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秋景 重阳抒情怀——唐代重阳节登高诗赏析
登高赏秋景 重阳抒情怀
——唐代重阳节登高诗赏析
川 雪
今天是重阳节,时值深秋,秋高气爽,霜景迷人。诗人们登高揽胜,赏景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
先看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王勃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诗人于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别,举杯之际感到分外忧伤。诗人看到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由得感叹:我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想北归不得;而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这一评语确实点出了此诗的妙处。诗人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两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从写作手法上看,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同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写有一首《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眺望山川,归乡的思绪像山间的云烟缭绕惆怅婉转。诗人感叹道:在异乡的我与家乡的你同样喝着菊花酒,看见天上的鸿雁南来,在异乡的我和家乡的你一同分担离别的悲伤。
此诗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想念家乡亲人,结句与王勃《蜀中九日登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意境相似: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诗人的思乡情感吗?只得借祈福的菊花酒来浇愁。而卢诗“万里同悲鸿雁天”,想象家乡的亲人和自己一样见鸿雁南飞而悲伤,情感比王诗更进一层。
与初唐四杰同时期的邵大震也写有一首《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诗人在重阳节远望长空,秋天黄昏时候水天之间清风吹过。大雁行行凄冷中南飞远去,感叹自己这个游客一次次徘徊在菊花丛中思念故朋。
九九重阳,秋风萧瑟,大雁南飞,菊花正放。诗人身处异乡,登山远望。思念亲人,无限惆怅!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九日五首》,是咏重阳的组诗作品。写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思念飘零各地的兄弟姐妹,想起昔日团聚之景,心中愈加感伤。全诗基调伤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选析第一首: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像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像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诗人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九日登高》,描绘了一幅重阳风俗画: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此诗记述了诗人重阳时节依俗登高,登上北楼鸟瞰远眺的情景。“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深秋景色清晰明朗,由近及远的青山、京城万象尽收眼底。“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接下来看到的是眼下平野里得到雨水滋润后的菊花妍若仙姿,美艳动人。在皇城梨熟的霜降时节,百芳藏迹,唯菊花傲然凌霜盛开,这正是菊花之可贵,被人们誉为长寿花。“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老人们插着茱萸祝愿与长寿花一样,高兴地欢歌起舞。妙趣横生的舞姿像睡妇刚醒一样憨态可掬。茱萸菊花相映成趣,就像美女头上随意散乱的首饰彩显,赏心悦目。“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怪不得陶潜醉心于菊,人生能有几次欣赏到这时的美艳和欢乐呢?
这首诗像一幅优美的民俗风景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登高时见到的远山近城、雨后菊姿和欢度重阳佳节而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诗人叙事真实浪漫,比喻贴切形象,感慨乐观向上。结句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共鸣。
唐代诗人钱起的《九日登玉山》,写得飘渺灵动: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
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
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首联说青山霞景,圣地宜人,而且鲜有人知,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加凸显了玉山的美景。也借此抒发了登山赏景的欢愉心情。颔联说登山揽胜之后把酒饮宴,远眺山下,目光所及,思接往事,联系古今,虚实相生,也微抒人生苦短、今夕感慨,拓宽了境界。颈联由静转动,移步换景,写得飘渺灵动,写出了山中自有仙境,所写的诗句造化天成;同时,诗随水流将空间推至渺远,将时间推至将来,意境开阔。尾联先以“忘归”抒发美不胜收、流连忘返之情,后落笔在“松下”“幽云”,以景结情,诗句虽未着一字于情,却达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不尽婉曲回味。
全诗寄情于景,也是诗人长于写景,清空闲雅、流丽纤秀,一贯风格的体现。
再看晚唐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四十二岁的杜牧迁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刺史。第二年九月,他最心折的好朋友张祜专程从自己隐居的江苏丹阳来池州看望他。张祜(字承吉)是著名的诗人,他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曾使杜牧深为佩服,赋诗相赠,甚至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又说“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他们同游池州城南的齐山,登高览景、唱和抒怀,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七律诗。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值此重阳佳节、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诗人此时思绪万千,无法平静,但也只能用庄子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宽慰朋友和自己: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茫茫“尘世”,还是效仿先贤,顺应节俗,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吧!“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隐隐透出无奈和挣扎。诗人是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暂驱积压心头的郁结。化用典故,浑然无迹;劝人慰己,意蕴幽深。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东。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无奈的苦涩。
全诗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的不平和感慨。语言清爽自然,情感复杂跌宕,抑郁与旷达交织,积极在消沉中凸显。诗人的文采风姿,尽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