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香菱为何如此发问?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香菱为何如此发问?
作者:黛袭
宝钗和薛姨妈在红楼中算是最和谐最幸福的母女。薛姨妈曾满足的说,有了正经事就和她商量,没了事幸亏她开开我的心。
元春从小跟着贾母生活,大了进宫,貌似和王夫人的感情一般,其实不然,谁不离自己的母亲更近?在宝玉婚事上,元春更倾向于贤淑的宝钗,这也说明她的心还是向着母亲。母女两人在品择女孩上有着一致的标准。
探春和赵姨娘,母女两人虽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赵姨娘摆出的态度是,我是你娘,我的兄弟就是你的舅舅。探春给出的回应是,我的娘在上房,我的舅舅刚升了九省检点。
性格很较劲,但到底心有戚戚。探春还是有一根脆弱的弦,不然不会说急了就哭。
黛玉、湘云和迎春,这些失了母亲的孩子,就像孤单的小舟找不到停泊的港湾,可她们知道自己的母亲人死不可复生,所以也就再不抱什么期望。
黛玉把自己放进诗歌里,湘云生性豁达,迎春虽苦却逆来顺受,即使邢夫人提到她的娘,她也只垂头不语。
还有一个女孩,明明母亲还活着,却生生和母亲天涯相望,不得团聚。她的“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她就是香菱。
香菱的命苦。
被拐卖之时还小,家乡父母一律不记得。被拐子养着的时候,拐子日日打骂。
好不容易长大了,拐子要出手,遇到了一心待她的冯渊,貌似有了出头之日,却又阴差阳错,被薛蟠抢走。
薛蟠如果怜惜她,也算有个好归宿。可薛蟠是个呆霸王,得陇望蜀,喜新厌旧,不过半月,便把香菱看的如“马棚风”了。
蛮横霸道的夏金桂嫁过来,一心施展淫威,竟容不得这样一个娇弱女子,终日设计陷害,激的薛蟠动不动就对香菱一顿棒打,逼的薛姨妈差点又要卖了香菱。幸亏宝钗拦下。
可怜香菱“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后八十回香菱苦尽甘来,终被扶正。我想,这只是高鹗的一厢情愿。看看曹雪芹给香菱的判词,再清楚不过:“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也预示着这个苦命女孩已经时日不多。
这样一个苦命女孩,生命里也有两段短暂的欢乐时光。
一段是被拐之前,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一段是薛蟠到南方做买卖时,香菱跟着宝钗住进了蘅芜院,又拜了黛玉做老师,疯了似的学诗写诗。
这个同样来自姑苏的美丽女孩,同样受日月精华养育的灵透女孩,忽然就有一扇门向她打开了,她的灵魂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这是她从未接触的。
她沉浸其中,晚上读,白天读,出门也要拿着林妹妹给她的诗书读,还要在地上勾勾画画,以至于成了别人眼中的呆子。
可是,这是她灵魂的拓荒,非如此,她就还是那个俗气女孩。她的生命因为对诗的追求,而有了质的飞跃。
我想,她的眼睛在那一段时间必定清澈无比,比起袭人一直的务实,沉重知大礼,她却像一枚在茶杯中的茶叶,在诗中舒展起来,轻盈起来。
可是该怎么说呢?随着懂得越多,心底里的一项固执而温柔的呼唤也愈发清晰。
父母爱如掌上明珠的时光,香菱大约不记得。不记得并不代表不曾存在。我想,那段用温软的童音叫着娘亲的时光一定被压缩打包,不知不觉间储存到了香菱的记忆中。
在快乐的学诗时,这些时光忽然就被解压释放出来,虽然底片模糊,到底隐含着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对人间悲剧的声声质问,凝成一个动人心魄的句子,宛如香菱眉心的那点红色的痣——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黛玉宝钗等看了之后,都说,“这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是呀,饱蘸真情的诗句,掂在手掌,把玩激赏,又怎能不击中另外那些爱诗的女孩的心?
母女两人的分离归罪于霍启(祸起)的大意,怎么能把小英莲独自放在台阶上放心离开呢?更归罪于竟然以贩卖人口为职业的拐子,天下的多少悲剧都是他们一手造成?
当然,还有忘恩负义的贾雨村,明明有机会可以让母女团圆,可是竟然为了攀爬高官,生生拦住了母女的相逢。
霍启无法对主人交代,以逃跑了事,我想最终逃不过良心的谴责。拐子受到了惩罚。贾雨村,在最终“枷锁扛”之时,是否愧对甄士隐曾经的接济?
当香菱终于香消玉殒,众女儿一起悲悼之时,能否体会那个痴痴的问着月亮的女孩心底无尽的呼喊?
而书外的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有一个女人,满头白发,苦苦期盼。她因思念女儿挑灯夜叹,她因思念女儿不思饮食……
作者终究还是给了我们一个安慰,“香魂返故乡”,香菱终于以这样的一个方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无限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