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智远的第0127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认真倾听别人在你面前说出他对现状的不满
可以增进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度,同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牢骚,每个人并不陌生,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场景中,它总是多有出现。有的人是随口不经意的流露,有的人是对“某个现状甚至于事物处理的不满”,而发出的语言。哈佛大学的心理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心理学家去工厂找个人工人去谈话,并且规定在谈话的过程中,专家要耐心去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且做好详细记录。与此同时,要求专家对工人的不满意不准进行反驳,两年之后教授却发现,这个工厂的工人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且产量,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就是所谓的“牢骚效应”,或者称为“霍桑效应”,从字面上理解它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学会恰当的引导和“运用”,它就起到了褒义的作用,甚至可以激活一个人向上的动力。有些不满的情绪,并不能依靠“忍让”就可以得到消失,每个人都需要“有尺度并找到合适的人去发牢骚”,这样不仅仅能促进两者的情感递进,同时还能解决遇到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会发牢骚”。
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人的不同需要,牢骚是有层级高低的,人的需要一般表现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般来说,牢骚的形成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要或者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对结果,什么事物产生了不满意。
1.不同牢骚的“等级反馈”
通过一个人所发的“牢骚”能轻松判断出他所处的等级,人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从而再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当我们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就是吃,住,用,穿等方面有不满意的地方,这种的牢骚通常说明一个人现状稳定性差,生活水平没有得到保障,相对较低,要先满足第一状态。当“第一状态“得到解决,那么一个人便需要的则是“安全需求”,通常所产生的牢骚特征有“经济方面”“稳定方面”。待“生理和安全”得到基础满足,其就会追求“尊重”与爱,比如爱情,友谊,被接纳,如何获得友好的与同事朋友和睦的相处等,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所发的牢骚本质属于对“归属”的方面。渴望个人价值观的实现,受到别人的尊敬,有自身的“自主权”,成就感,如地位的认同,受到重视等,这些都属于“被尊重”的需求。比如:当一个人发出在“这件事情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同意就做主了”的声音,除了事情层面没有处理好,其本质是“你没有尊重我”,而他们想要的便是“尊重需求”。第五个层面称之为“自我实现”,通常表现在“个体成长”,“个体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方面,比如我原来在面试中,某些应聘者很注重“企业是否每年给予员工外派学习的机会”,这其实隐形诉求便是“我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成长空间”。而也有的“应聘者”在面试提问环节会直接问我薪资待遇如何,那么经过大量的调研得知,这类人群往往居住的地方离“公司中心地带”比较远,他们的隐形诉求则是“我的生理诉求能不能得到保障”。
2.不同观念的人对“牢骚”的认知
牢骚的产生和“自我观念”有关,自我观念的表现通常是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中形成,这种认知和评价一般来自于环境因素及个体经验。自我观念的水平有时候也受到外界重要人物的评价,发言,群体效应的影响,不断进行个体的强化,最终归属于“自我风格”。比如生活与工作中经常听到一类人说,“我的观念是”,这本就是一种形成自我风格的固化行为。自我观念积极的人,不仅可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能“准确的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人,环境,已经所做的事物”,我们在这类人身边一般能够感觉到自信,他们也能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并且他们可以肯定自己的态度,接纳自己的缺陷,不完美和“有限制”,能够欣赏“我就是这样子的人”的状态,会加以改正。这类人群不仅对自己持“比较宽容”态度,对他人也是同样的容纳和包涵,多数场景下,他们不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审视问题,而是中立的角度,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对人不苛求,同时会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的成功,伸出一己的利益之外,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从中体会“自我实现”的乐趣。而相反的则是“自我观念消极的人”,这类人群表现多数对自己或者别人常常持有一种“消极且否定”的态度,比如事情还没有做,就说:“你这事儿不行”。他们看待事物不是从乐观方面,往往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在这类人群眼中好像所有的东西都不够美好,且存在难以忍受的缺陷,所以他们很难容纳它。世界上本没有完美的东西(人,事,物),但自我观念积极的人看到的往往是优秀的一面,因此他们愿意去主动接纳,而观念消极的人,看到的往往是缺点,并且将困难“放大”。不起眼的东西放大到“威胁到自己”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心情往往不会愉快,很容易产生烦躁,牢骚抱怨等不满情绪。我们平时常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也哭”,这句话虽通俗却含义深刻,希伯来有句谚语说:“谁把自己与损失等同起来,谁就要饱受其害”,谁要是认为自己在赢利,谁就终有所得。这是一个自然定律,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它,没有谁必须受穷,世界上没有一种权利将生命中的贫困和财富平分,简而言之,自我观念就是一种“自我心态”,每种心态,对生活,工作带来的结果也是不同。
“牢骚的产生与归因”。
一个人发出牢骚的行为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定来自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外界因素”,比如名人经常会发生的社会的舆论,工作中因为别人进度没有完成耽误了自己,这一切都属于环境归因。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于自身的特点,比如兴趣,动机,态度,性格,能力等等这一切属于个人倾向的归因。
1.牢骚的产生与环境因素有关。
根据网络资料记载,日本有一位学者曾经提出P-N理论,来进一步说明个人牢骚产生的一些归因情况。他认为,每个人的思想好比是一台广播电台,它不停地用两个功率相当频率的频道给人推送信息,即P频道(积极频道)N频道(消极频道)。积极的和否定的,积极的顾名思议就是P,否定的便是N,如果你把频道对准N,便会出现负面的想法,“我怎么这么差劲”,“我怎么这么不受欢迎”等。而这些消极悲观的兴趣会使自己一直陷入犹豫自责当中,慢慢的自己的心态就放生了变化,觉得自己惭愧,抱怨,不满等,或者是这样,他算那根葱,凭什么对我做的事情进行评价,关你鸟事等。如果你把频道切换到P(积极正向),便会得到另一种说法:别人对我还是蛮在乎的,不仅仅想到了我的优点,还给我提了这么多的建议,指出了不足,他们是希望我越来越好,我应该深刻复盘一下,朝着优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这种人能够正确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能够客观的评价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者建议,所以很少产生不满的情绪,不愉快的状态,也就不会出现“牢骚”的情况。所以牢骚的出现本质和“归因有关”,是属于环境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完全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果是个人原因,你选择了P,也就意味着面对积极正向,如果选择了N,也就面临着牢骚。
2.牢骚的产生与环境所处的压力有关
要知道环境是会变化的,比如:“一个人面临每个月业绩50万的压力”,和一个人每个月面临业绩100万的压力“,形成的反应是不同的,所以环境分为“轻松无压和具有挑战”两种情况。智远认为,不管是处于哪种环境,我们遇到的事情总会“事与愿违”,人生的旅途中,挑战,竞争,压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待事情的态度确实因人而异,有的人选择了“绕道而行”,有的人选择了迎难而上。我们应该清楚,压力对人即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挑战,当我们把它看做成为威胁的时候,多数人往往选择的是逃避的态度,因为害怕威胁给自己造成其他损失或者伤害。当我们无法逃避的时候,人们就会对自己处于的这种环境或者周边的人产生“牢骚”,抱怨,甚至憎恨的心理。但当我们把压力作为对自己的挑战的时候,压力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也就表现了出来,它不仅有利于我们认知到自身弱点,优点和潜力,还可以使人超越个人能力的极限,激发出生命的活力。压力让人增长人生经验,使我们有机会增加自信,有机会挑战自我,学会对自己负责,会让人变得更加成熟,因此遇到压力情景,不要想着抱怨,而是要想着如何解决。有人说,抱怨是对“失意”最无力的还击,不要抱怨生活不公平,机会都是均等的,只是有的人有能力去抓,有的人不敢,有的人甘愿放弃。所以应该摒弃面对压力无能为力的观念,要勇敢面对压力现实,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应对压力,拥有了战胜压力的信心和勇气,牢骚也就悄悄的走开了。
3.牢骚的产生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和责任感有关
认知结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从某种角度分析,对于情绪体验以及心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认知结构复杂度的表现之一是看问题是否善于“从多维度进行评价”,认知结构越复杂,对人对事越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温和,也不会急着下定义。相反,认知结构越简单,对事物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发的强烈,认知表现看问题也是只会从单方面面去观察,抱怨,牢骚不满甚至愤恨等不良心态也就越容易产生,而且遇到急事容易着急下定义。同时,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所发生的事情,持有的态度,责任感的强弱度影响着对事物的看法以及随之采取的行动。有责任感的个体能够自觉又心情愉快的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不仅如此,还能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任务,因为这类人觉得自己在过程中也能学习,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而没有责任感的人则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往往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推三阻四,更不用说别人的事情了,稍有不顺就牢骚满腹,抱怨不断。所以,一个有良好认知结构的人往往能从各维度去分析问题,然后从整体去处理问题,富有责任感的个体更会责无旁贷的担当起重任,那么牢骚就不会在这样的个体身上出现。当然,牢骚的产生也和个体的其他因素有关,比如性格,情绪,能力,价值观等等,还有社会因素。总而言之,牢骚是一种心态的表现,也是社会中普遍的生存现象,牢骚的产生和个体本身特征密切相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程度关系着牢骚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同时社会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也对牢骚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牢骚是一种循环”。
牢骚带一定的传播性,它可以让一个人进入“负循环的状态中,无限循环牢骚,产生抱怨而最终放弃某些事情的投入”。也可以让人从“牢骚中”积极的走出来,积极的面对困难而不放弃最终坚持下去,这一方面取决于自己发泄受众的对象是谁,另一方面取决于“别人是否对自己有一定的正向性引导”。
1.牢骚的负向循环
在我原来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个同事,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抱怨,当一件工作没有做完,就在那里哎呀天呐,这个事情好难啊,什么时候可以完成,领导为什么交给我呀。哎呀,明天还有一大堆东西要弄等,嘴里满足的牢骚,抱怨身边的一切,他的个人状态也不是太好,有时到公司经常是一副没有睡醒的“状态”,身边的其他同事也离他很远,不愿意和他相处。要知道,牢骚真的会传播的,当自己因为一个困难而不能前进的时候,你找到的交流对象同样层次不高,那么就会产生“负向”到“负向”,最终“算了吧”,放弃的结果。就像上学时期,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听什么课,旷课去玩游戏去,如果一个人的怂恿不能让你动摇,当身边有2-3个人同时这样,自己就会被影响,牢骚就是这种非常典型的症状。当别人抱怨工作困难时,如果你跟着一同抱怨,最后产生的结果无非就是“不做了”“辞职算了”,最终你会发现,所遇到的困难没有解决,只是自己选择了逃避罢了,而轻松的路就是一场下坡路。你能保证下次不会遇到“同样的场景”吗?显然不能,抱怨是对自身无能,又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用负能量的句子来推卸掉,让自己获得心灵的自我安慰。一个人越喜欢抱怨,负能量就会越来越多,由此就会不断的陷入“悲观”的状态中,觉得身边的一切都看不惯,其本质是心胸太狭隘,看到的视野不够大而已罢了。
2.牢骚的“正向性”
如果我们认知到“牢骚”对自己做事或者成长产生了巨大阻碍,就需要及时的做出“调整”策略,大部分的牢骚抱怨者期待的并不是“回应的内容”,而是“回应问题”的本身。其实回答的什么都是无关的,他们本来就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且注定要自己解决问题,牢骚只是对困难的一种“表现特征而已”。牢骚走向正向性需要“自我条件”与“别人引导”两个方面。当遇到困难问题发牢骚的时候,自律的人大脑会有两种选择,牢骚是在左脑与右脑当中抗衡,当左脑因为困难产生牢骚反应时,右脑会立刻发出“不行”的指令,然后指示身体不要这么做。如果左脑发出困难指令,右脑不能够克制,就会形成“放弃的指令”,所以本质牢骚是一种自我“意志的抗衡”。其次就是“目标感”与奖赏机制,因为目标是驱使一个人前进最有力的动力之一,当某件事情的完成可以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满足”,当下右脑“克制牢骚”的指令也会战胜左脑。若一个人因为各种小问题发生的困难而发牢骚,那么倾听者对“牢骚”发出人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决策。当倾听者说:“发牢骚没有用,你得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牢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可能“发牢骚”的人,就会改变自身对事物的看法。就像我们的父母经常说:“我为了你操心呀”,像这种牢骚就没有对错之分了,它只是一种内心的宣泄方式,合理的引导宣泄,更有利于“发牢骚的人”放下顾虑去做事情。
“发牢骚的人如何应对”。
我的情绪为什么会被他人“左右”,这是多数爱发牢骚的人遇到的现状,因为爱发牢骚的人一般都过于关注别人对于自己某些事情的反馈和感受,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沟通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工具”,良好的运用“沟通”的能力,可以化牢骚为动力,那么面对爱发牢骚的人,我们该如何应对,并且可以帮助改变其不良的习惯呢?
1.学会倾听“问题”所在
对于“牢骚”发出者来说,多数的倾听人很容易失去耐心,觉得这个人很烦,甚至害怕和他说话,因为他缺乏了安全感,焦虑,害怕,所以才唆使他不停的去强调内心想要表达的想法和情绪。而这些情绪也希望被倾听者能够理解和接纳,当“牢骚发出者”感到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没有被得到接纳甚至解决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找身边最亲的人再次吐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幸成为一个“倾听者”,安慰就很少起到作用,更不要企图直接了当的去改变他当时的内心想法了,这只会让他更加的烦恼和暴躁。你要很自然的去倾听,在某些事情上并且点头认可,就可以在困境当中发挥神奇的作用。事实上,每一个牢骚发出者最希望倾听者了解他们的感受有多糟糕,仅仅也只是想让你接纳他的想法,得到认可而已。发牢骚的人通常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但是你的积极倾听,能让他的情绪得到释放,得到理解和接纳后,他也会对遇到的事情得到“释然”,从而放下这个所谓的包袱。不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啰嗦的向你重提,因为他也不想当个令人讨厌的人,当然你的接纳和理解,会让他对你更加的信任和亲近,减少感情的摩擦,更是促进同事,朋友感情的一个粘合剂。所以,遇到牢骚的人,不要显然而然的用“爱发牢骚,我不喜欢”这个主观思想来左右你的情绪,这里可以用一句:“我理解你”,“没关系,慢慢来”。
2.给予“引导”解决方案
当牢骚阐述者对于“现状不满”,用力的去表述完,我们不能“理解,没关系就结束了最终对话,我们要学会给牢骚提出者引导正向性行为的路径上去。这句话会让对方说出他对某件事情的做法,以及别人的看法,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牢骚阐述后心房的打开,让他更容易相信你在用心的倾听,并且给予“有意义的指导”。这句话更有利于让牢骚者去瞬间思考,别人会怎么看这个问题,现状,别人对我的做法是否能够接受,达到反思的效果。发牢骚的最终目的只是简单的“抱怨”,这一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多数领导者喜欢在和“牢骚者”沟通后告诉他你该怎么做,其实这种效果并不是最佳的教练状态。应该引导他自己说出如何调整,下一步怎么去行动,若行动中遇到问题找谁去求助,而不是一味的发牢骚,而这一切才是引导性方案,让一个人成功的跳出“牢骚效应”。对于那些未实现的意愿和没有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找到合适的人进行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成长,工作效率提升都非常的有利。
关于幸会社:
互联网社群服务品牌,汇聚成长的力量,已经有近1000人找到组织,社群注重于“交流””对接”“异业合作”等,覆盖职业包含媒体记者,运营,市场公关,品牌营销等,职场年轻人的充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