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山:清初才子米元倜笔下的“诗和远方”
最近,我总喜欢在古书中寻找辰溪的古韵,在古韵中品读辰溪的古味。出生于瑶乡的我,自认为对隔河相望的罗子山是熟识的,因为她的高峻雄奇,因为她的风光旖旎,更因为她在瑶乡人心中的神圣。直到今天,当翻开《辰溪县志》,读到清初四大才子之一的米元倜的诗文时,才子的字里行间穿越而来的美,让我的心在震憾,醒来、梦中魂牵梦萦的是那陌生的、绝世纯美的罗子山。
辰溪罗子山,距县城100里,共90峰,三十六主峰,古称东山,属雪峰山系,主峰海拔1378.9米,为辰溪最高峰。罗子山横跨三县,绵延占地200多平方公里,因唐代罗公远之子在此峰修练羽化登仙,故得罗子山之名。辰溪境内散落着罗子山,上蒲溪,苏木溪三个瑶族乡,大大小小几十个瑶汉村庄。罗子山主峰位于辰溪县境内的罗峰村,晴日里,站在顶峰,可远望辰、溆、中方三县之地,山坡、河流、村庄清晰可见。
罗子山历史悠久,是古瑶人一路跋山涉水、颠沛流离的最后退守地,也成了现代蒲、刘、石、陈、丁、沈、梁七姓瑶人最后的发源地。据《辰溪县志》的《武功志》所考:至后周始称蛮猺。显德间,蛮猺数出寇边,逼辰州,杀掠民畜,无宁岁。按:邑东南与黔、溆交界处,世为猺人所居。今县东山尚有七姓猺民,但久经向化,固有异于昔之为猺者。邑指辰阳,其东南与黔(黔阳)、溆(溆浦)交界是为何处?当属一山跨三县的罗子山也。由此推断,辰溪的古瑶民迁徙于此繁衍生息的年代早于后周,更勿论宋元明清,距今至少1043年。
罗子山的文化是厚重的,更是辰、溆、黔三地古人乱世隐居的圣地。唐时罗公远之子在此隐居修练,并羽化登仙。明时御史米助国在明亡之后也是隐居东山。助国公之孙米元倜,辰溪清初四大才子之一,追寻着祖父的脚步,走遍罗峰九十峰,留下诗文几箩筐,其诗文中的字里行间对罗子山尽是赞美之情,在他的眼中罗子山是绝美的县邑之“东山”,最终痴迷得夜不归宿,露宿于峰顶只为一睹那高挂三县的日出。
米元倜,清顺治时举人,不仕,毕生追寻着祖父隐居的脚步,最美的罗子山尽在他的诗文的字里行间。在游其祖父隐居的东山时作《游东山长隐寺》一文中这样描写:“一峰初见一峰云,一峰行尽一峰分。三十六峰知几重,插天盘地连氤氲。朝暾渐渐吐平田,白云片片飞上天。”在才子的笔下,罗子山上峰峦层叠,曲径通幽,白云在罗峰三十六主峰间随风流动,流连氤氲,片片飞升飘入九重天际,不是九重天上却胜似九重仙境。
追寻其祖父脚步的米元倜,罗子山中路遇大雨,又在《罗子山大雨有感》中记录下了雨中罗子山的太古之音:“山上星辰明,地中雷雨出。浑浑太古气,回薄森崪嵂。杂泉一时鸣,高天四而失。松径生荒凉,危客转秋疾”。文中的的作者在罗子山适逢大雨,只能停住前行的脚步晢避,望着山顶的天空,似是转明,却又电闪雷鸣,震动罗峰的山川草木,似是从颤动的脚下而发出,如同又回到了最古老的太古时代的莽莽蓁蓁。环顾四周的山势变得更加的高峻雄奇,和着四处涌出的泉水轰鸣。
追寻着其祖父的脚步,米元倜在罗峰山上搭下草堂长居,并在草堂中作《罗峰草堂杂泳》,在文中记录了古时罗峰所见的瞬间:
“牛羊下来,山径自幽。农人归晚,语杂溪流。树间微露,湿我白头。明星东出,动我隐忧”。夜幕降临时的罗子山上,多么美丽的画面,聊聊数语,牛羊归,山径幽,农人回,白露湿,星辰升,一幅纯美的画卷。
“月出林间,照我屋壁。倚门远眺,青天如涤。草露遥遥,山石历历。秋阳感人,中心怵惕。呼妻具酒,晢罢纺绩。吓蟹盈盈,枣票兼锡。对影持杯,爱惜涓滴”。他的笔下,月色下的罗子山中,月儿当空照,月影迷离,天如洗涤的夜晚,与妻对饮,爱意绵绵,温馨得让人仰慕。
日中如火,土焦气浑。牛热心急,屡策屡蹲。放犁不及,望溪而奔。我亦晢暇,箕踞树根。凉风自北,草色南翻。孤云高飞,萧然远村。读着“放犁不及,望溪而奔。”我忍住笑出声。日中的罗子山腰,在他的笔下,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总能唤起我们的记忆。字里行间,古时生活中的影象一一真实再现于眼前。
“一峰初见一峰云,一峰行尽一峰分”。才子米元倜的笔下,罗子山的风光是旖旎的,流云是氤氲的;历经瑶汉人们千年的耕耘沉甸,历史更是厚重的,是才子佳人们向往中的“诗和远方”。
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