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日本步步紧逼,翁同龢主战是对国家不负责任?

甲午战争之前,强敌压境,作为朝廷重臣,翁同龢主战,李鸿章主和。

如果只是从结果来看,如果清朝没有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而是按照李鸿章的意见与日本和谈,那么最坏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不至于把战火延伸到中国境内,北洋水师也不会一战就全部报销。和甲午战争之后清朝与日本达成的协议相比,这个结果其实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只是从这个角度看,那就很容易把翁同龢和明末的东林党等同起来,也很容易把翁同龢和当时组成的其他清清流等同起来。因为他们的反应是完全情绪化的,而没有进行理性的利弊得失的计算。反正要打也是李鸿章来打,要谈也是李鸿章去谈,和翁同龢都没有太大关系,最大不了就是临事一死报君王。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中日双方差不多同时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在日本就是明治维新,而在中国则是洋务运动。但在1890年之前,中国对日本还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的。无论是清朝的海军还是陆军,都是足以让日本望而生畏的。在1891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之后,清朝应朝鲜王室之请派兵进入朝鲜,协助恢复政治秩序,而日本则是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强行派兵进入朝鲜的。这就是日本已经准备好了与中国正面对抗,将魔爪伸向了大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诉求主要是将清朝的势力从朝鲜半岛挤出去,放弃清朝对朝鲜的宗主权,这也就是日本当时所谓的要求清朝承认朝鲜独立的真实含义,实际上则是把朝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日本更进一步的诉求的是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大陆。但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还想不到这么远,因为他们对清朝和自己的实力差距并不十分清楚。

但需要注意的是,朝鲜和越南都是中国主要的保护国,也是传统上的中国的藩属国。在中法战争中,中国已经以同样的方式失去了越南这个藩属国,被迫承认越南独立,放弃了宗主权。这之后也就只有朝鲜这一个藩属国了,如果再承认朝鲜独立,那就没有什么藩属国了。再接下来,清朝就只能任人宰割了。而且,以前只是被西方列强宰割,现在还要加上日本。

所以从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人的角度来说,能不能打得过是一回事,打不打是另一回事。中国与日本在朝鲜是必须要打的,如果一枪不放,就直接放弃对朝鲜的保护权和宗主权,清朝的国际地位就更加低了。不仅在西方列强面前,早已颜面无存,就是在东亚也等于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国际地位,承认了日本在东亚的区域霸权。

从翁同龢的角度来看,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自从剿灭捻军的战争结束之后,淮军就一直是清朝最为倚仗的军事力量,也是李鸿章得以左右清朝政局的主要原因。无论在越南还是在朝鲜,驻扎的实际上都是淮军。淮军是由清朝以国家财政来供养的,而不是由李鸿章个人掏钱供养的,但淮军对李鸿章的重要性远大于对清朝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其他重臣面前,自从左宗棠去世之后,几乎没有其他人有实力与李鸿章相颉抗。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朝廷为了养这只军队花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现在战争来了,淮军的领袖李鸿章却主张一枪不放就直接放弃朝鲜,这当然是不行的。不仅是翁同龢不能接受,慈禧和光绪同样是不能接受的。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些年花在淮军身上的影子不就是为这一天做准备吗?输给法国还情有可原,但是面对日本一枪不放就直接认怂,那朝廷还要淮军干什么,要李鸿章干什么呢?

如果一枪不放就直接放弃朝鲜,那凭什么要清朝花费大量的财政收入在淮军身上呢?这就好比一个地主家花钱养了一个看家护院的保安,真正危险来临的时候,这个保安却要求地主不要做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这对地主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打不过是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但是连一下都没打就直接投降,这就是不尽自己的责任。

所以站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清朝的立场上来看,即使他们都认为淮军和北洋水师是打不过日军的,那也是必须要打的。打败了,失去朝鲜,但是淮军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也就垮了,清朝就是想另起炉灶,阻力也会小得多。如果一枪不放就直接放弃朝鲜,就等于淮军仍然继续保留着实力,清朝就是不想再在淮军身上花钱,恐怕阻力也特别大。毕竟,当时的清朝没有其它军事力量来制衡淮军。

这样,站在清朝的角度来看,无论和日本是打胜还是打输,都是有利于甩掉淮军这个包袱,重建一支完全由朝廷自己直接控制的军队的。而李鸿章也会因此失去其左右朝廷的最大本钱,其势力也就会下降。再加上翁同龢是帝党,而李鸿章更多的时候是后党。所以,从翁同龢的角度来看,李鸿章如果失去其在朝廷的势力,慈禧对朝廷的控制也就要减弱,是有利于光绪实际控制清朝朝政的。

因此,李鸿章主张和谈表面上看好像是对国家的命运前途负责,实际上也是想保留自己的实力,这当然是他自己个人的私心。而翁同龢的主战当然也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幼稚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不负责任,同样是有其政治利益得失他算计的。对翁同龢来说,如果淮军打赢了当然好,但打败了更好,这其实是个一石三鸟之计。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无论输赢,翁同龢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损失。

看起来好像是李鸿章对国家命运前途更负责任,但问题是他已经负责任多年了,朝廷也是鼎力支持,结果却是这样,面对强敌只想保存实力,这算什么负责任?打赢了固然好,打输了换个人来主政,难道就一定会比李鸿章做得更差劲吗?这其实和抗战开始前汪精卫、胡适等投降派的主张没什么不同,无非是敌人太强大,我们打不过,所以还是早早投降吧那一套。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想一想,好好打一仗,与其跪着被别人逐步蚕食,还不如放手一搏,浴火重生,万一能杀出一条生路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