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棉六十周年——漫忆清棉

淮安清江棉纺织厂,一个曾有几万名员工的大国企,几代淮安人共同的回忆。从1958年建厂至今,它已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以清棉纱厂为中心,医院、幼儿园到中学、浴场、小区……它曾是一个小社会。

说是“漫忆清棉”并不准确,我们不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也无法对这段历史进行细致的梳理重现。我们只能在一些老物件里触摸这六十年的边边角角,浮光掠影拼凑出清棉。

在高举“劳动最光荣”旗帜的时代,吃公家饭的清棉女工是被尊重的职业。现在还有几人会在自己工作的车间拍照留念?对工作的热爱、荣誉感和使命感,使我们忍不住怀念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来自市民张艳女士)

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清棉当年的盛况,一代人的青春在此奋斗。当年拍摄的人想不到今天这些照片会成为我们追忆历史的凭证吧,右下角“94.1.11”的字样记录了时间的一去不返。

(来自市民马兆龙先生)

工会证、清棉纱厂代表大会纪念、徽章、自行车牌……念往昔峥嵘岁月,至今都是拥有者的骄傲。

纱厂二十周年、四十周年纪念,这是一个走过半个多世纪沧桑的工厂,它也在历史发生巨变的时候积极谋求自己的发展,“市场可以没有清棉,清棉不能没有市场”,它的引路人、领导者带领着工厂创新转型,曾在2000年左右起死回生。

(来自市民钱玉萍女士)

纱线小剪刀、镊子…大概每位曾在清棉工作过的人现在还能在家里的犄角旮旯看到它们。

(来自市民钱玉萍女士)

(来自市民张艳女士)

从盒子里取出两件工作服,有肥皂和阳光的清香,可能是新近清洗过。印红字的工作服值得珍藏了,想当年作为技术标兵的工人何等意气风发。

(来自市民张艳女士)

(来自市民王素琴女士)

我们找到了一些照片的拍摄地,墙上清棉的标志已经模糊不清,女工纺纱的雕像上也爬满了绿植。圆形大花坛中建有三座女性雕像:正在纺纱、怀抱乐器演奏的、专心捧书阅读的,这是德智体美兼备的女性楷模,那时的清棉工人也是这样一群人。照片里笑容灿烂的你们现在在哪里?

2016年冬,花漾淮安曾走访清棉小区,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几乎所有居民都已搬离,小区里的一大半都变成了瓦砾。

门口的纯碱面饼还在营业。而李大牛肉馄饨面条店、包子铺凉皮、凉面、小米糖、铁板烧……这些零零碎碎的小店铺都只剩下名字。铁皮棚里桌椅落了厚厚的一层灰,空荡荡的。

路旁的梧桐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深绿的爬山虎还没覆盖红墙,经冬历春,想来已陪伴老楼多年。

再往里走,建筑已经变成废墟,红色的砖块、灰色的水泥,犹如一段记忆的骨骼碎裂,堆积在一起,没有办法分辨,更不可能还原。钢筋裸露,扭曲纠缠的都是回忆。水泥碎砖的远处,失去了门窗的老楼长着沉默沧桑的眉眼,无声絮叨着无人知晓的悲欢。

天气却是晴朗,蓝天上飘着小白云,有学生骑着车经过,扬起路面上的尘土。也有穿着红外套的老人慢慢走着,在我们将“李大牛/肉馄饨店”的招牌读成“李大牛肉/馄饨店”时笑起来,随后被追上来的年轻人搀扶着一起回去。

这不是一个静止的世界,建筑如城市的血脉,新陈代谢是必然。人如流水,奔腾在各自的命运之中,一刻不停奔向期望中的大江大河。只是偶尔,明知不可能,我们仍会渴望时间回到某个瞬息——某个生命中美好的瞬息。然而所有人也都明白,时间亦即大江大河,只会奔腾向前,汇入海中,美好的瞬息不过是其中抓不住的一粒粟米。

于是人们常常将记忆寄托于文字、物件,在这种挽留中走向更好更新的生活。当某天过去不再鲜活,这些寄托就能填补活着的空无,并且带来记忆的生动。

老清棉纱厂已经看不到了,过去的记忆却像地平面下遗留的树根,成为时间的桥梁,不被人们注意,却终有一天会给新的生活带来养分。十年二十年以后,曾经的孩子都已在清棉之外有了新的生活,记忆零落在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影像之中,偶然拾起,就能让人回忆起昔日的芳华、生命的温度、炽热的情愫,这是独属于老淮安人的记忆。

如果你有承载清棉记忆的照片、物件、书画作品,如果你也愿意分享这一份淮安人共同的回忆……五月一日,欢迎来到原老纱厂东门(解放西路218号),参加中天·清江诚品销售中心开放暨纪念清棉纺织厂60周年纪念日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