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粉彩瓷器有哪些工艺?与古彩、珐琅彩有何异同?
清康熙末年(一说康熙中期),景德镇窑成功烧造粉彩瓷器,至雍正皇帝时期粉彩瓷烧造技艺精湛纯熟。粉彩瓷是继五彩、珐琅彩之后,出现的又一重要陶瓷成果。粉彩是彩绘陶工艺发展到清代的产物,吸收了汉代铅釉陶和唐代三彩陶在色釉中加入铅粉的方法,并借鉴了西洋铜胎画珐琅工艺。秀美华贵的粉彩瓷,以其独特的色彩和魅力跻身景德镇“高温颜色釉、青花、青花玲珑、粉彩”四大传统名瓷行列,成为“行之九域,施及外洋”的热销产品,深受海内外民众的喜爱,活跃了当时国内外陶瓷市场。
初创期 康熙晚期,粉彩技术尚不成熟,制作粗糙,彩料浓厚,常与五彩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器型受珐琅彩影响,多为小型器的碟、碗类,多露白底。原料选择上,多采用古彩颜料,花头、果实等使用珐琅彩料。构图上多为两层构图,外圈饰由花卉、果实组成的带状纹样,内圈饰折枝花或风景小品。在体裁上,彩绘图案体现出较强的装饰感而缺乏一定的内涵或故事性。有的在个别花朵中点染些许粉彩。
鼎盛期 雍正时期粉彩烧制始臻精妙,技艺纯熟,色调丰富,摇曳多姿。乾隆时期粉彩工艺登峰造极,器型多样,造型奇巧,纹饰绚丽,新颖器型有转心瓶、转颈瓶、交泰瓶、粉彩御题诗壁瓶、粉彩黄洋地花觚等,以白地粉彩绘花蝶图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比较多见。
图1 清乾隆粉彩人物故事笔筒
图2 清乾隆粉彩开光烹茶图壶
式微期 嘉庆、道光至宣统时期,粉彩瓷逐渐走向衰落。嘉庆早期粉彩继承乾隆朝的一些特点,如轧道工艺(乾隆朝创新的凤尾纹)。粉彩开光器较多,盛行万花堆、百花图,碗、盘等圆器上多饰花卉、花果,开始出现山水风景画。道光时期粉彩瓷出现了皇帝的私人堂款“慎德堂”。同光时期,粉彩瓷上出现了诗、书、画、印融合一体的装饰风格,文人气息浓厚。咸丰、同治时期,粉彩较厚,滞涩,光绪、宣统粉彩较薄。同光时期,绘画草率、不美观,花鸟、禽兽缺少生气,人物面部比例不协调、变形,还出现了“有眼无珠”的白果眼。粉彩已不见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嫩细润感。
基础准备 粉彩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粉彩属于二次焙烧低温釉上彩,其制作需要完备的彩料和工具。彩料包括绘画颜料、填色颜料、油料。绘制粉彩用笔与一般的画笔不同,需要专门定制生产,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画笔、采笔、填色笔三类。在工具和彩料准备就绪后,还要一系列紧跟动作,即打图(设计图纸)、打料(目的让勾线笔均匀蘸料)、采料、丝毛与丝发须、深色颜料勾纹。
粉彩与玻璃白 粉彩的成功离不开铅砷玻璃白,这种材料来自天然矿物“白信石”,经加入适量的铅、硝酸钾等熔剂配制而成,化学成分为氧化铅(PbO)、二氧化硅(SiO₂)和五氧化二砷(As₂O₅)。当五彩加入玻璃白后,各种颜色经化学反应后会产生粉色乳化现象,玻璃白的兑入量直接影响色彩乳化程度及色泽深浅,进而改变色彩对光的折射率,给人一种粉润柔软感。
填色方法 玻璃白填涂要细致耐心,首先用锅灰涂擦瓷面纹饰内吸干樟脑油(勾勒纹饰轮廓时留在瓷器上的油),玻璃白是水性颜料、不亲油,如果有油脂存在,玻璃白干后很难达到粉白、平整、光亮的效果。填涂玻璃白时,须紧贴轮廓线条,既不要压住,也不要超过线条。打底用水调和净颜料。在水颜料底下的珠明料上进行打底,使珠明料绘制的山石、树木、花叶、枝干画面色调统一、协调和有层次感。刷净颜色,即用水笔调上净颜料在干透的玻璃白上轻轻薄薄刷上一层,使玻璃白上显露出淡淡的颜色,然后再在净颜色上分染上其他颜色,以增加色彩的层次感。点染是以点的方式分染出明暗层次及质感,相当于丝网印刷,能凸显出画面的精细与层次,如点染一朵菊花,滴上适量煤油在玻璃白上,因为洋红要用煤油调制,用笔自花尖点起,要轻柔慢准。洗染,即平染法,可以没有痕迹、没有肌理、平缓地体现明暗。
填水颜料 主要运用平填法和接色法。平填,即是将颜料在画好的瓷绘纹饰上均匀铺开。接色法,是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粉彩颜料填在树木、山石和花鸟画的花叶等处。这两种方法有着较好的效果,使画面纹饰由深渐浅、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粉彩吸收了古彩和珐琅彩的颜料和制作方法,与二者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粉彩与古彩由大绿、苦绿等透明颜料填色,其技法相同。粉彩与珐琅彩中使用的胭脂红、玛瑙红、洋红等颜料,由黄金等原料研磨加工而成。二者使用的净黄料由氧化锑配制而成,紫色和玻璃白在粉彩和珐琅彩中均有应用。
粉彩与古彩、珐琅彩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粉彩使用金红,古彩使用矾红(氧化铁超细颗粒);粉彩中常用的净黄料是氧化锑,古彩黄为铁黄。粉彩的紫色是由金红和蓝彩调配而成,而五彩中的古紫是由氧化锰为着色剂。粉彩广泛应用玻璃白,而康熙以前釉上彩不用玻璃白。粉彩中玻璃白含有氧化钾,不含硼,而珐琅彩中含硼。粉彩呈色淡雅,柔润类似中国画,而珐琅彩呈色凝重、鲜艳、油亮,类似油画效果。粉彩器型大小皆有,数量多,而珐琅彩多为盘、碗。粉彩没有珐琅彩厚,立体感不如珐琅彩。粉彩面无开片,珐琅彩透明,玻璃质感,有极细的开片。粉彩有官窑款和民窑款,而珐琅彩只有官窑款。珐琅彩瓷存世量极少,从康熙末年至乾隆三年(1738)的二十多年间,宫廷造办处制造的珐琅瓷器是深受三代帝王喜爱的宫廷秘玩,只供皇帝赏玩,不存在民窑生产和民用珐琅瓷。
粉彩瓷器鉴定除在实验室进行自然科技鉴定外,主要是靠眼、手及高倍放大镜鉴别真伪,鉴别要领如下。
要熟悉真品的各方面特点,如宫廷粉彩和民间粉彩的造型、装饰和绘画工艺,宫廷粉彩数量少,制作精,个性鲜明,要牢记式样。注意老器新饰,尤其是民国仿雍正、乾隆粉彩,造假者使用雍正、乾隆时期遗留下来的官窑白瓷后绘粉彩,要仔细对比观察。新的颜料不自然,线条呆板僵硬,画面没有活力。
年代久远的粉彩釉面有美丽的彩虹光和蛤蜊光晕散现象,借助60倍放大镜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新仿瓷器没有。真品足底常有破损,釉面有自然包浆和粗细不等、杂乱无章的摩擦痕。
真品内气泡阶段特点鲜明,康熙、雍正的大、小气泡都有,气泡充斥在黏稠的玻璃液中,有的蒙灰,有的泛黄,还有的破裂。釉面开片纹中也能看到灰旧色或浅黄色。真品胎骨老化,质量较轻,新器胎骨新湿重。
图5 清乾隆黄地粉彩吉祥花纹大尊
图6 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花卉纹碗
(图1-3来自中国陶瓷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陶瓷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版;图4-6来自草千里编《清代粉彩瓷器鉴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