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精髓“和”的理念
茶气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生气,一般饮茶者可得,灵气,对茶觉悟者可得,正气,修身养得者可得,唯有意气,非胸次坦然、思兼济天下不可得。
恭敬喝茶,是人生的一种状态。不要说是一杯茶,就算是白开水,用恭敬心去喝,她都会是甜的。恭敬之心,除了对人、对事,还包括我们对各种宏大的、乃至未知的事物抱有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当一杯暖暖的茶,端到面前,请怀有恭敬之心,也会收获到意想不到。
茶禅一味的核心是无分别心,如果用分别心,那已经是离开禅的精神了。我们的器 官缘外境而产生认识,这是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分别是一个正常的事情,但人的那些痛苦就是来源于这些分别上,就是这么一个分别心。
佛教和茶最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远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渊明,品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精神境界发展以至创立茶道,居功至伟。
“工夫茶”,是花时间,用心泡茶的意思。但更有意思的是,在潮汕人的语境里,“工夫”还有另一层含义:仅仅是一会儿时间,是很容易、很快就能做好的事。苏辙有句诗:“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不知劳,不着急,才不觉得麻烦,才会觉得这只是一泡茶的工夫。
生命如同一张揉搓得皱皱巴巴的手纸,被随意丢弃。没有了尊严,没有了希冀,甚至没有了怜悯。或者为自己冲一碗茶汤才是我们唯 一的选择。那就为自己冲一碗茶汤吧,让茶汤的芬芳温暖每一颗高傲而孤寂的魂灵,让茶汤的儒雅洗涤每一个卑贱而怯懦的生命,让生命和情感浸润在这一碗茶汤里,渐次升华。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泡也好,煮也罢,不过为满足清饮,享受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