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女儿才是真爱,儿子只是充话费送的而已

《中国式家长》,一款恶趣味浓厚的儿女育成计划作品。游戏方式简单粗暴,描述一个生命从出生到前往大考的这段求学日子。

扮演刚从妈妈肚子里被扯出来的小生命,一路成长、学习的过程。游戏一开始本来只有男生可以养,不过在前段日子推出了「女儿」的更新党。也就是说现在玩家除了可以在游戏内养儿子之外,也可以养女儿咯!玩了几轮后,大概可以得知儿子女儿的几率大约为1比1。也就是说这次养儿子,继承纪录的话儿子长大后就会有很高的几率是生女儿。女儿长大后生的则又极高几率会是儿子。

儿子跟女儿的游戏体验几乎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结交异性时男生真的非常的可怜,动不动就碰壁,甚至好感下降。玩女儿时完全不用担心异性好感下降的问题,也不用思考要怎么去追求心仪的男生,上了初中后几乎每回合都会有男生过来跟你刷好感。如果说玩男角是要想办法跟人刷好感,那玩女角就是选择要跟谁刷好感了。

游戏以回合制的经营模拟养成为核心玩法,回合中搭配各式各样的小游戏与选择来增进游戏可玩性。

玩家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玩一个名为「开脑洞」的小游戏,借以增加角色的各项能力。如何最大化地使用每回合的行动点数来获得最多的能力加成,是这小游戏的重点。随着角色成长,开脑洞的过程中也会有越来越多不同功能的属性选项供玩家选择来增加游戏的变化性。

在游戏的过程,玩家将重温成长时多少都会经历的人生体悟,例如第一次被父母毒打。

第一天上幼儿园、初中、高中。

与同学竞选班代。

参加户外教学。

认识异性,培养好感。

到最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好让玩家继续培养角色的下一代等等。

使用多种会让玩家产生共鸣的事件来增加游戏乐趣,让玩家在培养角色是有着其他游戏所没有的亲切感,是本作吸引人的地方。

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昧的学习追求数值。当角色进行学习时,会增加父母的满意度,但同时也会增加自身的压力。而当角色进行娱乐活动时则会降低压力,但也会降低父母对你的满意度。父母的满意度满值能得到正面的效益,降至低点则会有负面效果,相对的自身压力也有近似的效果。如何在父母的满意度与角色自身压力间取得平衡感,获得最大的效益,将角色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是本作的游戏最终目的。

玩游戏没有什么不好的,就是妈妈会不满意。

游戏中代入大量会让人会心一笑,轻松恶搞的元素,是这游戏吸引人的地方。那已经许久没瞧见的棒棒糖、牛奶糖,每个七年级男生小时候都会买得乐高,小时候常常被美术老师逼迫制造的阳春父母亲节贺卡,或者是那个明明体积超大就很不方便的大长方形铅笔盒等等。

看到这考试过程就如同在重温自己小时候,不到60分准备被打爆,70分小小惩罚,80分有进步空间,90分还能更好,QQ账号买号地图只有满分妈妈才会满意。

大人间的面子大战在现今社会每日都在上演。

想必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种经验?

单以养成游戏来说,《中国式家长》并不算出色,游玩过程中的小游戏其实不算很有趣。但他巧妙地把每个人成长过程或多或少会有的共同体验融入游戏,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游戏乐趣。是巧思,也是其吸引人的地方。

游戏也提供的多种结局与能力继承,借此增加乐趣与游戏寿命。每个人物的培育都可能成长成不同的形状。不一定只能当厉害的学霸、高科技分子、学者,也能选择当个艺术家、运动员。甚至可以走黑道流氓路线。

除了能力继承之外,父母能力的继承,也能让每一代在初始「资质」上越来越进步,经过数代的累积角色也会有机会擢升社会金字塔顶端。

多样化的结局与父母能力的继承设定都是在增加的游戏重复游玩的乐趣,也是让玩家更有欲望开启二周目、三周目、四周目的手段,不失为一款十分有趣且另类的养成类游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