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云——我初次主管大桥施工技术的经历

 我初次主管大桥施工技术的经历

 文/ 铁四师 周紫云

铁道兵是一支英雄的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他们的使命,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是志在四方,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哪里艰苦哪安家!

铁道兵的技术干部,也是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跟随着施工连队在现场,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每天一身灰一身泥,硝烟弥漫的导坑里、高高矗立的墩台上、寒风刺骨的山坡上、冰天雪地的河边里,处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同样面临着艰难困苦和危险牺牲。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为了节约成本,为了战友们的安全,他们勇担责任,细心严谨,高风亮节,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祖国铁路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同样上有老、下有小,两地分居,但是由于其技术工作的重要性,部队转业时往往拒绝他们的申请,以至于许多技术人员,为了祖国的铁路事业,长期无私的奉献,有的多病、伤残、牺牲,有的干了大半辈子,有的英年早逝,还有的跟随兵改工奉献了一辈子。祖国不应忘记他们,但是鲜见有提及技术干部的文章。

我作为一名铁道兵的技术干部,在铁道兵部队三十多年,参加过十几条铁路建设和教学工作,有着许多经历和故事,最近常回忆一些事例。今天先介绍一下我初次主管中运河公路特大桥施工技术的经历,以期抛砖引玉。

1963年5月我从师机关调到十六团二营,担任技术组的负责人,主管全营的技术工作。此时二营已进驻江苏邳县车辐山镇,负责新建中运河公路特大桥工程。该桥是从徐州至连云港国防公路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全长680米,有36个墩台,主河道宽50~60米,水深约3米,主跨为5孔30米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边跨为30孔15米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基础有沉井基础、打入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明挖基础,并且全桥及附近中小桥的梁、预制桩及排架墩的立柱,均需在现场生产。对于我这个刚从师机关调进施工第一线的年轻干部,就担任技术主管,就肩负这么多技术问题,确实难度很大。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我难得的学习锻练机会,只要我肯钻研,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本来我从师机关下到部队基层去磨练,就是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的,是我自己主动提出的,得到了师司令部和师领导的支持。在来十六团之前,还特意安排我到师试验室工作了将近半年。通过实践,系统地掌握了钢材、木材、水泥、砂石料、防水材料、混凝土试件、水质分析等试验方法,并熟悉了建筑材料试验规范,为日后的指导施工掌握了一些基本功。为了不辜负师领导的关怀,我也下定了决心,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虚心向团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向有实践经验的营连领导学习,向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老技师老工长学习,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

二营接受新建中运河公路特大桥工程的任务后,团司令部就派来了一位有施工经验的黄科中工程师,到我营指导施工,我非常高兴,心里也踏实了。我在师机关工作时,早就认识黄工程师,他曾经参加过十六团在广西南宁新建的邕江特大桥施工。那座桥要比中运河特大桥技术难度更大,并有深水沉井基础施工。我们首先将技术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了分工负责。当时我营技术组只有3名技术员和3名大学毕业实习生,还有几名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职工。我前期主要负责沉井基础工程及后来的30米大梁的生产,并主持每天的现场施工碰头会;黄工负责全面技术指导。明确分工后,我们就一起熟悉图纸,着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重点项目的施工方案,特别是沉井基础工程和30米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制作运输和架设。同时,按照分工情况,要求大家认真学习有关的施工技术规范、桥梁施工技术手册及其它与桥梁施工有关的技术资料,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同时还采用到连队上课、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了技术交底。

1963年10月开始建临时工程,1964年2月大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沉井基础是本桥的第一大难点,其中位于主河道中的22号墩沉井基础施工难度最大,主河道水深3米。为了阻断河水和地下水对沉井下沉施工时的影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团部王副总及黄工,就考虑采用钢钣桩围堰,用柴油打桩机施打。在3米深的水中打钢钣桩并形成围堰,在当时设备缺乏、落后的情况下是困难很大的,必须解决打桩机安放在什么位置,才能将打入的钢钣桩形成一个圆圈并封闭合拢。经我们现场勘查研究,在桥墩位置处搭建一座打桩机平台。先在桥墩位置处打一部分木桩作为临时支柱,再在其上搭建一座能旋转360度的打桩机平台,打桩机就安置在平台上实施打钢钣桩。

钢钣桩围堰的成败,是22号墩沉井基础施工是否顺利的第一重要工序。各级指挥员和技术人员都很重视,都每天在现场指导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我更是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每天十几个小时在现场盯着,仔细观察打木桩、打钢钣桩,及时处理打桩过程的出现的故障。由于各级的团结协作,打桩过程的几次小故障都处理及时,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打钢钣桩任务,并圆满合拢形成围堰。

第一个围堰的成功,大家都轻松愉悦,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们的斗志和信心。之后,指战员们一鼓作气,认真细致地安排组织,相继完成了各个沉井围堰的施工。

围堰完成后就进行沉井基础施工。沉井基础是本桥的最大难点,怎样才能保证沉井下沉顺利就位和灌注质量?我们技术组人员在黄工的指导下,对每道工序都根据施工方案,编写了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书,向连队施工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技术交底。交底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涉及直接参加施工人员较多的工序,采取直接讲课的方式。如沉井混凝土的浇灌工序、沉井下沉工序;有的直接参加施工人员较少的工序就在现场交底,如沉井底部垫木的铺设和拆除顺序;有的工序讲解不清楚的,就由技术人员直接深入现场进行指导,如沉井底部刃脚部位的混凝土浇灌,该工序就是我直接下到沉井的模板内观察指导;也有的工序是直接到现场与有经验的工长一起研究解决,使之更加合理完善。

在沉井下沉阶段,会有许多不易预测的因素,其中两个沉井在下沉阶段就岀现了问题。

第一个是位于主河道边缘的23号墩,当第一节沉井混凝土浇灌完成后,下了几天雨,河水上涨,河床边坡被水浸泡后,土质就比较松软。水位降低后,开始拆除模型板和沉井底部垫木。此时沉井却向河边方向倾斜达110厘米,给沉井下沉施工造成极大困难。当时团部王副总工及黄工也来到现场指导,与营连领导、技术干部、起重领工员和工长一起研究抢救方案,最后确定在河岸沉井一侧安装卷扬机,用卷扬机带钢丝绳将沉井顶部捆紧,采取边拉边下沉的方法。抢救实施时,我们非常认真的观察下沉情况,指挥调整挖土部位,直到沉井正位。我们年轻技术员也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这项技术。

另一个沉井基础共2节10米高,采取人工边抽水边开挖的方法,当沉井下沉到岩层时,由于四周岩层高低不平,需要进行爆破找平。我亲自下到井底仔细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要进行多次爆破的方法。每一次实施爆破时,都由我确定爆破什么部位、放多少炸药。有一次我与下井施工人员,正在观察爆破效果并撬动松动的石块时,突然一股强大的流沙和水一起从沉井刃脚下湧出,水流很大,气势很猛。由于我们有安全措施,已经事先按照下井人数准备了多条麻绳固定在沉井顶部。当时我大叫一声“大家赶快抓住绳子往上爬",大家迅速抓住麻绳向上攀登,都是年轻力壮,攀登的速度很快,基本上与流沙湧进上升的速度差不多,有惊无险。如果没有事先的安全措施和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这股流沙使沉井外部坍塌了一个凹坑。黄工和我们一起研究决定,往坍塌处回填干粘土并夯实,阻断地下水往沉井内渗透的速度,便于沉井内继续抽水施工。

后续的沉井混凝土施工,从围堰内的抽水、清除淤泥、回填干粘土、测量放线、安装沉井模板、绑扎钢筋、浇灌混凝土,都是细致严谨、一丝不苟。待沉井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接着便进行桥墩和墩帽施工。这些工序都是一场又一场硬仗,都需要技术人员细致认真的指导把关,我们都圆满完成了。

本桥的第二大难点,是5孔30米长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生产、运输和架设。

大梁生产的第一道难关,是钢筋骨架的加工,要把直径32亳米的螺纹钢经过“对焊焊接"、弯曲加工成型后,再组焊成一片一片的钢筋骨架,焊接技术要求非常高。在编制大梁生产的总体施工方案时,就单独制定了一个焊接方案。首先要在加工场地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将“对焊焊接"好并经过弯曲加工成型好的单根钢筋安放到模型上,然后用特制的卡具将钢筋卡紧在模型上,並对每一焊接点按焊接顺序预先编了号,防止焊接后变形。第一片钢筋骨架焊好后在解开卡具时,结果还是变形了,钢筋骨架两端跷起,从平面看像似凹形。黄工组织我们技术组及连队领导、电焊工等一起在现场开会研究,找原因,改进办法。最后确定增加卡具,改进焊接方法,先将焊接点点焊一下,再按安排好的顺序焊接,待焊缝冷却后再解开卡具。这个方法很管用,后来再也未出现变形的问题。真是实践出真知,也使我学到了新的一招。

大梁生产的第二道难关是混凝土的浇灌。由于大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高,必须使用坍落度较低的干硬性混凝土。而30米大梁高有180厘米,梁的腹部厚度只有14厘米,钢筋又比较密集,在浇灌混凝土时必须采取强震措施,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我对大梁混凝土的浇灌特别重视,每一片大梁在浇灌混凝土时,都要亲自站在梁的顶板上指挥混凝土的浇灌部位和震动器振到位,并不断观察混凝土的流动情况,确保混凝土既震透,又不出现离析情况。因此5孔30米大梁的混凝土浇灌未出现质量问题。

第三道难关就是大梁的运输和架设,与前二道难关一样也都制定了详细的措施。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王副总、黄工带领我们营里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考察,在桥梁成品厂选址时,就考虑到桥梁生产的台座与存梁场、运梁轨道的走向与坡度,以及怎样从存梁场把大梁装上运梁车,如何固定确保运输过程安全,都进行了详细的研讨。桥梁的架设,采用师仓库存有的万能杆件到现场拼装龙门架,安全可靠。因此这道难关也较好地得到了解决。

“中运河公路特大桥"工程,桥梁主体工程从1964年2月正式开工,到1965年8月竣工,历时一年半。尽管当时技术难度大,设备落后,但我们发扬铁道兵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想方设法,发挥广大指战员的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领导表扬和好评。这是我参加铁道兵以来,第一次主持修建的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施工难度比较大的大型桥梁工程技术工作。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我本着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的精神,集思广议,充分发挥技术组成员、连队领导、老工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好的完成了大桥修建中的技术指导任务。我从中得到了很大锻练,学到了许多没有接触过的技术,提高了施工管理能力,为我在后来参加修建京原线施工中,独立主管大型工程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精神上收获也不小,从营连领导、老工长及战士们那里,学到了难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大桥施工任务完成后,本人作为二营的代表之一,还光荣地参加了铁四师在北京召开的师党代会。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总有一种眷恋铁道兵军旅生活,想念昔日并肩战斗的战友们的情怀。

愿铁道兵的精神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愿铁道兵的精神旗帜高高飘扬!

2020年5月12日写于北京

校对:胡安沁

责任编辑   浪花一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