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问天变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大蛇时常出没。另外,崤山以东及江淮地区也常常发生洪灾。太宗问“天变”。秘书兼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话有理,于是就派使者到灾区赈济灾民,采用宽大为怀的政策重新审理官司,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十·论灾祥》)
“陇右”一词,脱胎于“陇西”,是指以陇山(六盘山)为标志的位于其西的广大地域,包括今天水市、平凉市、定西市、兰州市等。今天的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存在着一个地震带——六盘山地震带,东起陕西宝鸡,西止甘肃的昌马,长约 200 公里,历史上发生过10多次7级以上强震或大震。而发生在贞观八年的那次山崩,或许就是这其中的一次。此外,相对于今天,唐代的人们显然对于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只能把它归于“异像”一类,更多的情况下,把它视作上天对人的警告或者是惩罚。
身为秘书兼与弘文馆学士的虞世南算得是饱学之士,对于历史上陇右地区多次发生地震引发的地震一类的事儿,应该有所了解——虽然他未必知道这其中的科学道理。然而,他一方面受知识视野的限制,无法向唐太宗讲清这其中山崩的原因,另一方面他恐怕就主观意愿来说,也更愿意把这看做向唐太宗进谏,愿他克服骄傲自满、继续励精图治的机会,因此,我们也就看到了他的这番进谏。
从唐太宗登基到这一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年。由于唐太宗这期间采取的修德休兵大力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所以,大唐王朝的经济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国力得到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相对安定,社会繁荣。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国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有可能出现懈怠情绪,一如历代帝王一样,迷恋起温柔之乡,极尽可能享受生活的。假如这样,那么,国家就有可能重蹈前代隋朝等王朝的覆辙。因此,虞世南借陇右发生山崩之机,对唐太宗适度进行了敲打——也可以说是提醒,乃明智之举
虞世南是聪明的。说他聪明,是因为他很懂得抓机会,也因为他很懂得人的心理。“山崩”,在古代属于典型的异像,常常被视作上苍对人的警告于惩罚;而唐太宗尽管堪称“明君”,可他却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科学认知方面的局限,“人”与“天”关系的局限等等,对于上苍充满敬畏。因此,在这样的时刻,对他进言,予以提醒,可能是最有效的。而随后唐太宗派人到灾区赈济灾民等做法,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加深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地震科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人类对地震现象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大自然我们是不是依然应该多一份敬畏与尊重?尽管说修德之类并无法真的让“自然灾害”休止,可是不是一定可以将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次生灾害”降至最低?而既往的“天灾”与“人祸”,往往因为它们叠加在一起,加重了人们的苦难,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这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