产上这些产品应用较为广泛。

七、注意事项

1、用各种底质改良剂前应提前开启增氧机1-2小时,或用增氧剂1公斤/亩,全塘泼洒后再用底质改良剂效果更好。

2、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各类底质改良剂,一次效果不明显时,隔日再用一次。切忌一次过量使用。

3、少用明矾或一些含有铝的产品来改良水质。

在生产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物理方法  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清塘挖淤。具体做法是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清除淤泥。

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

生产实践证明:鲢鱼、鳙鱼、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40厘米;草鱼、鲂鱼、鲤鱼池底泥以0~15厘米为宜。

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10~20厘米呈暗黑色的底泥。

池底再经过冰冻或日晒,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

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

生产上有时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淤泥,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

船式清淤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均装在船上,只有吸泥头沉在水里,可在养殖期内清除池底淤泥,排吸作业连续;

潜水式清淤机整个工作部件均潜入池底,在泥表层边行走,边进行吸泥作业。

但由于整机在水下作业,对动力机的防水密封要求较高,维修技术难度大。

除了清淤外、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

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

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减缓黑化过程。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的物理型底质改良剂。

虽能大量吸附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沉积池底,但会造成底泥中氨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发生底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化学方法  最常用的就是用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

从而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

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中进行;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必施生石灰;

在有机质贫乏的养殖塘不宜单施生石灰,否则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有机物积存更少,池塘肥力进一步下降。

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有些正规鱼药企业生产的底质改良剂能迅速降低底泥中的氨氨、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

无副作用,效果快,用于水变质后及发病期的底质处理。用于鱼塘的除臭功能十分明显。

在“倒藻”下雨及用药等原因造成的水变质后的底质改良均有良好效果。

(3)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从而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

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

因为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和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这些物质满足自身需要.

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构成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所以,光合细菌在池底污染严重或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

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残体等造成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

不仅能改善底质和水质,而且能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