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家璧《武昌(鄂州)官柳用渔洋秋柳韵 》赏析

武昌官柳用渔洋秋柳韵

清·王家璧

春风春雨欲断魂,武昌官柳访西门。

江山如故烟无迹,晋宋而还月有痕。

蜡屐屡行芳草径,酒帘休止杏花村。

八州都督今何似,欲起诗人一共论。

王家璧(1814-1883),字孝凤,号连城,清湖广武昌(今鄂州市)人。其先世居黄冈,后徙居武昌。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兵部主事。先后佐理曾国藩、左宗棠营务,曾创设厘局,以应军需。后历任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光禄寺少卿等职。王家璧精研《周易》及老庄之学,著有《王氏家集》4册,《狄云行馆奏稿》8册,自编《武昌县志》13册,留有手稿《编年稿》21册,书札11册,诗文14册,杂著13册,师友诗文抄24册。还有一些解经、注经的著作。上述书稿大部未刊,均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王家璧的诗文多记太平天国事,函牍多涉太平军及少数民族起义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明了自己作为封建官员的观点态度。其抒写武昌景物的诗歌,以组诗《武昌官柳用王渔洋秋柳韵》较为著名。这组诗是步韵诗,是步王渔洋《秋柳》诗的原韵而作的,组诗的主旨为咏叹武昌官柳及种柳官员陶侃,抒发诗人对官柳无迹的惋惜之情和对陶侃的缅怀之情。本诗的起笔颇似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风春雨,本该惬意宜人;然而此时此景,却令人黯然神伤。为什么呢?诗人正在武昌县城西门一带到处寻访著名的风物“官柳”。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诗人借用杜牧《清明》诗中的“欲断魂”三字,流露出寻访“官柳”不得的感伤情绪,为下文的叙写与抒情奠定基调。颔联补足文意,长江依旧滚滚东流,西山依旧葱葱郁郁,然而,当年盛极一时的依依官柳,却被摧折已尽,杳无踪迹;遥想晋、宋以来,月光朗照,官柳的倩影,曾留下多少美丽的诗痕。烟,指柳色。烟虽无迹,月下有痕,这一“无”一“有”的对比,总算能让人从美好的回忆中欣赏官柳曾经的风采,也为本诗抹上一层亮色;要不然,此诗何以为继?果然,颈联继续武昌西门的寻访。穿着涂蜡的木屐,多次行走在长满芳草的小径上;西门的一处酒家,挂着的一面酒帘,静止不动,为的是招徕顾客。蜡屐,涂蜡的木屐。唐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休止,停止、中止的意思。杏花村,杜牧《清明》诗中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据考证,以“杏花村”命名的村庄很多,其中以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江苏南京最为著名,诗中以“杏花村”借指武昌县城西门一带的某个酒家。颈联两句,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别有趣味。结句回扣开头,重提官柳的种植者陶侃,表达对陶侃的怀念之情。八州都督,指陶侃,晋时曾任武昌太守,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亲自督导官吏百姓种植官柳,荫及后世。这位陶侃大人如今怎么样了呢?真想和诗人们一起来谈论一番。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诗结尾的“论”字,不读第四声,而要读第二声,人伦的“伦”音,平声,如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论”一样。

武昌官柳用渔洋秋柳韵(其二)

清·王家璧

江潭遗柳总堪怜,漠漠寒溪带晓烟。

花竹留人姿绰约,湖山送客意缠绵。

夏施盗种浑闲事,张绪风流想盛年。

犹记近光楼外雪,十分春在禁林边。

本诗题目中的“渔洋”,即王渔洋。王渔洋(1634—1711),本名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县人,清初著名诗人。累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年间著名清官廉吏。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王渔洋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流露出故国之思。

王家璧爱柳心切,用清初诗人王渔洋秋柳诗韵作武昌官柳组诗四首,此其第二首。江潭遗柳总堪怜,开篇点题,总起下文。江潭遗柳,指的便是武昌官柳,怜,在古诗词中有怜爱、爱惜的意思。一个“总”字,更是情深意长。次句交代武昌官柳之所在“寒溪”,那里,正是武昌西门一带,濒临长江,溪水潺湲,烟雾迷蒙,水气氤氲。西山之上,似锦的繁花,摇曳的翠竹,像气质优雅体态柔美的美女一样,能把游人的魂魄勾留;长江之滨,如镜的抔湖,葱绿的樊山,迎来送往,与游客纠缠不已,不能解脱。这里的一“留”一“送”,运用拟人的手法,明写武昌山水、花竹,实写武昌人民,盛情好客,饱含情感,着意挽留游人,对于武昌官柳来说,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叙事抒情。夏施盗种,与官柳有关。据记载,陶侃带领武昌官吏和百姓种植柳树,可是他的手下都尉夏施却盗来柳树种植于自家门前,陶侃见后,停下车来问道:“此乃西门官柳,何故盗来?”夏施十分惶恐连忙谢罪。“官柳”一名也由此而来。夏施盗种官柳,纯粹是多此一举,诗中用“浑闲事”三字予以否定,叙事中饱含情感。而“张绪风流”一典,则是借来赞颂陶侃。张绪,南朝宋、齐时人,字思曼,祖籍吴郡吴县人,为人清简寡欲,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据《南史·张绪传》记载,“绪吐纳风流,听者皆忘饥疲,见者肃然如在宗庙。虽终日与居,莫能测焉。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后因以“张绪风流”称颂他人潇洒俊逸,谈吐风雅。而“想盛年”三字,饱含对张绪的赞美之情。两个典故均与柳有关,一为武昌官柳,一为蜀柳,一主一宾,连类而及。结句回忆京城旧事。意思是说,还记得京城的近光楼外的瑞雪吧,那里可是春色满园的皇家园林。近光楼,楼名,在圆明园附近。禁林,皇家园林。南朝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禁林终宴晚,华池物色曛。”

从本诗的作法上看,前六句写江潭遗柳,却杳无踪迹,后两句写禁林瑞雪,春色十分,这也是一种对比。诗人在感叹家乡官柳无存的同时,流露出作为封建官员不忘朝廷的思想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与此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