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韶斌║红包轶事
现在的人总会接到婚宴的请柬,赴宴之时,用一个印制精美的利是封包个红包作随礼,是再平常不过的了。红包作为一个心意,更多是作一个意头,而不在乎金额多少。有的主礼方也不看重礼金,对随礼嘉宾的红包,收过来折个角,
又退回给客人,表示我已收到了你的心意,感谢你!
我的家乡在粤东山区,小时候正是七、八十年代,可没有红包一说,也没见过利是封。那时候的人结婚,大多是买个暖水瓶、搪瓷脸盆、铁水桶作贺礼,也有人送上挂钟,都不忘在贺礼上用红漆写上贺词、落款,以示隆重。
婚宴都安排在中午,往来的亲戚、朋友,就不用摸黑回家。那年头,刚通电灯,除了县城、镇上主要街道,都没有路灯。接新娘可别指望有汽车,都是自行车,派出村里年壮的小伙子,骑上自己的自行车,浩浩荡荡地接新娘。把新娘、伴娘、嫁妆搭回来,迎亲的自行车队蜿蜿蜒蜒,一样很拉风,一样很受注目。坐在后座的新娘、伴娘穿着新衣裳,害羞得撑开花伞遮住甜蜜的笑脸。
酒席都是自家做,提前几天采购、备货,摆酒那天一大早就忙开了。亲戚、邻居都上门帮手,男的下厨、女的洗涮,还要挨家借桌凳。那时每家都有八仙桌、长条凳,好像都是为喜宴准备的。煎、炸、炒、焖、蒸一应俱全,酸、甜、香、辣口味丰富。一般都是在村里的祠堂摆宴,把村上的长辈都请了,整个村都热闹起来。晚上的闹洞房,叫“看新娘”。新人大多靠媒婆介绍,很多也是头一回到婆家呢。小孩都来讨喜糖,顺便看看新娘漂不漂亮,主持人会叫新娘讲恋爱经过,叫新娘、伴娘唱歌,想点小把戏,捉弄新娘,热闹极了。
那时候,还没有人送红包。但是,酒席过后就会安排新人敬茶。新娘挨个端茶给给本家的长辈、亲戚敬茶,通过敬茶,就算相互认识了。客人饮完新人茶,随手就会在茶盘里压上一块、两块零钱,叫“赏面”。
邻居有财大叔有个世交娶儿媳妇,一句话就被叫去喝喜酒,也没有什么准备,又作为长辈被留下来喝新娘茶。端起茶杯时,摸遍口袋也没有零钱,只有一张“大团结”,有财叔毫不迟疑地把这张十元面钞压在托盘上。顿时,围观的亲朋好友有欢呼的,有鼓掌的,把酒席推向了最高潮。
农村人吃饭,在家里坐不住,端起大海碗就往巷口挤,在星光下、月光下,或蹲着,或靠着墙,呼哧呼哧地往嘴里吸,谁家吃什么一目了然,顺便交流着外面的见闻。晚上,有财叔把白天的奇遇,就着稀饭声,有声有色地讲述一遍,邻居们也听得有滋有味,附和着善意的笑声。毕竟,那年头一个工薪人士每月收入才三四十元,何况农村?
就在有财叔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一奇闻时,没注意到旁边的有财婶,噌地站了起来,端着大碗朝自己家走。在昏暗的光线下,那老脸分明是阴沉的。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本站拍摄;侵权所有。
【作者简介】黄韶斌,笔名:谷穗、丰顺一生,广东梅州人,广州市作协会会员、黄埔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广州文艺》、《香雪》等杂志,出版有《韶乐流金》一书(合著),现居广州。
编辑:沈晋军;校对:柳馨梦
策划:黄健峰;责编:周逸帆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