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时间管理,你来决定时间快与慢(上)

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这周过得真快呀,或这个月过得真快呀,更有甚者“怎么觉得又快要过年了...”时间好像长了腿,你一不留神,它就从你眼皮底下溜走。而且,怎么感觉还跑得越来越快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在5岁以前所经历的时间量和5岁以后的70多年所经历的时间量是一样的。听上去难以置信,但很可能这并不是错觉,你拥有的时间确实越来越少。

目前科学界普遍的解释是“比例”理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构成你一生的每一段时间总的来说都缩短了。什么意思呢?比如当你5岁的时候,1年是你生命的20%,你觉得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但当你30岁的时候,1年仅相当于你生命的1/30,于是你感到转瞬即逝。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威尔登认为,我们之所以感觉时间流逝加快,是因为我们总体经历的事情变少了。比如“今年才发生了1.75万件事就到春节了,通常情况下应该是2.5万件”。

史蒂夫·泰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时间心理学理论:时间流逝的快慢取决于我们大脑接受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处理的信息越多,时间流逝就越慢。

你是不是对下面这些情形深有体会?

年纪长一岁,时间快一轮

小孩子经常抱怨时间过得太慢了,但随着你青春期、成年早期的结束,你会发现时间开始突然加速。大多数人在20多岁或者刚到30岁时开始注意到时间明显变快了。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把自己活成了例行公事。20岁刚出头,你可能还兴致勃勃,搜寻新的食物、音乐、演出、培养新的爱好,认识新的异性,但大多数人一过30(在大城市里这个年龄会相应推后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越来越少,我们终于“安定了下来”。同时,我们更加习惯不断重复着的体验。

“每一次看见附近的建筑和街道,每一次重访相同的商店和酒吧,每一次执行当日的工作,甚至每一次出门遛狗——脱敏机制都会缓慢地过滤掉每一丝的真实感。”

多数人都说童年是最幸福的时光,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受到脱敏机制的影响,我们的所有经历都饱含强烈的感知能力,世界看上去激动人心而又新奇美好。

 
新事物和充满魅力的旅行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新事物和陌生事物所吸引,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出去旅行?因为这些经历都会让时间流逝的速度减慢。新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到不受时间的约束,无比自由。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你假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沙滩上或者酒店房间里,看看小说,换换电视节目,那么你会感到假期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你一直处于你所熟悉的环境里,时间的流逝和你在办公室或在家不会有太大差别。

“在我们刚进入一个新地方的那段时间里,时间也正处在青年期。”

一回家就电视机前葛优躺

你会在长途车上看电影,在候车厅里翻杂志,你总是努力确保每天都有事做,甚至观看一些自己并不很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为什么你如此热衷于“消磨时间”呢?

因为我们讨厌没事做时的“不专注”状态。当我们的意识没有被占用的时候,它们就会自顾自地喋喋不休。

你的脑中穿梭着一股股混乱的影像、想法或记忆: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报告是不是该交了,方案B也许效果更好,上次约会她对我印象怎么样,下次应该去看电影吗...

问题是,只要这些思维闪现持续上任何一段时间,它多半带有负面色彩。而我们完全无法控制这一点,并感到一种孤独和无助。

所以我们需要让自己有事可做,来躲避混乱意识流的伤害。这种情况下,时间速度也会变快。按照前面说的理论,当大脑处理的信息变少时,时间速度就会变快。可能你会纳闷,看电视也在吸收信息啊,各种纠结剧情绚丽画面,但相比真实世界能提供的丰富的感知印象和体验来说,这些只是凤毛麟角。

“哪怕是很有意思的演讲或图书,相比在城市中漫步半小时或乘公车观看窗外流动的建筑和行人而言,能带来的信息也是很少量的。在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的时候,就不会再有其他感官印象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了。”
 现实版时之砂:时间静止

有意思的是,我们集中注意力工作或消遣的时候,时间会变快;而一旦这种注意力提高到了一个极端等级,相反的事情发生了——时间会猛然减速。
研究发现,意外事故和其他突然打击的瞬间会带来极慢的时间体验。很多职业运动员也会很熟悉这一体验,他们会描述自己“进入状态”,时间变得比往常慢多了,他们有更多时间揣测对手的动作并做出准备。
这是因为当处于紧急时刻,你需要处理超出往常的巨大数量的信息,因此时间也会随之变慢,仿佛被拉长了一般,让你有时间理清头绪。科学家认为可能出于自保的目的,人类发展出了这种能力。
问题是,一定要成为职业运动员或者遭遇意外事故才能体验到时间的无限拉长吗?如果我也希望将时间静止呢?很多人诉诸于药品(比如迷幻药),就是为了达到这种状态,代价却是自我结构的毁坏,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你甚至意识不到时间的减缓。

但是确实存在方法,不仅能保证你的身心健康,还能以积极的方式让时间最大限度地减速。本文的下篇会介绍四种改变速度的方法,拯救你飞逝而去的时间。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