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笔耕不计程的鄂州人叶贤恩
一路笔耕不计程
叶贤恩先生的新著《王葆心传》由湖北崇文书局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至此,这位从政坛退下来的76岁的老先生,已经完成了总计270万字的6部湖北历史名人传记,在我省传记文学领域无人与之比肩。
立志撰写名人传记
1994年,叶贤恩从市政府秘书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一头埋进书房,还原文人的生命状态,醉心读书、研究和写作。
叶贤恩身上的文人气质始终浓于官员气质,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早在大学时代,学中文的叶贤恩就开始写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大学毕业回故乡蕲春参加工作后,由文学评论转写小说,第一篇小说《摆渡人》发表在1965年的《长江文艺》上,并收入了《湖北省十年优秀创作选》。后来由于政务繁忙,没时间构思和写小说了,叶贤恩就进行诗歌创作。在车上、船上或工作间隙,叶贤恩常常脱口而出,或信手拈来。他先后出版了两本诗集,上百首诗作获全国诗赛的金奖、特等奖、一等奖。
卸任离职后,有了大量自由创作时间,叶贤恩埋藏心底多年的一个念头破土而出,那就是为鄂州名人张裕钊写传记。原来,早在1987年担任张裕钊研究会会长时,他心头就萌发了研究张裕钊的念头,把张裕钊一生所走过的路,他的社会观、学术观、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情怀、才德、业绩等全面地发掘和揭示出来,使后人对这个先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个人成名不容易,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人借签。把其记录下来,就是一种文明传承。”叶贤恩说。先期进行大量的资料准备后,2001年春,叶贤恩开始写《张裕钊传》,一年后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捧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叶贤恩心中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为更多名人立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省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名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戏剧家、科学家等等,如灿烂星群,辉耀着楚地的天空。有些名人有著作、有记录,而大多数名人的著作和资料非常少。再不抓紧搜集,把他们的一生记下来,十年二十年一过,就消失了。了解到这个现状,叶贤恩下决心为名人立传,在有生之年抢救资源,使“楚才”们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永垂青史,让千秋万代吸取丰富营养,从而涵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于是继《张裕钊传》后,叶贤恩又相继撰写了《黄侃传》、《湖北历史名人》、《王葆心传》、《熊十力传》、《庞安时传》等六部名人传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其中《黄侃传》由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后,湖北和台湾抢着再版,前后出版四次。
千辛万苦搜集资料
写名人传记不容易。因为传记文学除了文学性,还要求纪实性,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作者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搜集翔实的资料,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出生于湖北罗田的旷世学者王葆心(1868—1944),是一位集儒学、史学、教育学、方志学于一身的国学大师,但还没有人研究过他,对他的生平,也只有极少数资料作过极其简略的介绍。面对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叶贤恩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搜集资料。他冒着严寒酷暑,走访王葆心家族中的相关人士,奔赴王葆心活动过、工作过的地方,查阅收藏在博物馆、图书馆、方志办、政协文史委的有关典籍。
为了片言只字,叶贤恩四处跋涉,多方寻访,当他找到王葆心的学生——95岁高龄的谈瀛老人时,老人含泪握着他的手,说:“你要再不找到我,我就没办法让老师的事迹闻名于世了……”原定半个小时的会见不知不觉延长到一个半小时,离别时,老人意犹未尽,把电话号码留给叶贤恩,让他有事随时联系。
查阅资料是不容易的,因为许多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内不少资料是保密的。记得那年到南京图书馆查阅黄侃资料,刚开始吃了闭门羹,叶贤恩没有气馁,他反复劝说馆长,馆长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提出复印一张纸必须付6元钱。叶贤恩在图书馆一坐一整天,饿了就啃面包。他汗流浃背地抄摘文史资料,复印文献,付了600元钱的资料复印费。为了节省时间和省钱,叶贤恩每次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总是带着面包或方便面。他省吃俭用,不太远的路坚持步行,稍远的就坐公汽,吃住从不讲究。
撰写每一本传记,叶贤恩都要进行实地考证。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1885—1935)是湖北黄冈人,黄冈巴河一带有首童谣:巴水泱泱,哲人乡邦。上有熊佛,下有闻郎。熊佛就是熊十力,出生在上巴河的张家垸;闻郎即闻一多,出生在下巴河的陈家岭。为了对熊十力的家庭和家乡有个感性认识,叶贤恩沿着巴河寻访熊十力的足迹,他一路走一路看,从上巴河的张家垸寻访到下巴河的陈家岭。通过调查走访,叶贤恩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熊十力这个形象在他笔下丰满起来,其读书、劳作、交友、写作等一个个故事,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为了撰写《庞安时传》,叶贤恩翻山越岭,深入庞安时活动过的大别山区、襄阳地区、江淮地区调查采访。撰写《湖北历史名人》,叶贤恩花了6年时间,跑了8万多公里,自掏经费6万多元。
呕心沥血不知疲倦
国学大师黄侃痴迷做学问,常常通宵达旦,手不释卷,每餐饭都由夫人送到楼上,每周只下楼一次,与家人团聚。
与之相比,叶贤恩毫不逊色。为了撰写《黄侃传》,他书案上堆满了《黄季刚诗文抄》、《黄侃论学杂著》、《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量守庐群文笺识》、《黄侃日记》等等。叶贤恩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文字,废寝忘食,不知疲倦。老伴把饭菜摆到桌上,凉了又热,热了又凉;门铃响了又停,停了又响……8个月过去了,叶贤恩的读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资料卡盒装了一盒又一盒,对黄侃的主要事迹叶贤恩了然于胸。
写作《王葆心传》,叶贤恩读的书最多。王葆心的遗著有170余种400多卷,其手稿都是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阅读起来非常艰难。叶贤恩手边放两大摞稿纸,一边读一边从他的著作中摘录精要,比如他每年每月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叶贤恩在一年内读完王葆心的主要著作,掌握了王葆心一生经历的梗概。
因为年代久远,北宋医王庞安时的资料更少。好在庞安时与苏轼、黄庭坚、张耒、潘大临等人有过交往,叶贤恩就将苏轼等人的文集、诗词集、全集、书信集等通览一遍,从中寻觅庞安时的踪迹;然后从武汉、北京购回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甲乙经》、《伤寒论》等,通览一遍。动笔前整整读了一年书,因为撰写《庞安时传》,叶贤恩熟悉和掌握了不少医学知识。
读书只是撰写名人传记的第一步。洋洋洒洒几百万字的传记,全部由这位古稀老人一笔一划地手写下来,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