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袭人升姨娘是因为口碑好不是进言取了巧

花袭人升姨娘是因为口碑好不是进言取了巧

时髦的傻子【图片源自网络】

     【感谢@喜得金鳞下钓台  @陈妙苏  两位朋友提供线索。】 

袭人进言,遭骂百年。好些人说花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是为了博取上位。王夫人动情地把她叫【我的儿】以及把她提拔为姨娘,全是这次进言之功。但事实是,袭人被提拔为姨娘完全是因为自己【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在群众中落下了好口碑的缘故,而不是所谓进言才得来的回报。

 一、第3回,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这是作者行文之初就对花袭人的明确定位。其中【竭力尽忠】间接定位,【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则是直接定位。也是袭人后来能升为姨娘的根本原因。

、第24回,宝玉在怡红院见到鸳鸯,【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鸳鸯便叫道:“袭人,你出来瞧瞧。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袭人抱了衣服出来,向宝玉道:“左劝也不改,右劝也不改,你到底是怎么样?。。。”】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丫鬟,最了解贾母心思。她说袭人【你跟他一辈子】,其实是道出了贾母当时就是把袭人作为姨娘安排给宝玉的。第78回贾母对王夫人说【将来只他(指晴雯)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有人就说贾母给宝玉安排的姨娘只有晴雯一个,没有袭人的分。其实这是对当时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封建制度不了解。像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珠甚至连奴才出身的赖尚荣都至少有两个妾,宝玉怎么会只有一个?

三、第34回,【袭人见王夫人这般悲感,自己也不觉伤了心,陪着落泪。又道:“。。。今儿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记挂着一件事。。。”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

 文本显示,王夫人叫袭人【我的儿】,而且已经将袭人内定为姨娘的时候,袭人进言尚未开始呢。王夫人是【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袭人,早就把袭人内定为姨娘的。【众人是圣人】,而且这些众人是长年累月和袭人在一起生活的,要比我们现代读者中的任何人对袭人都要了解,他们岂能夸错?

四、第36回,【王夫人想了半日。。。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凤姐一一的答应了,笑推薛姨妈道:“姑妈听见了,我素日说的话如何?今儿果然应了我的话。”薛姨妈道:“早就该如此。模样儿自然不用说的,他的那一种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这个实在难得。”王夫人含泪说道:“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

文本显示,袭人进言之事凤姐和薛姨妈并不知道。但凤姐果然是独具慧眼,【素日】就曾提到过袭人应该提拔为姨娘。薛姨妈的一番话更是对袭人的摸样俊俏、处事豁达、个性要强、早就该升为姨娘等方面做了全面概括。这是袭人平时聪慧贤良的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给别人留下了好印象,为自己树下了好口碑。

  五、第36回,【不想林黛玉因遇见史湘云约他来与袭人道喜】,宝钗【因向袭人笑道:“他们没告诉你什么话?”袭人笑道:“左不过是他们那些玩话,有什么正经说的。”宝钗笑道:“他们说的可不是玩话,我正要告诉你呢,你又忙忙的出去了。”】。袭人【见过王夫人急忙回来,宝玉已醒了,问起原故,袭人且含糊答应,至夜间人静,袭人方告诉。宝玉喜不自禁,又向他笑道:“我可看你回家去不去了!。。。】

   文本显示,袭人被提拔为姨娘之后,湘云、黛玉、宝钗先后来到怡红院为袭人道喜。这也是袭人平日【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修为。宝玉知道后的表现是【喜不自禁】。人常说,鞋子合脚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怡红院美婢如云,最耀眼的就有晴雯。但为什么宝玉对袭人升为姨娘喜不自禁笑逐颜开呢?毫无疑问,这都是袭人平日贤惠给宝玉留下了好印象,宝玉才愿意与她厮守终生。

六、第54回,袭人她妈死了。【贾母因又叹道:“。。。他妈没了,我想着要给他几两银子发送,也就忘了。”凤姐儿道:“前儿太太赏了他四十两银子,也就是了。”贾母听说,点头道:“这还罢了。。。”】

四十两银子的丧葬费就是姨娘的标准,这标准在贾母理家时就是如此,贾母自然是心知肚明。但在王夫人尚未禀报的情况下,听到凤姐报告,贾母就知道王夫人已经把袭人提做了姨娘,合了自己的心意,马上就毫无异议地表态肯定:【点头道:“这还罢了。。。”】联系第一点鸳鸯所说,充分说明当时贾母把袭人【与了宝玉】就是把袭人作为姨娘安排的。袭人和宝玉云雨时想到的【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本来就是袭人准确地领会了贾母旨意,而不是什么自作多情的自以为是。这一点对【宝袭云雨越礼说】可真是莫大的讽刺!事实证明,错误理解贾母人事安排的不是花袭人而是某些读者。谁若不服,请看下面两点分析。

七、第55回,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发赏银时,【吴家的取了旧账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所以就给了赵姨娘二十两。比赏给袭人的丧葬费少了一半。赵姨娘忿忿不平寻衅滋事,说探春【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

 探春秉公执法据理力争,【拿帐翻与赵姨娘看,又念与他听,又说道:“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同袭人一样。。。。”】一番言辞驳得赵姨娘无话可说。因为探春、李纨、赵姨娘、吴家的还有后到的平儿等人,她们都知道袭人的姨娘身份,并且都知道袭人不是【家生子】是【外头的】,理应得40两。而赵姨娘是【家里的】,理应得20两。探春完全依循旧例。所以当平儿说到【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时,探春勃然变色道【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大胆地驳了平儿其实就是驳了凤姐的回儿。

 事实证明,袭人升为姨娘早就在贾母筹划之中并且已经首肯。如若不然,赵姨娘闹得鸡飞狗跳的,探春又当众公开了袭人的姨娘身份,连那些回事的众媳妇都人人皆知,贾母岂能毫无耳闻?况且,平儿知道,回去后必然要告诉凤姐知道。凤姐和贾母平日又最厌恶赵姨娘,凤姐又惯于在贾母面前取巧卖乖,事后岂能不往贾母耳中吹一丝风声?贾母知道后又岂能听之任之?但贾府一直风平浪静,等于集体承认了袭人的姨娘身份。

 赵姨娘还曾专门告诉贾政说宝玉早就有姨娘了,但文中也没写贾政把袭人怎么样。正是从侧面证明袭人升为姨娘是贾母同意的。贾政即使嫌宝玉找姨娘有点早,他也只能从别的地方敲打宝玉而不能把袭人怎样。

八、第78回,【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说晴雯大了,【我常见他比别人份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等语。贾母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贾母的话有两层意思。其一选中晴雯应该是真心话。因为晴雯的优点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晴雯摸样标致,符合【贤妻美妾】的标准。但这和袭人做姨娘并不冲突,因为姨娘不像妻子是唯一的。前面提到,诸多人都是两个姨娘,难道轮到【活龙】贾宝玉反倒只准一个不成吗?况且早在第54回,贾母已经首肯了袭人的姨娘身份并且在贾府已经公开。老太太不可能自打嘴巴,现在又说只有晴雯一个配做宝玉姨娘,其他人谁也没份!试问这合乎情理吗?所以更应该倾向于第二层意思——

其二,贾母表示对王夫人有不满情绪。因为封建社会婆媳之间的等级秩序极为森严,尤其是豪门大族更是如此。贾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媳妇在撵晴雯一事上的先斩后奏肯定有所怨言。但是当王夫人禀报到把袭人提拔为姨娘时,同样也是先斩后奏的事,贾母却毫无任何异议,马上笑着赞同。【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这更进一步说明袭人做姨娘本就在贾母筹划之中,这和她前面已经对袭人做姨娘的首肯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说,贾母说袭人【是没嘴的葫芦】,说明贾母对袭人做姨娘并不满意。但是第35回里又有【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看起来,第二种说法才是贾母本意。所以根据这句话来断定贾母对袭人不满根本就是捕风捉影。

还有人说,袭人早就和宝玉云雨了,但后来提拔为姨娘之后反而主动和宝玉疏远,是袭人虚伪自打脸。其实王夫人在给贾母禀报袭人之事时就提到一句【我就悄悄的把他丫头的月分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批出二两银子来给他。不过使他自己知道越发小心学好意。】——袭人很明智,她知道升姨娘后更要【自重】才能合主子的心意。主子和丫鬟云雨虽不越礼,但丫鬟即使升为姨娘和主子过度黏糊影响到主子的经济学问,甚至影响到主子身体健康那就是【大大越礼】了。所以身份越高越要自重越要学好。

 由此可见,袭人升为姨娘完全是因为自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心地善良、息事宁人、忍辱负重、忠厚实诚,从而赢得人们自上而下的认可和赞誉,为自己带来了好口碑和高人脉的缘故,并非进言讨来了便宜。那些由来已久的【袭人进言为上位说】【宝袭云雨越礼说】【晴雯是宝玉唯一姨娘说】等歪理邪说都是经不住推敲的主观臆断,早就应该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