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通络止痛:蜈蚣的功效与应用
蜈蚣全国各地均有,多于夏秋捕捉,以沸水烫伤后,用薄竹片撑直晒干。过去多去头足入药,今则不去,其效更强。常生用或烘炙研末用。
一、蜈蚣的功效:
蜈蚣味辛,性微温;有毒。归肝经。功效能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其特点通络力强,毒性也大,常与全蝎相须配伍。
常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本草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瘴,蛇伤。”
《医林纂要》:“入肝祛风,入心散瘀,旁达经络,去毒杀虫。”
《玉楸药解》:“坠胎破积,拔脓消肿。治瘰疬痔瘘,秃疮便毒,疗蛇瘕蛇咬,毒瘴蛇蛊。”
《本草备要》:“入厥阴肝经。善走能散,治脐风嘬口,惊痫瘰疬,蛇癥疮甲。杀虫,堕胎。”
二、蜈蚣的配伍应用:
1.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面瘫等痉挛抽搐之证。蜈蚣功能息风止痉,与全蝎相似,故二药常相须配伍,即止痉散。治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可用蜈蚣与全蝎等分,研末吞服。若治癫痫经常发作,或小儿高热惊搐之证,于辩证方中,加用此二药,亦多有良效。
若治小儿口嘬,手足抽搐,常配伍全蝎、钩藤、僵蚕等,共研末服用,即撮风散。
若治口眼㖞斜,面瘫初起,常配伍防风、僵蚕、制白附子等药,可供参考。
有医家把蜈蚣加入补阳还五汤中,治疗周围性面瘫,一煎口服,二煎温敷,疗效显著,值得学习。
张锡纯言:“蜈蚣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搐,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㖞斜,手足麻木。”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疡烂等证。蜈蚣有较强的解毒散结之效。治肿毒恶疮,常与雄黄配伍,研末外敷,即不二散。
若治瘰疬溃烂,可与茶叶共为细末,外敷治疗。
若治鸡眼,可用蜈蚣焙研,醋调外敷鸡眼部,以胶布固定,敷一夜,翌晨揭去,鸡眼呈黑色,约经六七日,鸡眼即自行脱落。
蜈蚣还善治带状疱疹,验方:蜈蚣3条(炒研)、雄黄20克、冰片4克,云南白药5克、青黛5克,上药共为细末,以香油调涂患处,纱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一般数日可愈。
若治乳痈,可配伍全蝎,共焙研末,黄酒送服,有拔毒促进愈合之效。
若治鼻炎、鼻息肉,于辩证方中加入蜈蚣,可明显增加疗效。
此外,蜈蚣还善解蛇毒,乃多种蛇药验方之主药。常制粉服用,对症用量,多有显效。
张锡纯言:“蜈蚣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疮甲(俗称鸡眼)。”
3.用于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癌肿疼痛等证。蜈蚣有较强的通络止痛之效,常与全蝎配伍。治顽固性头痛、痹痛,常配伍天麻、僵蚕、川芎等药。
若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常配伍地龙、金钱白花蛇、制川乌、制草乌、土鳖虫、伸筋草、威灵仙、乳香、没药等,即蜈蚣龙蛇汤。药力峻猛,可供参考。
若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常配伍僵蚕、蚕蛹、水蛭、全蝎、乌梢蛇,按不同比例配伍,共研末服,即五虫方。
若治腰间盘突出症,常配伍细辛、徐长卿、牛膝、荆芥、甘草等,水煎温服,多有良效,即蜈蚣细辛汤。
蜈蚣还有起萎强壮之功,可治阳痿。若配伍当归、白芍,共研末服,即亢痿灵。亦可配伍于其它补肾强腰方中,有增强疗效之功。
张锡纯言:“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三、蜈蚣的用法用量:
蜈蚣可入煎剂,更适合焙研吞服。入煎剂常用量几克即可,一般2~4条;研末吞服,每次克余。外用适量。
蜈蚣常与全蝎合用,但二者亦有不同,需要区分。
恽铁樵言:“虫药之中,蜈蚣最猛,全蝎最平。有用全蝎、蝎尾不能制止之风,用蜈蚣则无有不制止者;然而有宜有不宜。惊风撮口最为强烈,非蜈蚣不能取效;寻常抽搐,则全蝎足以济事,不宜蜈蚣也。”
张锡纯言:“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四、蜈蚣的应用注意:
蜈蚣有毒,走窜力强,故阴虚血燥者及孕妇忌用。
凡过敏体质慎用,或先小量用,如出现皮疹、肤痒,则当停用。
~
——中医实战笔记20.9.20夜半
#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