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硕士 “校长考生”成高考“钉子户”?
\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某培训学校王姓校长报名参加2018年高考,将于明年六月份走进考场。这是他第七次参加高考。据他自己介绍,每次考试成绩都在三本线。多次参加高考是为了感受试题走向。
在此之前,王校长已经六次走进高考考场。有人就说:“王校长成高考‘钉子户’了”。对此,部分网友质疑是不是炒作?通过多次参加高考这种行为,达到“吸睛”的目的,然后间接提升自己和自己所办的培训学校的知名度,进而方便招生。这种说法得到部分人的认可。
不过有一位网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亲切的称王校长为“高考哥”,认为年龄接近四十岁的王校长,不仅亲自体验高考,还成功的为数千人策划了高考志愿填报方案,体现了其良好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业水准和超强的心理承受力。他说:“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一次高考都是一次‘煎熬’啊,连续7次参加高考,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和心理承受力?”
1979年出生的王校长,经历三次高考,终于考取了师范院校。毕业后从事多个不同的岗位,后又考入某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创办了培训学校。近三年走进考场是“体验高考,感受试题”。可以这么说,六次高考,三次为自己,三次为学生。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这种锲而不舍、坚定刚毅的奋斗精神值得褒扬。
其实,自2001年教育部对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取消了“未婚,年龄不超过25周岁”的限制后,高考考场上就出现了不少“大龄社会考生”。前段时间,媒体还曾报道过某86岁高龄的高考考生。也有极少数“低龄考生”,比如某省9岁女孩参加高考。各种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的人参加高考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对于这位校长的“执着”人们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排除炒作的嫌疑,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正如其本人所说:“我想亲身感受试题的走向,继续为全校千余名师生做出表率”,他这种“考以致用”的想法,率先垂范的做法,对全校教师来说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但一个校长既做了老师该做的事情,研究试题走向;也做了学生要做的事情,勇敢地走进高考考场。那这个“万能”的校长就一定是称职的甚至是优秀的校长吗?
应该说,一校之长,需潜心研究管理。一般民办中学的校长,其职责一般包括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执行校董会决定、拟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制度等事关学校发展的职责;此外还有教育教学、德育工作、校园建设、校园安全、教职工队伍建设、其它行政事务等等事关学校办学质量的职责。可想而知这么多的基本职责,要想全部高质量地履行到位,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如果一个校长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准备高考、参加高考这类事情上,那学校必然会缺乏合理的治理机制。
当然,王校长所办的培训学校可能不需要自己投入多大的精力参与管理,他完全有时间备战高考。
不过,这位校长近三年考试都遵循“奇数年考文偶数年考理”的规则,选择一年考文、一年考理,这样频繁地变换考试方向,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把握高考试题命题方向,再加上高考涉及6门左右的科目,仅仅通过一次考试、几张试卷,就能掌握考题来龙去脉?
如果真的想“钻研高考试题”,把历年高考的真题做一下,然后仔细研究一下各种专家的“专题讲座”,效果绝对是杠杠的,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年年奔向高考高场。
因为私人办的培训学校和公立学校有很大的不同,王校长可以很任性的选择报名走进考场,而公办学校校长会安排教务处组织高考备考工作,指导高三年级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例如,举办高考试题及阅卷分析会、师生同做考题、学科组专题教研、高考题研究竞赛、专家学科讲座、外出学习观摩等等。通过这种“常规方式”来钻研高考。
话说回来,多次走进高考考场,亲身体验高考,无论是单纯的为了学生去“钻研高考试题”,还是为了宣传,这种毅力和韧性都很不简单。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