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逻辑越学越难?是因为你忘了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熟读了《金字塔原理》等逻辑的书籍,知道了“彼此独立,互无遗漏”的分解架构,对一些生活小事,能用逻辑结构正确分解,要是对一些想要找到答案的重要问题,却怎么越结构化分解,越会使自己迷茫?
如果对一些熟悉的事情,或者实物进行分解还能对付。
比如:对一个水杯的材质进行分解:
保温的时长(功能)
外观形状(形态)
材料的组成(结构)
你只要将水杯拿在手里,或者用过几次之后,不用花太长的时间,就可以用金字塔结构做出详细的分解,能够基本做出判断。
可是,要是对一些重要而未知的议题,用金字塔结构来分解,你会感觉很吃力!
比如:怎样的为人处事标准,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用金字塔架构对“人生标准”进行分解:
唯物:赚钱为目标(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向快乐出发(意识决定物质)
中庸:善良与真诚(社会道德)
将议题分解之后,再进行假说,反而使你不知道如何去选择。觉得无论是唯心、唯物还是中庸的人生标准,都很不错,却无法获得一个自己确定的答案。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标准,会让你处理未来的事情时,内心彷徨,无所适从!
为什么对一些熟悉事物,你能通过“彼此独立,互无遗漏”的结构进行分解,使自己的思路清晰;而对一些重要的事情,经过结构分解之后,反而没有主张了呢?
这是因为,你用外在的结构框住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思想使用逻辑结构。所以有些人知识学的越多,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
一旦变成“如果你手里上只有槌子,任何事物看起来都像是钉子”的状况,那就本末倒置了。要是你的目标是钉钉子,随手捡起石头也能捶进去。
其实,遇到有必要找出答案的问题,当用金字塔架构分解很吃力的时候,还不如放下一切框框,“从自己最终想要的”开始思考。
议题:怎样的为人处事标准,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比如你的想法:希望有自己的为人处事标准,做好自己要做的事,不受别人的偏见所影响。
进行自我探索式的自问自答:
为人处事的标准是什么?
为人处事的标准,是指:心里所想的,说的与所做的一种人生哲学。
为什么要有行为标准?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行为标准,就会事事跟随大众,看似乐天派,实则内心不知为何而活。
怎样才是自己最好的标准呢?
其实任何标准没有好与坏,就看是否合适你自己。
比如以前讲过的:
你在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一脚,你当时的任何真实的反应都是正确的。因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标准在支持你。
如果你觉得别人是故意的,你就还击他。(这是毛泽东的强者标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
如果你觉得,就算是别人欺侮了你,你也要有颗爱人之心,那就问他,‘您刚才脚踩痛了吗?您来坐我的座位吧’。(这是耶稣的博爱标准:别人打你左脸,你再伸出右脸给他打。)
如果你替他人着想,他是不小心踩了你的脚。想想年青人拼搏事业很不容易,就忍了。(这是孔夫子的仁爱标准:推已及人。社会道德)
由内心想到的开始思考。你会对“为人处事的标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内心的想法才是最好的标准。过去的圣人标准,可以做为自己的参考;当前的事,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与坏;未来的事,借用别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还得自己多思考与实践。
逻辑思维的结构,是分类、有序的进行思考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使我们思考问题时更有效率。但无论如何, 自己内心的任何真实的想法,才是学好逻辑思维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