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遇伯丨​红色基因的光芒

红色基因的光芒

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作者:马遇伯

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余姚市梁弄镇是革命老区,二十年中常在脑海闪现,那里有我一分牵挂。和一位老战友相约重访。

从公交车上下来没走几步,醒目的红色大字“红色梁弄——正蒙街”引人注目,啊!往日的记忆模糊,现在完全变了样,平坦大道,两边建筑一色白墙黑瓦,商铺林立,欣欣向荣,真是旧貌换新颜!

二十年前这里是较为贫困的山区,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较低,我们单位和镇属牛轭丘村扶贫结对,和村党支部书记来往较多,退休后不担此责,20年没有联系,只记得这位书记姓何名字也忘了。当时他年龄四十出头,中等身材,为人朴实,踏踏实实,为了改变村里面貌,为了村民生活得到改善到处奔波。现在退休了吗,身体可好,村里发展怎样?该村是不是在这个附近也不能肯定,要不要找他?麻烦他好不好?正在思索着犹豫着,在前面红色大字“横坎头村”标牌边有三五个人在谈论什么,我不经意的向他们请问这里有个村的何书记你们可知道?他们视线立马都聚集着我,似乎在问你是什么人找他干什么?未等我回答,其中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同志认出了我,高兴的对在座的人说这就是我经常说的结对扶贫的宁波市某单位老书记。“你就是何书记?”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么多年没了联系,有说不出的惊喜!“我家就在附近,到家坐坐。”我俩愉快地跟随着到他家,门口醒目的挂着“党员家庭户——何志园”红色牌子,敢于亮剑,真是新鲜!进了厅堂,打量了一下,虽是二层小楼,但装饰简略朴素。他忙着沏茶递烟,相互嘘寒问暖。当得知我俩此行目的,爽快的说我陪你们,并如数家珍地介绍这里二十年来的巨变。

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战区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的人民浴血奋战,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而梁弄镇又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抗日战争时期是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心脏,号称“浙东小延安”。有千年历史,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李白、皮日休等诸多诗人曾驻足于此。

在党中央重视革命老区建设的感召下,2001年4月将原来的6个自然村合并为现在梁弄镇中心村——横坎头村,有150多名党员,成立了党委会。

在省市委亲切关怀下,经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十七年的艰苦奋斗,梁弄镇和横坎头村建设全面开花结果,向小康村镇、文明村镇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是重温历史,发展红色旅游业: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中共浙东行政公署旧址”等历史故迹,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展现了许多老前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将革命精神咏流传。二是利用绿色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四明湖湖水清澈,映照蓝天白云。四明湖畔新建筑挺拔状观,有山庄、有宾馆、有展览馆、全国机器人大赛每年在这里举办,有连接两山之间雄伟状丽的大桥。三是红色基因发扬光大:老一辈革命精神和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让广大党员、干部和更多的人民群众受到教育。创办了浙江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党员活动之家、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教育基地、行政干部培训基地、浙江省作家协会创作基地等机构。就是梁弄镇小学也冠以“红军小学”,让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是无愧全面小康样板村的美誉:梁弄镇获得了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及浙江省十多项荣誉称号。横坎头村村容村貌令人惊叹。村党委充分发挥全村人的聪明才智,始终不断改革创新,确立“农业立村、工业稳村、旅游兴村、民生治村”总体思路,初步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美丽宜居样板村。现在看山山青,看水水绿,全村道路四通八达,路面都是水泥和沥青铺就,村民素质显著提高。何书记指着路边一幢三间砖瓦结构低矮平房对我们说,过去村里人都住在这样的房子,有的还是茅草房,现在都是一幢一幢小楼,留着的这一座平房就是历史见证。现在村里人有更高理想,在小康路上不停步,虽然获得“浙东红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还要奋发向上向往更美好的生活!

文/马遇伯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