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 中秋,团圆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
中秋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
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中秋习俗
■ 拜月

拜月由祭月而来,源于古代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中秋祭月是向月神表达敬意。

中国的祭月仪式起源于周代,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的象征。

  拜月,也称祭月、礼月和供月,是一种礼拜月亮的信仰风俗。作为中秋节俗的拜月活动大体形成于唐代,但秋夕礼月则是古之有之。
  秋夕礼月即是在秋分的晚上祭月。民间以月为月神,称月神、月姑、月亮姑娘。
  道教尊称月神为“太阴星君”,其圣号全称为“月府结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宫阙为垣下、素曜大宫。
  农历八月十五为太阴圣诞。是月夜月升时,道教宫观要设坛祭月。
■ 玩月

说到庆祝中秋节,古代真的不比我们现在的活动少。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

  吴自牧是这么描述的: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 饮酒

桂花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中秋节又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所以中秋佳节饮用桂花酒寓意家庭甜蜜,富贵吉祥,子孙昌盛,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寄托心愿的庆祝方式。

桂花酒的历史好比中秋节一样悠久,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之说。

到了清代,中秋节饮桂花酒变成既定习俗。据清代潘荣陛着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 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武林旧事》中的一段文字则更具体地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气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祭兔爷

说到中秋,总是离不开兔子。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流传着月亮上有个大兔子的传说。

马王堆汉墓里的月亮上,清楚了记录了玉兔的形象,这和月亮上真实月海的阴影像极了。

关于兔爷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末,是用来祭月的。

  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写道:『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那些斑斑驳驳的环形山,在古人心中,就这样成了柔软狡黠的兔兔。转朱阁是它,低绮户是它,照无眠也是它。

八月十五这一天,团圆与不团圆的人们都抬起头,对着一轮玉兔发出各自的赞叹、哀愁和祝愿。

■ 吃月饼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蟾蜍则指月亮。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

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

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閪饨、饼食等。』

■ 送月饼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

  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中秋佳节乃中国传统节日,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节日文化精髓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演变。月圆人团圆,明月寄相思,温情不减,情感寄月。

中秋诗词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月》

唐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对月》

唐 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南斋玩月》

唐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月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中秋最大的意义,
被家所承载,
团聚,就是最大的幸福,
身体走得再远,灵魂也要回家。
在那个地方,总有人在为你祈福,
时刻翘首以盼,期待你平安归来。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如果你来得及回家,
放下你的手机,推掉一些聚会,
陪父母聊聊天散散步,
就算只是给他们做一顿饭,
他们也会惊喜不已。
如果你依然在外拼搏,
无论你过得好,过得差,
无论你有多忙,
别忘了给家里去个电话,
中秋到了,让心团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也许,你们是医生护士,
是警察,是军人,
是铁路、航空工作者…
你们为了我们的团圆,
放弃了自己回家的机会。
谢谢你,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温和的月光,皎洁的蓝夜,
明月是沉在心底的念想。
希望有一个温暖的人儿,
陪你赏今夕月,
陪你到下一个天亮。
此时此刻,无论是阖家团圆,
还是留在另一座城市继续加班打拼。
愿你,中秋平安、快乐
*来源:西风东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