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隐形矛盾”,收获好的人际关系
大家好,我是刘sir。
有话直说,敢想敢做,是职业人一辈子的修行。
但往往很多人都做不到,或者她们不愿意相信简单的力量,不认为妥当的直接表达是一种“高效”。
她们习惯把话说一半,然后让别人去猜测自己想要表达的后半部分。
可是到头来却发现,对方所做的并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因此感到不悦,甚至恼怒而与对方产生摩擦。
就像前段时间,我们研修班学员小沐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扰。
她是企业宣传部门的编辑,有一篇文章领导希望她发给新媒体部门安排在微信公号做下预热宣传。
于是她就在工作群里发给了负责公众号运营的同事,并在群里说了想请对方安排一下的事,同事当即就回复了“好的”。
可是两天后,领导却问起为什么没有看到推出的文章。
小沐去找那位同事询问情况,没想到对方却说:“当时回答,‘好的’,代表我知道了这个事情。
但是你没有跟进这个事情,我怎么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排版,什么时候发布呢?”
小沐因此还百思不得其解,请他安排发个公号,接下来不就是对方来把关、自己推进这件事情了呀?
从那之后,小沐跟这位同事关系就很尴尬,感觉一直在冷战。
当然,她觉得这样僵着也不是办法,后面总会有很多工作要配合,所以希望我能给他一些建议。
这位学员之所以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就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交代清楚了,对方会按照日常公号文章推送的规则来发布,不再需要她跟进。
但事实上对方的工作安排里,跨部门合作的事,是需要了解和确认对方有没有特殊要求的,所以对方也觉得这位学员接下来会进一步主动跟进这个事情的。
正是因为彼此对事情理解的偏差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产生了矛盾。
其实,这种问题往往也被称为“隐形矛盾”。
所谓“隐形矛盾”,就是在沟通过程中,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觉得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楚,对方已经接收到了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
而事实往往却是别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造成信息不对称,产生“隐形矛盾”。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隐形矛盾”,是因为我们总习惯性的把我们与对方之间的沟通默契当作一种对对方的要求。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我说到了一个话题,对方就能迅速理解到我要表达的内容。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期望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默契度高。
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沟通成本,但我们要知道这种默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需要我们在沟通中主动培养的,而且培养好了这种默契也是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对作为独立个体的他人的要求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培养这种沟通默契,避免出现这种“隐形矛盾”呢?
我给大家分享2点建议。
第一点,把对自己的严要求当作一种习惯。
凡事要有一种,从内部出发,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分析原因的意识。
由于缺乏精准地表达造成的“隐形矛盾”,如果我们不经思考和确认就去理论,便是错上加错。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对方真的犯错了,我们也应该把沟通的目的放在解决问题上。
出现问题,先问问自己能够为改变现状做出过怎样的努力,而不是习惯性的从他人身上找茬。
这样一来,有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作为管理者,经常会遇见下属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这时,我就会思考下属为什么会做的不好?
是我的管理机制或者流程出了问题?
还是我工作没有安排到位?
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地向外探寻,总是对别人有要求,只会从别人身上去找问题,那就很难弄清楚问题的底层逻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所以,我们要养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遇到问题先从自身出发去探寻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让个人能力得到提升。
如果你想要提升工作能力,赢得升职加薪 的机会,可以跟我们职业辅导师聊聊哦,他的微信号是:gerenfazhan004,让他帮你一对一分析现状,帮你制定详细的提升方案,高效达成目标,赢得更好的发展。
第二,做好预期管理,降低对他人的期待。
人与之间的关系,说铁很铁,说脆弱也很脆弱,一切取决于你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当你期待越高,失望就容易越大。
看得越重,得失心越重,慢慢的,当期望变成了苛责,最后很容易伤人伤己。
我们做事的时候,不要过于理想化。
我有一个经验就是:对重要的事情抱最坏的打算。
当我们最坏的结果都能接受的时候,任何比最坏的结果都要好的结果,都是一种得到,就没有那么多对人的失望。
当我们直面可能的、最坏的结果的时候,就能有可能提前对可能的风险做出更好的预备方案,事情变坏的可能性才会从源头上降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凡事对别人不抱有妄念,我们就不会有失落。
我们没必要要求别人必须理解我们,更没有所谓必须要对我们好的人。
那些高估的感情,即使你强留也留不下,而那些对我们好的朋友,我们更应该主动去回馈别人对我们的好。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更加坦然。
当我们降低对别人的期待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更愿意付出了,人生处处都有惊喜,你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会顺利得多。
好了,总结一下,很多人在工作中,习惯把与他人之间的默契当作一种要求,以致于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产生“隐形矛盾”。
那如何避免产生“隐形矛盾”呢?
我主要给大家分享了两点建议,一是把对自己的严要求当作一种习惯,二是做好预期管理,降低对他人的期待。
我是刘sir,在个人发展学会,我们一起成长,不断精进!
刘sir
个人发展学会会长
磨铁前首席战略官兼运营副总裁
《见识:为人生赋能》、《思维的精进》作者
财经实用成长类图书品牌“黑天鹅图书”创始人
26岁做总经理,29岁当总裁,33岁融资千万创业。他与李开复、时寒冰、宋鸿兵、陈志武、罗振宇、乐嘉、李德林等众多大咖深入合作,带领团队为他们策划出版了《自控力》《拆掉思维里的墙》《人生不设限》《罗辑思维》《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等超级畅销书……是业内公认的“畅销书金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