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专辑|许永宁:回忆母亲

回忆母亲

文|许永宁

在我的家乡一带,解放以前的劳动妇女,一般都是有姓无名的。我的母亲,虽然也辛勤地劳动了一生,没有进过一天学堂门,可老人家却很幸运的有名有姓。
我母亲姓汤,名德珍。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明光市(原盱眙嘉|山县)津里古镇。祖籍安徽省泗县汤圩。17岁嫁给我父亲,开始了曲折艰辛而又充实幸福的婚后人生。
母亲一生一共生养6男5女计11个子女,落成5男3女共8个子女。
大姐许永华虽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可父母却比亲生女儿多花一倍工夫地把她哺育成人。大姐也深知她的养父母,从她刚生下才17天就收养过来,尿一把、尿一把地把她拉扯长大、供书上学、成家立业的感情有多深、多重,连后来自己的亲生父母几次上门求认也不愿从,她又用比亲生女儿多一倍的敬爱之心来孝敬她的养父母。如今,大姐已年逾古稀,我们兄弟姐妹仍然亲如同胞。
母亲勤俭持家。在生活极端困难的岁月里,她用我父亲的用血汗挣来的一点点微薄的收人,又掺和着自己的血汗来哺育我们。寒冬腊月,为了不让我们挨冻受冷,自己挨冻受冷地拖着劳累一天的身体,点灯熬油,一针一线,千针万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我们缝补浆洗。大哥哥、大姐姐的衣服穿破了、穿小了,不能再穿了,只好给他们做新的;用大哥哥、大姐姐不能穿的衣服缝好了、补好了,改成小的给二哥哥、二姐姐穿;再用二哥哥、二姐姐不能穿的衣服,缝好了、补好了,改成再小的,再给我们穿。母亲再苦再累,绝不让我们更天没有单的、春秋天没有夹的、冬天没有棉的穿。份话说“笑破不笑补。”虽然说我们穿得旧点儿, 却是洗得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
母亲慈爱仁厚。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姐已经远嫁南京了,小妹妹还没有出世,一家8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收人。在那个极其艰苦的年月里,我们能平安地熬了过来,这期间,母亲所付出的巨大艰辛,是可想而知的。那时,一日三餐,从机关食堂打来一小桶能照着人影子的稻面稀饭,就是我们全家人的全部食品。为了让我们尽可能地多吃一点儿,老人家常常用自己挨着饿挖来的野菜,洗干净和稻面稀饭掺在起,再放到锅里煮得稠乎乎的给我们吃。偶尔从食堂里买来一些稻面饼子,全家老少用秤平分,每人一份。逢年过节,母亲和父亲想尽一切办法给我们做一顿红烧肉,连汤带水也是一人一小碗分着吃。在饥饿的时候吃红烧肉,一口咬得满嘴流油,香喷喷、油乎乎,真解解馋,那才叫过年呢!现在想起来,嘴里还直流口水。母亲和父亲这时候总是双眼饱含着泪水,深情地看着我们,心里好像也在过年。
母亲热爱文化教育。母亲一生没有读过书,却深知读书的用处。母亲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让我们姊妹兄弟8人至少都普及了初中。
母亲爱憎分明。母亲不识字,却喜欢书。她经常买书,请识字人读给她听。和书上写的人同呼吸,共命运,好人遭难了,她痛哭,哭得像泪人一 样伤心;坏蛋被打倒了,她大笑,笑得像小孩过年一样开心。
母亲热爱正义事业。她年轻的时候,给新四军送过书信。常常将书信窝在发髻里,骑上小毛驴,胳膊上挎着蓝底白花布包袱,装扮成小媳妇回娘家模样,碰到敌人也不害怕。平安地一次又一次把信从白区送到根据地。
母亲扶弱济贫。她经常接济小镇上的困难家庭和遭受灾难的人。
母亲晚年生活充实幸福。福寿双全,儿孙满堂。七十寿辰,已见到四代外重孙。由于子女工作在外,自然形成8个子女,9个家庭,全家40余人,工、农、商、学、兵、政、党各行各业人物都有。故居老屋翻新,两层楼房200多平方米。前后庭院,茂林修竹。一时间,小镇上堪称首户。
“其身正,不令而从。” 有如此父母,儿孙们也一个比一个孝顺。四乡八镇,闻名遐迩。儿子、女儿们好,媳妇、女婿们比儿子、女儿们更好!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母亲生活70年来,一直是在奉献,母亲什么也不想得到。然而,也正是由于母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奉献,别人得到的,母亲都有了,别人得不到的,母亲也都有了。这就是她老人家首先向别人奉献爱,而也得到别人对她敬仰的爱!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