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做让普通老师都可以操作的课外阅读
“我真的觉得闲适性课外阅读挺好,我理解的闲适性阅读,就是让孩子自由地读,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做最自由的展示。最终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很感激这位老教师对我说的话,她对我们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是的,他丈夫是一位名师,还是一位大校校长,她自己则是一名“普通教师”!NO,我不认为她是普通教师,就比名师逊色,相反,她比很多名师要强多了。或者,我可以这样说,很多普通语文教师要比一些名师强多了。
我们需要名师,因为名师可以独创出很多好的教学策略,很多名师也是靠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毅力,最后产生了值得推广经验和做法。这也是某些名师得到普通教师“追捧”的原因。普通老师们打心底里崇拜那些能真正推出可以操作的教学策略的名师,因为名师们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名师在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时候,让普通老师惊羡不已,普通老师们也很是激动,但是当他们回到自己教学岗位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些名师所做的,他们做不了。于是,内心里依然崇拜,但在模仿时却很失败。
我想,这就是另一类“名师”了,我将之称之为“个体性名师”,他们做的,只能代表他们自己,普通教师很难模仿,他们可能属于另一类“贵族”教师。
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更敬重那些能够给普通老师带来可操作性的经验的“名师”(比如薛法根、比如管建刚……),甚至,作为学校,不必去硬让每一位普通老师都去学名师,学校应该支持普通老师循着某种教育教学理论,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就像课外阅读。目前有不少老师通过这样的一个教育项目成为了名师,出了书,上了不少公开课,然而,他们的模仿性却很低,甚至在这些名师中还出现了类似于深圳那位从神坛上跌落下来的名师。
然而,没有什么比普通老师更迫切的需要“常态性课外阅读”的经验了。因为,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平常的,不经意的,习惯的。而这个,可能更需要普通老师能做到。
课外阅读课程,更倾向于生活化,更倾向于为普通的生活增加一点普通的情趣而已,它更需要的是常态,更需要的是普通生活,更需要的是养成习惯。习惯怎么养成,想必大家都知道。
习惯靠的是坚持,在这个过程中,绽放一些浪漫的花絮,让孩子们更觉得课外阅读是有意思的,是最能体现生命价值的。这就够了。
所以,老师们,我再次重申,我们需要做闲适性课外阅读,早晨坚持10分钟晨诵(十),中午坚持二十分钟午读(廿),晚上坚持三十分钟亲子共读或者自我阅读(卅),加起来一共一个小时。然后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
这其间,学校可以安排辅助性课外阅读活动:淘书乐、读书沙龙、阅读成长袋、思维教室……
是的,这就够了。不要再搞什么花哨啦!朴素的坚持一辈子,功德无量也!
——《学校,请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