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成语典故
知恩图报
感激他人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秦穆公外出巡视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战马弄丢了,等他找到的时候,一伙人已经把马杀掉正在吃肉。秦穆公看到爱马身死,虽然心中不忍,但是不知者无罪,马死已经无可挽回,再追究也没有意义,反而会失去民心。于是,秦穆公便对杀马的众人说:“吃马肉怎么可以不喝酒?”又命随从给他们斟酒喝。国君不罚反赐酒,挽救他们的性命,让这一伙杀马人心中惭愧不已,秦穆公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几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危在旦夕。当时吃秦穆公马肉的那伙人听说了此事,决定报答秦穆公的恩德,他们在危急时刻冲破晋军包围救出秦穆公。秦穆公的大军來援,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这就是知恩图报的典故。
刮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东吴大将吕蒙因为读书少,被称为吴下阿蒙。孙权看不下去,就对吕蒙说:“你之仗军务,不读书怎么行?”吕蒙感觉军务繁忙,无暇读书。孙权批评吕蒙:“不要求你学富五车,涉猎一些历史罢了,你难道比我还忙吗?”吕蒙为了不再挨批,就开始读书,学识渐长。有次鲁肃跟吕蒙商议国事非常吃惊:“世人都说将军不过一介武夫,没想到今日一叙学识渊博,已非吴下阿蒙。”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
勾心斗角
被世人误会最多的词语。只要说起勾心斗角,大家马上联想到阴谋诡计,其实这个典故最初不过是形容建筑构造的精美,与明争暗斗没有任何关系。阿房宫还没有建成秦朝就灭亡了,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个干净,世人对这所雄奇的宫殿心向往之,不少文人骚客对其缅怀,杜牧就写出《阿房宫赋》,警醒晚唐的统治者。其中有这样几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大意是说: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这就是“勾心斗角”的来历。
天经地义
天地间亘古不变的规则,理所当然的事情。织布时,需要先把纵线(经)布设好,然后再用横向(纬)的线穿梭交织。所以,经线是很关键的。由这个意思引申出规范、原则,不能改变也不容置疑的道理。“义”指准则。“天经地义”是“天之经地之义”的浓缩。在古人眼中,天覆盖着,地承载着,天与地都是至高无上的。“天经地义”就是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
食言而肥
违背诺言,只图对自己有利。鲁哀公的贴身仆人郭重发现季康子与孟武伯两人有不臣之心,就汇报给鲁哀公,请他借机责问。鲁哀公借口举行宴会,摸摸两人的根底。孟武伯先向鲁哀公敬了个酒,接着便挖苦郭重:“你怎么吃的这么胖?”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更何况郭重的主人是国君,季康子连忙出来打圆场:“孟武伯需要罚酒,郭重跟随大王事务繁忙、舟车劳顿,我看着都瘦了一大圈,你怎么能说他胖了呢!”鲁哀公看两人一个嚣张跋扈,一个口蜜腹剑,丝毫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心中非常恼怒,指桑骂槐地说:“吃的假话太多了,只知道顾自己不顾别人,能不胖吗?”这便是“食言而肥”的来历。
养儿防老
养育孩子是为了防备老年无依无靠。宋朝有个百姓醉酒闹事,误杀邻居的老婆,被判处死刑。他的儿子愿意替父受刑,于是上堂禀明上官:“养子待老,积谷防饥,代父偿命,留名万世。”办案的官员被他的孝心感动,就赦免了他的死刑。百善孝为先,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大家在追求人生目标和价值得同时,切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百里奚,(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字子明,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南阳引以为豪的历史人物,这一点从相关的五个典故就可以看出。
心与牛一
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问百里奚养牛的秘诀,百里奚答:“时其食,恤其力,心与牛而为一。”,“心与牛一”就是历代统治艺术的一种基本追求,而被广泛接受,即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同情体谅。
五大夫
刚当上国君的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但是这样就等于告诉楚国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楚国肯定不放人。秦穆公就告诉楚王百里奚以前是他的奴隶,他愿意用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大夫”。,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相堂听琴
百里奚在秦国当了上大夫(丞相)以后,一次,百里奚在相府招待客人宾,百里奚让擅长歌舞的人演奏来款待客人。一个女仆人主动要求演奏一曲,那个女佣人自弹自唱 ,百里奚听了大为惊讶,就上前去询问,方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妻子杜氏,相堂之上相认后,夫 妻两人抱头痛哭起来。这就是“相堂听琴”的故事
泛舟之役
晋献公病逝后,晋国的嗣位成为保持稳定的大问题。百里奚带兵护送公子(王子)夷吾归国继位,但夷吾不兑现将河西八城割给秦国的许诺,秦晋两国关系出现裂痕。 公元前648年,晋国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百里奚说:“福祸各有轮替,再说,借粮给晋国,也不是给夷吾一人,而是为了晋国的黎民。”于是,秦穆公同意通过水道运了大量粟米给晋。这次人道主义的义举,征服了晋国的人心,史称“泛舟之役”。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百里奚为相期间,参与了几乎秦国所有的政治经济大事,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秦国人说他有三大功绩“一是三置晋国之君;二是救荆(楚)国之祸;三是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所谋划的事情都很恰当,所推荐的人都能立下功劳,“谋无不当,举必有功”是对百里奚高度评价。
“贪天之功”
典故记载于《左传》,讲的是晋文公在即将结束流亡生涯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637年,重耳跟随秦使公孙枝经过近两个月的行程,终于来到了雍州城下,秦穆公得到消息后亲自出城迎接,并以国君之礼将重耳迎入城中。
重耳跟随秦穆公一路来到宫室,二人分宾主落座,秦穆公对重耳说:“寡人久仰公子贤明,今日有幸相见,万分感慨,公子之事,寡人一定鼎力相助。”
重耳赶忙向秦穆公施了一礼,然后说:“明公的大恩大德,重耳一定铭记于心,若能借明公之力回国,秦晋两国当永修盟好,再无兵戈之争。”
秦穆公笑着点了点头,进而又说:“公子身处异乡,身边没有女眷照顾怎行。”说完秦穆公便让公子絷从宗族中挑选了五个相貌标致的女子送给了重耳,先前已经嫁给晋怀公的怀赢也在其中。
重耳在来的路上早就从公孙枝嘴里听说了晋怀公和怀赢的事情,因此对秦穆公的这一安排有些不满,但又不好当面拒绝,就只好先口头应允下来。
等晚上回到馆驿之后,重耳问赵衰说:“今日酒宴上秦伯所赐女子中,有一人先前已经嫁与当今晋侯,如果再嫁于我,那我岂不是抢了自己侄子的妻子,有失体面,但秦伯主意已定,我又不能拒绝,你说该怎么办?”
赵衰说:“公子太过多虑了,大丈夫行事就该不拘小节,如今我们有求于秦伯,怎能因为区区一个女子而坏了大事,况且我们连公子圉的君位尚且要夺,夺他一个女人又算得了什么。”重耳听罢点了点头说:“爱卿说的在理,看来眼下也只有这么办。”于是第二天,重耳便派赵衰来到秦国宫中,将怀嬴等五人接到了自己的馆驿。
人虽然是接来了,但重耳心里毕竟有些勉强,这一日,怀嬴端着水盆伺候重耳洗漱,重耳心中烦闷,洗完后也不用毛巾擦,而是不停的挥手,不小心将一些水珠溅在了怀赢身上。
这一举动马上引起怀赢的反感,她生气的对重耳说:“我的身份虽然低贱,但秦晋两国同为大国,公子如此轻视于我,又将秦国置于何地。”
重耳听了她的话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礼,为避免秦穆公对自己产生埋怨,重耳赶忙脱去上衣向怀赢请罪,怀赢见他态度诚恳,也就没有再纠缠。
只是自那以后,重耳在怀赢面前处事更加小心,而秦穆公也因成为了重耳的岳父,对他更加热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往来十分密切,但重耳复国的事情,却由于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只好继续等待。
大约在一个多月之后,事情出现了转机,这一天夜里,重耳脱去衣服正准备上床睡觉,却听得门外小僮汇报说有客人造访,来人自称是重耳的旧交。
重耳暗自奇怪:“何人竟然会深夜拜访。”尽管这样想,仍然嘱咐小僮将人带了进来,那人进屋后,重耳一眼便认出他正是晋国大夫栾盾的儿子栾枝。
二人见过礼后,重耳问栾枝说:“大夫急于在深夜见我,难道是晋国出了大事?”
栾枝肯定的说:“正是如此,自从公子圉即位之后,就强令追随公子的人回国,如果不回,他们的家人就要被问斩,如今老国舅狐突和朝中几位大臣都已被杀,国内局势十分紧张。”
重耳叹了口气说:“想不到我这个侄子竟然比他父亲手段更狠。”
栾枝沉默片刻,继续对重耳说:“如今国内人心惶惶,百姓们个个翘首企盼公子能回去主持大事,家父得到消息说公子寄居秦国,这才命臣到此面见公子,将来公子起事之日,我父子二人愿作为内应,全力协助公子。”
重耳听了这话,心中暗自一喜,但表面却不露声色的说:“此事事关重大,不可草率,我当与秦伯仔细商议,你且回去等消息,待我出兵之日,定会有书信送上。”
栾枝听了这话,便也不再多待,向重耳拜别后就连夜赶回了绛邑。
第二天天一亮,重耳就派人叫来了赵衰和狐偃,将昨夜发生之事告知二人,赵衰听了之后马上说:“此乃天赐良机,公子还犹豫什么?”旁边的狐偃也随声附和。
于是重耳便正了正衣冠,一路迈着大步来到了秦国宫室求见秦穆公,向秦穆公说明情况后,秦穆公当场表态说:“公子放心,既然如今时机已经成熟,寡人自当兑现承诺,助公子回国。”说完秦穆公便让公子絷尽快准备车马、粮草等物资,作为重耳旅途开销,重耳感动的连连称谢。
三天之后,重耳即将离开雍州,秦穆公亲自为他送行,公子絷按照要求,送上战马五百匹,军粮三千担,随行士卒数千人作为临别之礼,丕豹得知重耳即将回国的消息,经过秦穆公和重耳的同意,也加入到重耳的出行队伍中担任先锋。
一切准备妥当,秦穆公向重耳拱了拱手说:“公子此番回国,寡人会派公孙枝带领军队一路护送,等过了黄河,便是晋国之地,但愿公子马到成功。”
重耳再次向秦穆公致谢,然后便带着赵衰等人离开了雍州,沿着官道一路向东出发了。
几天之后,一行人抵达黄河沿岸,公孙枝早已按要求在此备好船只,重耳等人登上渡船后,公孙枝又将所带兵马分出一半赠予重耳,以壮其声势,然后就与重耳分手告别了。
船队顺着河道一路走的很快,只几天就走了大半的路程,眼看着晋国就在眼前,重耳不由得感叹道:“我当日避祸出奔,经历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其中辛苦自不必说,多少次险些命丧途中,如今上天眷顾,让我又活着回到来了,将来我手握天下之时,定要让那些藐视我的人付出代价。”
旁边的狐偃听了这话心里一惊,暗自思忖道:“公子大事未成,就已然抛却了当年的谨慎,恐怕用不了多久,连我们这些追随之人也会显得多余,不如就此别过。”
于是狐偃来到重耳身边,向他行了一礼,然后手捧白壁对重耳说:“当日家父敬佩公子品德,命我兄弟追随公子,效犬马之劳,如今公子大业将成,我留下也再无用处,所以我请护送公子渡过黄河之后,就与公子拜别,今后愿留在秦国,作为外臣为公子效力。”
重耳对狐偃的这一举动有些莫名其妙,眼睛盯着狐偃问道:“我与舅父同甘共苦,如今方才见到一丝曙光,为何舅父就突然要离我而去。”
狐偃也不回避,正面回答说:“我身为人臣,犯下三大死罪,就算公子不赦免,我也没脸再留在晋国。”重耳问道:“哪三个死罪?”
狐偃说:“身为臣子,处事不周,让公子承受郑、卫二君之辱,此一罪也;乘公子酒醉,擅自将公子带离齐国,此二罪也;不能早日为公子谋划,让公子徒遭十九年颠沛之苦,此三罪也,有此三罪,臣实在不敢跟随公子回国享受荣华。”
重耳听完狐偃的话后,将狐偃手中的白壁一把夺过,扔进涛涛黄河之中,然后面对黄河,指着天说道:“舅父一路上付出的辛苦,我心知肚明,我今日向着黄河起誓,今后我若不与舅父同心,情愿子孙断绝。”
狐偃听了这话,感动的泪流满面,向重耳拜了又拜,从此再不提离开之事。
而同在一条船上的介子推目睹这一番景象后,心中冷冷的笑道:“公子在外奔波十九年仍然能够安全的回来,全赖上天暗中相助,岂是人力可为,子犯贪图富贵,竟将上天的功劳归结在自己身上,此等奸诈之人,我日后定不与他同朝为官。”
后来成语“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正是出自这个典故。
公元前636年一月,重耳一行顺利渡过黄河,部队在岸边简单休整过后,便迅速向前推进,沿途州郡听说重耳率领秦国之兵回来复位,纷纷不战而降,才几日的功夫,重耳便连下令狐、桑泉、臼衰三邑,直到庐柳下寨。
战报传到绛邑,晋怀公大惊失色,急忙派吕饴甥和郤芮率领主力部队赶奔庐柳阻挡重耳。
他二人离开之后,大夫栾盾、栾枝父子就开始在城中四处活动,联络重耳的支持者,韩简、先轸等之前被晋怀公冷落的一班大臣,此刻都开始纷纷倒向重耳。
当年二月,重耳占领曲沃,在晋武公的庙堂之中设朝,以此和晋怀公分庭抗礼,栾盾等十几位大夫得到消息后,都赶到曲沃拜见重耳,重耳便以国君的身份接见他们。
接着重耳又按照栾枝和赵衰的建议,给吕饴甥和郤芮写了一封信,二人收到信后拆开来看,只见上面写道:“夷吾父子屡次背负秦国,秦侯恼羞成怒,发誓要将他二人及追随之人一网打尽,如今秦兵压境,圉已是穷途末路,将军若能弃暗投明,仍可不失州郡之位,若冥顽不灵,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看完之后,吕饴甥小心的对郤芮说:“秦兵骁勇,远近闻名,韩原之战时,先君以数倍于秦国的兵力,仍然为秦国所俘,如今重耳外有雄兵,内得人心,即位只是早晚之事,你我何必还要与他对抗,不如早降。”
郤芮业赞同说:“将军所言在理,如今国中三分之二都已经归顺重耳,我们在此阻挡也是徒劳。”于是二人便回信给重耳,向他表明了投降之意。
重耳收到信后大为喜悦,立即派狐偃接管了二人的军队,然后在留下赵衰镇守曲沃,自己带人往孤城绛邑进发。
此时的晋怀公已是众叛亲离,当他听说吕饴甥和郤芮已经投降后,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便换上百姓的衣服,在重耳到达之前便偷偷离开绛邑,向粱国方向逃去。
重耳进入绛邑后,发现晋怀公已经逃跑,立即派魏犨带着人马前去追赶,经过几天的搜寻,魏犨终于在梁国郊外发现了晋怀公,并按照重耳的命令将其斩杀。
重耳则在众人的拥护下,于当年4月正式继承了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自四十三岁出奔狄国,经过十九年的流亡,辗转数国,终于在六十二岁高龄时成为了诸侯,那么上任之后的晋文公会有哪些作为,期间又会经历怎样的麻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出自《左传》,这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句话,而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充满了戏剧性。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在秦穆公和晋国大夫里克、丕郑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回到晋国继承了君位,而随着他的上任,麻烦也跟着找上门来。
当初晋惠公为了能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亲口答应秦穆公:只要秦国能支持自己,自己愿将晋国的河西五城送给秦国。
因此就在晋惠公即位后还不到一个月,秦穆公就派人到晋国来聘问,表面上是祝贺晋惠公上任,实际是想催促他尽快完成河西之地的交割手续。
而晋惠公虽说当初承诺的很痛快,可等自己真正当上国君之后就有些后悔了,于是他便托辞说自己刚刚接手晋国,很多事情还没理清,暂时先将使者打发了回去。
秦使刚一离开,晋惠公就赶忙召集群臣商议此事,里克首先站出来说道:“主公如果不想送,当初就不该答应,既然答应了,就不可言而无信,如果为了区区五城而得罪秦国,只怕会带来更严重的麻烦。”
晋惠公这时想起自己也曾答应要把汾阳之地赐给里克,因而觉得他这话是在指桑骂槐,心里很是不满,表面上却没动声色。
一旁的吕饴甥向来和里克不对付,他也看出了晋惠公的心思,于是故意反驳说:“大夫好大的口气,历朝先君披荆斩棘,用无数将士生命才换来这尺寸之地,在您眼里竟然是区区五城,如果任凭谁有点功劳就要把地送给他,那晋国就算方圆万里,也不够大夫送的。”
里克坚持说道:“秦国如今有百里奚和蹇数辅佐,又平定了西戎,其国势如日中天,晋国刚从内乱中缓和过来,更该结好强邻,否则让秦国趁虚而入,那后果不堪设想。”
不等里克的话说完,吕饴甥马上带着嘲讽的腔调反驳到:“晋国为什么会内乱,难道不是大夫一手策划的,我看晋国的危机不在外面,而在里面。”
此话一出,里克果然哑口无言,怔怔的望着吕饴甥,半天说不出话来,晋惠公看再没有人反对,于是就说:“吕大夫说的在理,晋国的一尺一寸都是祖宗留给寡人的,寡人若送人,这就有愧祖宗的信任,所以此事事关重大,还是以后再议吧。”
朝议结束之后,晋惠公就亲手写了一封信交给丕郑,让他即刻送往秦国。
再说秦穆公看了晋惠公的书信,大致意思是说:“寡人虽然答应要把河西之地献于上国,但国中有很多人坚决反对,为确保晋国平稳,望君侯多宽限一段时间,等以后时机成熟时,寡人再与君侯商议此事。”
秦穆公读罢不由得拍案大怒,嘴里叫着晋惠公的名字骂道:“我当初就看出夷吾是个反复小人,如今果不其然。”
接着秦穆公又指着丕郑说:“夷吾无道,正是因为身边有你们这班小人挑唆,寡人先杀了你,再找夷吾算账。”
丕郑赶忙跪下求情说:“秦侯明鉴,这都是郤芮和吕饴甥等人挑唆的,实在与我无关。”
一旁的公孙枝也劝说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今本是晋国理屈在先,主公若杀丕郑,将会因此而授人以柄。”秦穆公于是说:“且留下你性命,等寡人探明情况再和你计较。”说完便招呼左右将丕郑暂时拘押,接着又下令孟明视和西乞术即刻校点军马,准备发兵晋国。
然而就在秦国准备出兵的前一天,秦穆公收到线报说周襄王已经派周公忌父会同齐国大夫隰朋出使晋国,就晋惠公即位一事表示祝贺,秦穆公为了避免与天子产生对立,就暂时取消了出兵的计划。
再说周公忌父和隰朋在晋国逗留了一段时间,等他们离开时,已经是两个月以后,晋惠公送走了周公忌父等人,突然想起丕郑出使秦国已经过去很久,算着时间也该回来了,但现在却不见人影,晋惠公心里便泛起了疑虑。
于是晋惠公叫来了自己的两个心腹吕饴甥和郤芮,向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吕、郤二人原本就与里克等人不和,因而趁机说:“主公之前不仅答应要送秦国土地,还许诺要将汾阳等地赐给里克他们,如今二人非但没如愿,又被免去了上卿之位,心中必然怨恨,况且他们当初一心想要拥立重耳,只因重耳拒绝才没能成功,如今丕郑久居秦国不回,臣担心他另有所图。”
晋惠公一直都对重耳心存芥蒂,现在听了吕饴甥的话更加犹豫,于是问道:“如果丕郑真有异心,寡人该怎么办?”
吕饴甥回答说:“丕郑与里克乃是一党,如今他们一个在外,一个在内,万一勾结起来,我们恐怕防不胜防,不如先将里克除去,一来可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二来可借此警示丕郑。”
晋惠公又问:“里克毕竟对寡人有功,要是没有合适的理由杀他,重耳一党肯定会趁机大做文章。”
吕饴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主公放心,臣已经有妙计了。”接着吕饴甥走到晋惠公跟前低声耳语了几句,晋惠公顿时眉开眼笑,进而说到:“既然爱卿已经考虑周全,那你就去办吧。”
当天晚上,吕饴甥就来到里克家里,里克不知何事,赶忙出来迎接,谁知吕饴甥没有丝毫客套,开门见山的说:“主公有话让我转告大夫。”
里克奇怪的问:“敢问主公有何指示?”吕饴甥冷冷的说:“主公说他能有今日,全靠大夫相助,这份恩情他会铭记于心,然而我晋国向来赏罚分明,大夫手刃两位国君和一位上卿,于法难容,主公不敢因私情而废法度,还望大夫能够体谅。”
里克马上明白晋惠公这是要卸磨杀驴,可他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得叹息的说:“要是我不杀他们,主公又岂能有今天,现在你们硬要给我加个罪名,难道还怕找不到借口,臣让主公放心就是。”说完里克便当着吕饴甥的面拔剑自杀。
这就是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出处。
确认里克已死,吕饴甥便赶回去向晋惠公复命,而晋惠公想到里克毕竟是晋国三朝元老,他担申生一派会趁机发动政变,因此为了安抚人心,晋惠公便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为死去的申生重新举行葬礼。
按照晋惠公的说法,当初申生下葬时,国家正处于动乱,各项仪式过于潦草,而申生作为前任世子,曾有功于国家,因此有必要对他重新安葬,以表达国人对他的敬意。
于是在公元前650年,晋国上下又为申生重新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然而就在申生葬礼结束后没几天,晋国发生了一件怪事,这一天大夫狐突奉命前往曲沃办差,谁知在路上他竟意外的遇到了申生的鬼魂,狐突恍惚中看见申生亲自驾着一辆马车向他走来,等走到狐突跟前时,申生邀请狐突一同登车。
狐突上来之后,申生开口说道:“夷吾无道,诛杀忠良,我已经请求天帝加以处罚,他答应我用不了多久就会把晋国送给秦国。”
狐突听了觉得有些不妥,于是提醒申生说:“晋国所犯的错,都是因夷吾而起,世子岂能因他一人而断了晋国的祭祀,您将如何向历任先君解释,况且晋国的百姓也是无辜的,您难道忍心看他们沦为秦国的奴隶。”
神圣听完沉吟半晌,进而说道:“大夫所言在理,我当再次请求天帝,七天之后,您到新城的西边去,到时候会有人将我请示的结果告诉给您。”说完申生便不见了踪影,而狐突也感觉像是从哪里掉了下来,回想起刚才的事情,像梦又不像梦。
七天之后,狐突决定按照约定到新城去一探究竟,谁知过了没一会儿,果然看到一个巫师出现在他面前,巫师嘴里发出申生的声音对狐突说:“我已经按照大夫的意思重新请示过天帝,他答应将在韩原之战让夷吾败在秦侯手上。”
狐突本想进一步细问,可巫师说完这番话,也向之前的申生一样神秘消失了,狐突对于所谓的韩原之战大为疑惑,但经过几番思想斗争,决定还是暂时将这件事隐瞒下来。
关于申生口中的韩原之战先搁置一边,这里先说丕郑转眼已在秦国待了几个月,对外面的情况一概不知,也不清楚秦穆公究竟会如何处置自己,心里很是着急,于是就私下给了一个小侍一些钱,托他帮忙打听点消息回来,小侍倒也敬业,没用多久就把晋国几个月来发生的事情详细告诉给了丕郑。
丕郑听说里克被杀,不由得惊恐万分,原来当初弑杀奚齐和卓子,他也参与其中,因此他担心自己假如回到晋国,也是和里克一样的下场。
丕郑想来想去,觉得眼下为了自保,最好的办法就是借秦国之手废掉晋惠公,改立重耳为国君。
于是丕郑又托人找来了公孙枝,并对他说:“我有办法替秦侯要回河西五城,但是具体办法我需要见到秦侯本人才能说明。”
公孙枝想了一想,决定将丕郑的话禀报给秦穆公,秦穆公立即让人将丕郑带来问他有什么办法。
丕郑回答说:“如今晋国上下,多是申生和重耳的旧党,夷吾所仰仗的无非吕饴甥和郤芮二人,若君侯能设计将二人除去,夷吾内无亲信、外无强援,君侯再趁机护送重耳回国,到时候何愁河西之地不能得手。”
秦穆公想了想说:“你的办法倒是可以一试,可怎样才能除掉他们。”
丕郑说:“君侯可派人与我一同前往晋国,只说仰慕吕饴甥和郤芮的才华,有意邀请他们到秦国请教,等二人到达秦国之后,还不是任由君侯处置。”
秦穆公满意的点点头,第二天,秦穆公便下令将丕郑释放,并派大夫泠至随同丕郑一同前往晋国,名为答谢晋国聘礼,实则暗中按计划行事。
二人抵达晋国后,丕郑先行前往宫中面见晋惠公,晋惠公问他说:“爱卿此去为何用了这么久的时间?”丕郑搪塞说:“只因秦侯对河西之事诸多抱怨,我为避免两国结怨,只能尽力与他周旋,这才耽误了时日。”
晋惠公对于这番解释虽然并不相信,但也无意在朝堂上与他辩论,于是就让他站在一边,接着又将泠至宣进殿来。
泠至来到后先向晋惠公送了聘礼,转达了秦穆公对晋国出使的感激之意,然后说道:“我主听闻贵国的郤芮和吕饴甥两位大夫很是贤良,深受百姓爱戴,我主万分仰慕,希望他们能跟我一起回秦国,我主想当面向他们请教。”
晋惠公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因而当即答应。
可当命令传到吕饴甥和郤芮那里时,立刻引起他们的警觉,二人急忙赶往宫中向晋惠公说:“秦侯分明知道河西之地是我们二人主张不予交割的,他眼下又召我们去秦国,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晋惠公觉得二人说法似乎在理,于是就派郤芮暗中潜入丕郑家里打探消息。过了一会儿,郤芮满脸惊恐的回到宫中,一见到晋惠公便说:“我看到丕郑让他的儿子丕豹四下联络申生和重耳的旧党,神色很是紧张,像是在谋划大事。”
晋惠公听完顿时怒上心头,立刻派甲士前往丕郑家中逮捕其父子二人,而丕豹当时正好在外未归,得知晋惠公抓人,惊慌之下连夜逃出了晋国,甲士只将丕郑一人带了回来。
丕郑被抓来后,经不住吕饴甥的严刑拷打,终于交待了自己联络秦穆公准备驱逐夷吾,改立重耳的计划,在场的晋惠公听了怒不可遏,立即让人将丕郑退出殿外斩首。
接着晋惠公又召集甲士,大肆在国中抓捕并屠杀重耳和申生旧党,一夜之间,大夫祁举、左行共华、右行贾华、以及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等多人丧命,晋国上下一时人心惶惶。
再说丕豹逃离晋国之后,一路来到了秦国,并向秦穆公诉说了晋国的变故,并请求秦穆公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秦穆公听了丕豹的话,一面安抚他,一面向他解释说:“寡人的计策已经泄露,此时去攻打晋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夷吾滥杀国人,天理难受,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上天就会惩罚他,你等着看吧。”
丕豹听秦穆公这样说,也不好再多言,只有耐心的等待,而两年之后,丕豹果然等到了报复晋惠公的一次绝好机会。
那么这是个怎样的机会,秦穆公是如何处理的,秦晋两国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秦晋之好”
【词义】
秦、晋: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成语意思是指秦国和晋国联姻,友好相处。
【用法】
现用来代指两姓结为亲家或结成婚姻关系。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沃,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典故】
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同实力相当的邻国——秦国加强友好关系,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年老的晋献公宠信妃子骊姬,逼死太子申生。骊姬还想加害于公子夷吾和重耳,他们只好逃出晋国。晋献公去世后,骊姬的儿子被立为国君,但不久便被忠于夷吾的两个大夫杀死,并且派人去迎接流亡在梁国的夷吾回国即位。夷吾便在秦穆公派兵支援的情况下回到晋国。几年后,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秦穆公又给了晋国许多粮食。但晋国却屡次对秦国食言,背信弃义,秦穆公最终都宽恕了晋国,并与晋国结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于各诸侯国,最终来到了秦国。秦穆公对他十分赏识,还把宗女怀嬴嫁与他为妻。但重耳对怀嬴十分轻视,怀嬴说:“秦国与晋国地位对等,你为什么瞧不起我?”重耳知道自己错了,便马上向她道歉。后来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晋国,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文公。事后,重耳让太子也娶秦国的宗女做夫人,父子两代都与秦国联姻。
钱可通神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限狱吏十天查出真相,第二天早上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张小纸条,上写'钱三万贯,乞求不查此事’,张延赏大怒,催促狱吏尽快查明此事,第三天早上桌子上又有一张小纸条,上写'钱五万贯’,张延赏火冒三丈,催促狱吏两天内必须结案,到了第四天,又一张小纸条,上写'钱十万贯’,这一下张延赏妥协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后以钱可通神表示钱的诱惑力之大。
青白眼
晋代的阮籍能有青白眼,凡是遇到他喜欢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就是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遇到他讨厌或看不起的人就用白眼,就是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后来他母亲死了嵇喜来吊丧,他用白眼,嵇康来吊丧,他用青眼。后以“青白眼”表示对人尊敬、重视或轻视、憎恶。
鸟尽弓藏
打完鸟弹弓就用不着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怀疑韩信谋反,欲将其定罪,韩信气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大定,已经不需要我了。’后以鸟尽弓藏比喻事后抛弃有功之人。
口蜜腹剑
唐玄宗时期兵部尚书李林甫虽然做官却不正正经经的办事,玄宗觉得怎么对,他就怎么办,只知道一味的迎合,对人更是嘴上只捡好听的说,心里却十分阴毒,想着如何害人,时间长了,大家都了解了他的脾气,便在背后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嘴上甜蜜,心中却利剑害人。后以口蜜腹剑形容阴险狡诈的两面派。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吕蒙本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学识也没有,鲁肃觉得他真的是一无是处,到了后来鲁肃再遇见吕蒙时,吕蒙忽然像变了一个人,学识也渊博了起来,人也变得威武了,讨论军事滔滔不绝,鲁肃很是诧异,言道'你怎么像变了一个人,再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后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来称赞人刚离开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东施效颦
越国有两个女子,一名为西施,长得很美,一名为东施,长得很丑,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便模仿西施走路的样子。有一次西施犯了心疼病,捂着心口,皱着眉头走在街上,东施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也学着西施捂着心口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街上人见状,争相逃跑。后以东施效颦比喻人不知道别人的优点与自身的缺点便胡乱模仿。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大臣对庄王言道'听闻我国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数年之后,兵强国富。后用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子却做出惊人的成绩。
二百五的来历
苏秦努力说服六国联合抗秦,但是苏秦在齐国是被刺客杀了,齐王为了抓刺客便贴出告示,声称苏秦为内奸,杀苏秦者可赏黄金千两,告示一出,便有四人来领赏,齐王正恨刺客牙痒,怒道'千两黄金每人二百五,将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知恩图报
秦穆公外出不小心弄丢了自己的战马,等找到时发现一伙人已经把马杀掉准备吃肉,秦穆公虽然看到爱马身死,但是不知者不罪,马以死,再追究也没有意义,反而会失去民心,于是,秦穆公对众人说吃马肉怎可无酒,又命随从给他们斟酒,众人惭愧不已,杀了国君战马不但不罚反而赐酒,秦穆公的良好形象在众人心中树立起来。几年后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危在旦夕,吃马肉的众人得知此事,决定报答秦穆公,危急时刻救出了秦穆公,秦穆公的大军来援,大败了晋军。
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段时间处境非常悲惨,粮食吃光了,饿的几天没有吃上饭,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大家不惜拉下脸皮,乞讨于人,讨到饭便拾柴点火,饭熟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抬头一看,正巧颜回正抓起米饭放入口中。过了不久颜回盛出一碗饭,恭恭敬敬的送到孔子面前,孔子假装没看到颜回偷食,说道'刚才突然想起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我想先祭奠一下他老人家。’颜回忙道'这饭不干净,刚才有尘土落入饭中,扔了太可惜,我便拿起吃了。’孔子听闻才知道错怪了颜回,心里内疚不已。知道了'颜回偷吃’的真相,孔子把众弟子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从此,更加信任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