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入的讲解,中医的气化论

       中医理论就是气的理论,气化的理论。上面我们把中医《内经》里面讲到的气谈了一下。这些气怎么生成的,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就谈谈,气的运动过程、方式和气化。
       气化是怎样进行的呢?《灵枢·营卫生会》写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人受气于谷。五谷是五谷的气,人是人的气。五谷的气怎么变成人的气的呢?从五谷的气变成人的气,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就是气化过程。由形化为气,由气聚成形的过程,都要通过气化来实现。
       气是一种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它不单是人们理解的气体一样的东西,它的理论是中华古文化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人的气用现代仪器,是很难检测到的,因为现在还没有制造出检查、检测气的仪器,用CT,核磁以及电子显微镜之类的仪器检测气,犹如用老花镜查细菌、细胞,那是不现实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气说得明白呢?实际上《内经》及中国很多道家的典籍已经把气、气的运动、气化讲得非常详细了;因为它是自己亲身感受的实践用他们自己的专业术语讲的。它没有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它。所以大家在没有亲身体会的时候,即是古人讲的再清楚,再明白你还是理解不了。如果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怎么解释这个气呢?比如说一块磁铁,它的构造不仅仅是四氧化三铁的分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
       铁粒子没有磁性,氧也没有磁性,两者一化合成了四氧化三铁就不是一个分子加另一个分子了,它还有了磁性,周围有了一层磁场。用现在的仪器来检测气,就好像用显微镜查看Fe3O4一样。你只能看到它的分子结构,而看不到它的磁场。要检查磁铁的磁性、磁力、磁力线的规律,要用磁针、检磁器才行。人不仅仅是一个一个细胞排列在一起而成→组织→器官→系统→人。
       我们认为一个细胞它的周围应该有这个细胞的场,一个组织周围应该有这个组织的场,器官有器官的场,系统有系统的场,整个人有整个人的整体的场。我们认为气就是在人的体内和体外存在的这个特殊的场。我们只能用磁场、电磁场的模式来比附说明人体的气,但人的气绝不是磁场,也不是电磁场,人的气要比磁场和电磁场要复杂的多的多。近年来有人称作是生物场,我看也不怎么确切。因为植物有植物的场,动物有动物的场,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植物和动物与人的场都是大不相同的。讲场还是没有古人直言气,简捷明了,又好说好讲。
       或问曰:人体的气连现代最先进的仪器都查不到它的影子,古人是怎么发现的?而且把它的内容分析的那么细致;运动形式,讲的那么详细。我们认为,这是古人在超常状态下感知到的。人体的气,及气的运动,气化过程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连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对生命运动的实本质还不能完全知晓,何况是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古代。那么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亲身感受,是很难凭猜测而得出结果的,就好像我们外行人,凭自己的想象去猜测“神舟六号”的构造一样。我认为人体的气,气的运行规律,气化论这一工程要比“神舟六号”的工程还要复杂的多得多。因为通过科学家努力“神舟六号”顺利升空,胜利返回;虽然也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但气的实质现在依然是个迷。
       (一)气的运行形式:
       气化是建立在气的运动基础上的,如果气不运动,那么它也就不会有化。气的运动是怎样的呢?《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指出:“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主之,万物由之”。
       在天枢之上的,要遵循天的规则,在天枢之下的要遵循地的规则。在天地之间,气交之分的属于人的规律。不只是人,万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天枢是什么?枢就是管门开合的轴。天枢呢?是管天气地气开合的关键部位。下面又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天气地气相互作用的动力,就是气的升降。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上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他观察到大自然气的升降过程。
       地气上升,升到了一定时候,就要下降,虽然下降了,但还是天气;天气下降到一定时候,它又要上升,虽然上升,但还是地气。所以天气下降,天之气就在大地上流行;地气上升,就升腾到天空而成为天气。气的升降,也就是天地相互推动的原因和结果。在《阴阳应象大论》里讲的更加清楚:“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也是气之升降的结果。
       气的运动不只是量的变化或位置的变化,气运动的结果还要有生、有化。什么是生化呢?“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事物的发生或说生出了新事物就叫做化。一个钠离子,一个氯离子,一化合生成Nacl。这就叫做化。一个Nacl分子加一个Nacl分子,还是Nacl分子,这不叫化。因为没新的东西生出来,不能叫做化。事物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的变化,叫做变;变到了极点,要再变就变成了化的时候还叫做变。只是量的变,不是质的变。如果生成了新的物质了,就叫做化了。
       决定变化而成的新生事物的因素是什么呢?“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事物的生就叫化,所以这个生的结果,就取决于化的程度。物之极就叫变,所以这个变的结果怎么样,也取决于极的状态(火候)。如果变的不到火候,就会影响生,生不好,也会影响到变。事物的结果取决于生和化两个方面。关于“生与化”我们可以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比如一个受精卵要成长为胎儿,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前这个节段就是变,它变到了极点了,成熟了,就要出生。一出生有了新生事物的出现就叫化。如果在变的时候不到火候,七个月,八个月,就要生,要化。这个结果肯定会受到影响,新生个体就会瘦弱,生命力就会低一些。甚至有夭折的危险。如果变的成熟了,到极点了再生。这个新生个体就会强壮一些。
       气的运动过程是有时间参与的。就黄帝问的那样:“有期乎?”岐伯说:“不生不化,静之期也”。他说不生不化的时候是稳定的时期,“黄帝曰:不生化乎?”黄帝又问在稳定的时期就没有生化的存在了吗?不是这样的,即是在稳定的时候,事物还是在生化着的。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收化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这是岐伯关于气的升降出入的一段精辟论述。他说,如果出入废,气没有出和入的运动了,这样神机(神机-------根于内者)就化灭了。也就是人内在的根本生命活动消失了。如果升降息,气不降不升了,气立(气立-----根于外者)就孤危了,也就是人的外在的根本生命活动,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作用于人体的过程没有依靠了,就危险了。
       所以说气的升降出入,在形的世界里,都是存在的。“器者,生化之宇”,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是有形的世界。宇: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是有形的,所有在生化中占有空间的都是器的层次,都是器。“器散而分之,生化息矣”。这个器,这个物质如果散了,没有了,生化也就不存在了,就没有生化了。所以只要是有形的物质都是要有气的升降出入的。只不过是生化的事物有大有小,时间有快有慢而矣。如果遵守这个规律,则平安无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灾害就要发生了。
       气运动变化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升、降、出、入。在升降出入的基础上还有开合聚散。“升”是气从下向上,从内向外的运动;“降”是气从上向下,从外向内的运动。“开”是指物质的界面向外展;“合”是物质的界面向内围合;“聚”指气的聚集,它开始是各组无间疏密程度的聚集,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发生相态的变化;“聚则成形”的“无形生有形”的变化过程即气的聚集的变化;“散”指气的密度的疏散。它可以是物质各组元间的一般稀疏化,也可以是相态变化的疏散。实体物的“散则成风”的“有形化无形”的变化过程就是气的相态变化的疏散。
       “出”指一事物的气外溢外出,它多在开,散的基础上起作用。“入”是指自身或外在的气内敛而入,它多在合,聚的基础上起作用。“化”是通过开合,聚散出入而引起的气的变化,它是物质性质的改变过程。其实质是物质内部时空结构重新组合整化的过程,化这一运动涉及的范围较广,往往引起事物气的属性的根本变化,有时也称为这一过程为混化。在此运动过程中出入是基础,化是根本。一(开散)出,一(合聚)入,一升一降才能使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制约的特性展现出来,才能使阴阳保持在一个平衡范围,才能使事物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新陈代谢或发展壮大。
       化则在开合,聚散,升降出入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化的参与。在这个生化的过程中,还会有时间的参与。举个简单的例子来比附说明一下气的这一变化过程。如夏天有一块—15冰块,把它放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外面的温度较高,冰块本身的凉气要向它周围扩散,周围热的气要向冰块内部渗透,这么一出一入,由于冰块本身的性质,冰块受热到0(0以上)就要化成水。当冰块全部都达到0以上时,冰块也就全部化成了水,什么时候水的温度和周围的温度一致的时候,水的温度才会不再变化。从—15——0这一过程虽然有升降出入的气的变化,但冰块本身的形状,却没有发生变化,这一节段称作变。从0开始冰要变水时,这一过程就叫做化。冰块化成水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随着温度对其发挥作用后慢慢的变化的。气的运动过程是升降出入开合聚散,生成了新的事物,则属于气化的范围了。
       (二)气化
       气化这个词在中医里首见于《内经》,在《灵兰秘典论》里讲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液焉,气化则能出矣”。我们都知道膀胱是存尿的,尿是废物了,而它却说膀胱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尿没气化出来之前,是和血在一块的,它是怎么从血里分离出来的呢?现在医学研究证明,尿是血液通过肾脏过滤出来的;而中医则认为尿是气化把它从血里分离出来的。其实其它脏腑里的功能都必须有气化的参与,才能体现出来。只不过在膀胱这里把“气化”这个词提出来。气化是怎么发生的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一段经文是描述气化的过程的。它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我们要把这段经文分成几部分来理解
       1“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水火在阴阳里相比,当然水是属阴,火是属阳,在这里还不能简单的这样理解。我们还可以延伸一些。水是有形状的,凡是像水一样有形状的物质,沉重的向下的,静止的,都属阴。火是没形状的,没形象的,凡是像火一样向上的、无形无像的物质,都属于阳。在同一个物质里面体现出它的寒热温凉平,属于它的功能这一部分内容,称为气。表现出物质的甘苦酸辛咸不同味道不同结构本质(形质)的这一部分内容,称为味。也就是说物质的功能一方面就是阳为气;具体物质的结构方面,就是阴为味。但我们只能这样来理解,还不能从文字按照系统论从结构,功能上死抠。一抠它又不完全就是那样的了。一个物质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阴一阳,阳就是它的气(功能),阴就是它的味(结构),这个味我们可理解为具体物质的结构部分。
       2“味归形,形归气”。人吃进去食物后分为两道走:一是气的部分。这个气吃进去以后直接转化成人的气。(民间服药有吐药,不吐性,即使指此而言)。一是吃进去食物以后,它的结构部分被人体消化吸收转化为人的有形之体。和西医里的“新陈代谢”差不多。这就是味归形。五谷入于胃之后,通过“胃家”(小肠大肠)的腐化之后,将五谷化分三个部分一是气,一是津液,一个糟粕。《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糟粕要经过大肠、小肠排泄出去。津液被人体吸收而利用。《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化为津液的这部分也应属于“味归形”。而化为气的这个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形归气”,这里的“形归气”就五谷(食物)的形,要归为气才能来充养人体。
       3“气归精”。上面说形归气。归成什么气呢?《灵枢·营卫生会》 里讲的很明白是营气、卫气还有宗气。《灵枢·邪客》中指出:”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卫气者,出其悍气以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这个精是有形的精,说它是有形,它不是一般的形,是人体里面的精华部分。这个精是有生殖功能有繁殖功能的精。包括男女生殖之精,五脏六腑之精。还包括相当于现在西医里面讲的每个细胞里面的遗传工程,细胞里的细胞核,细胞核可以自身分裂(一分为二)出新细胞,这也是繁殖。这就是“气归精”。
       4“精归化”。化:这里讲的化,是神的意思。精归化,就是精可转化成神,怎么转的。《内经》和历代的其他医书里也都没详细的讲。但它说了,精可以化成神。这是中西医研究的方法学的差异。西医要讲一个命题,就要讲出它为什么这样。用什么仪器,用什么方式,做什么样实验可以证明。而中医里有很多的命题就是直接提出来,它没有证明,没有解剖和生理的实验过程。精怎么化成神的就没讲清楚。《灵枢》里面只讲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平人绝谷》中也说:“故神者,水谷之精也”。精和神有没有关系呢?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小白鼠在大量排精之后,大脑里的碱基对迅速减少,碱基对的减少可以加速其衰老过程。这就是为什么皇帝们锦衣玉食早死的原因。
       5“精食气,形食味。”上面讲“气归精”。气可以转化为精,怎么转化的?是因为“精食气”,精利用了(吃了)气,才变成精的。形食味也是同样的意思。味可以化成形,形是利用了“味”(物质里的营养),才转化为形的。这两句话是说明“味归形”、“气归精”的过程。
       6“化生精”上面讲了“精归化”,这里又讲“化生精”。这是两者的辩论关系。精可以归化,化可以生精,化生精一方面是通气来生精叫气归精,一方面,神也可以直接化为精。通过气化生精,好理解。说神可以直接生精,似乎不好理解。我们认为神是可以直接化为精的,比如说: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在愉悦兴奋的时候,人体的机能就会马上提高。这时表现,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人的免疫力,抵抗力都提高。精是含全息性比较强的气,精足了就为全身提供更多的营养,所以就有精神。还有,研究证明,女性在性兴奋的时候可以促使卵子提前成熟。这都是神直接化精的例证。
       7“气生形”。形可以由气通过食味而生成,人吸收的气够了,气也可以转化成形。常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气同源。如果一个部位受伤了,伤在肉厚、血管丰富的地方,气血容易供应,它长的就快;伤在肉薄血气少的地方它长的就慢。气少,不好生形。比如长在小腿上的溃疡,也叫裙边疮;它皮下就是骨头,血管较少,愈合的就慢。所以形归气与气生形的辨证关系,是通过气的聚则成形和形的散则成气的作用来完成的。
       8“味伤形,气伤精”。因为味归形,形是吃了这个味,才成的这个形,味可以养形,也可以伤形。“养形”《灵枢·五味》说:“肝色青,宜食辛。……”。《素问·宣明五气》讲:“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伤形:《灵枢·五味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这就是味伤形。同样道理,由于“精食气”之后“气归精”了。所以气可以生精、养精,也可以伤精。《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怒伤肝,恐伤肾……)说人的阳气。在烦劳(五劳所伤:久视伤血,元行伤筋,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时就消耗散。气耗散了,精就绝灭了。气不足可以伤精,使精不足,气就伤精了。
       9“精化为气”。精化为气有两个方面,一方,化为促进基本生命活动的真气,元气。一方面可以化成“精归化”的“化”,也叫神。上面讲了这个精是人体的精华部分。精本身是带人体全息性很强的物质。相当于植物的种子。它可以用于生殖,繁殖。它也可以化成气用以滋养全身。使生命力加强(元气充足),传统气功里讲的练精化气,即是指此。如果能,惜精,保精,养精。使精不外泄,而转化成元气、真气,来充养身体。可使生命力大大增强,寿命大大延长。“味归形,形归气……”这段经文,味、气、精、化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示意,这里只是简单的,粗略的,描述。如果把这个过程详细地展开。就是一部书,相当于西医的“生理生化”的一门学问。
       在这一变化过程当中,“味归形”似乎有点好理解。它和现在营养学里讲的消化吸收,转化,排泄过程有点相近。而对“阳为气”,“气生形”这一部分难以理解。阳是指物质的功能。也是指物质的寒热温凉平。怎么理解食物(药物)的气对人体起作用呢?我们举例比如,人吃辣椒,辣椒性味辛,性热。人吃了之后,首先是它的气直走人的气。这是特别快的过程,辣椒一吃,甚至还没有进到胃里,有的人就开始冒汗,这是辣椒的气直影响到人的气,而发挥了作用。因为辣椒性热,所以这个热“气”直接影响到人。人也就热起来。所以吃辣椒有防冷御寒的作用。然后辣椒被嚼烂进入到胃,通过胃液的腐化和胃孺动,进一步把它送到小肠,大肠。进一步对辣椒的形(结构)进行分解,消化,吸收。残渣排泄出去。另一方面,大家都有体会,人在饿的时候,就出现乏力,全身酸懒的感受,只要一吃饭。即使这个食物在胃里,还没有被消化吸收,人也长劲、长精神。虽然食物有形的营养还未被吸收,但它的气已作用于人体了。这就是“阳为气”“气生形”的内涵。
       “味归形”的过程,也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比如,牛奶这一食物,味甘,性平,人食之后,它的“形”,蛋白质,脂肪等。要和胃液混化。在这一混化过程当中,首先牛奶和胃液发生化学反应,使牛奶里面含的蛋白质,脂肪失去它本来的整体信息特性。而变成符合人的信息(人可利用的)脂肪,蛋白的特性,通过胃的蠕动,进入到小肠,大肠。在小肠,大肠里进一步混化,使这种(结构特性)完全符合人可利用的结构特性的脂肪,蛋白,才能被子吸收、转化、代谢而成为人的一部分(同化作用)。如果没有这一复杂过程。直接把牛奶用注射的方法打到人体里去,人体就不能同化它,就会引起人体的发热,及其他变态反应,甚至危及至生命。
       我们认为,形与气,气与精,精与化(神)之间的相互转化,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个体差异)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作为同类的人来说,应该是有其规律可查的,多少形能化成多少气,多少气能聚成多少形;同理气聚为精,精化为气。精(包括气)化为神,神聚成精(气)的关系。就像物理学里面的热功当量,热能转化成功、功能产生热之间有个常量一样。它们之间也一定会有一个常量。这个数值是多少?只有等待数十,甚至数百年之后的中医精英们去解答了。
       形、气、精、化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只是按形    气    精  化的层次进行。它们还可以根据身体机能需要。随时调整其气化结构。必要时,神也可以不通过精气直接生成形,形也可以直接生成神。这个复杂的过程都是在气的运动(开合聚散出入化)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
(0)

相关推荐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 篇名与要点 "决"的本意是打开缺口,引导水流,这里是分析.辨别的意思.本篇以"一气"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并从它们各自的生 ...

  • 夏天稍微动动就大汗淋漓? 那么你要注意了 你的津液正在被掏空……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血 ...

  • 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方药中先生在气化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在方药中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期特邀方药中先生弟子.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就方药中 ...

  • 德逌醫道|中医讲的“气”是什么?

    德逌醫道是一家专注于中医药大健康传承.传播.运营服务平台;是"传承者+营销家",以中医药为君,商业运营为丞,器巧为佐使,运用<四项五行运营法则>洞察道.法.术.器.势商 ...

  • 最深入的讲解中医的气化论

    中医理论就是气的理论,气化的理论.上面我们把中医<内经>里面讲到的气谈了一下.这些气怎么生成的,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就谈谈,气的运动过程.方式和气化. 点击加载图片 气化是怎样进行的 ...

  • 中医理论就是气的理论,最深入的讲解中医的气化论!

    杏医林 昨天 中医理论就是气的理论,气化的理论.上面我们把中医<内经>里面讲到的气谈了一下.这些气怎么生成的,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就谈谈,气的运动过程.方式和气化. 气化是怎样进行的 ...

  • UC头条:中医基础: 气化口诀及脉学口诀

    点击加载图片 五.气化论口诀 点击加载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阴阳合一地天泰,水火既济气化成.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 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 ...

  • 中医重气化,西医重形质 毛以林

    西医的思维就是这样,重形质,窦房结有问题了,不能正常地发出激动了,就给你一个人工的起搏器代替:长肿瘤了,就切除,切了,再化疗.放疗,至于这些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则放到次要的地位:感染了细菌,就抗菌,有时 ...

  • 中医的气化论

    中医的气化论 中医理论就是气的理论,气化的理论.上面我们把中医<内经>里面讲到的气谈了一下.这些气怎么生成的,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就谈谈,气的运动过程.方式和气化. 气化是怎样进行的 ...

  • 徐文兵讲解中医治疗哮喘和过敏体质

    肺主气,司呼吸,激清扬浊,吐故纳新,是为常态.如果呼气不利,吸气不畅,就会出现哮喘,此为病态. 简单地说,哮是呼气的时候发出鸣响,喘是吸气困难,导致呼吸节奏加快.一呼一吸,病本不同,两者如果同时出现, ...

  • 民间中医潘德孚,讲解中医一针见血[给力]...

    民间中医潘德孚,讲解中医一针见血[给力] [握手][握手]关于生命: 一.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 二.医学的出路在对生命的研究. 三.医学的优劣在治疗效果:治疗的目的是维护生命的健康: 四.细菌. ...

  •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

    一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 可以说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支柱.学习中医不把中医里的气和气化理论搞明白,就算你把<伤寒论>.<温病条辨>背熟,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

  • 中医重气化而非营养

          从中医来看,人离不开五谷,杂以水果.肉类及蔬菜,即可维持生命.五谷禀木气而生,火气而长,土气而化,金气而收,水气而藏,得五行之全气,这是最养人的.至于五谷含什么成分,中医自古并不关注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