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科学家怎么“撒狗粮”,颜宁对话四对科学伉俪,以多元视角观照科研女性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12月27日,未来论坛联合女科学家论坛,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举办了“女科学家去哪儿了——科学伉俪专场”活动。女科学家论坛发起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对话四对科研伉俪: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董欣年&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教授宋丹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翟季冬,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闫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吴建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联合博士后李文斐&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博士后张哲,提供了多元视角来观照科研女性。
【男性科研工作者,在家做家务吗?】
在谈到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话题时,王小凡表示,他一直认为妻子董欣年的事业与自己的事业是一样重要的,在生活上要互相帮助。“在家务上我们互相分担,欣年很会做饭,而我偏偏喜欢打扫,所以我们配合得特别好。欣年车开得不是很好,所以我们都是一起出门,反倒有很多时间让我们讨论家事,或者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翟季冬说,“我和丹丹有两个小孩,老大是男孩上二年级,老二是女孩现在幼儿园中班。我比较擅长洗小孩衣服,而丹丹对教导孩子的事情更擅长,所以我们会有分工。因为都做老师,经常会赶进度,两个人相互理解,也会彼此分担。”
吴建平也谈到了与妻子闫浈在事业上的互帮互助,在生活中的优势互补。“她能力上特别出众,但是不太敢于往前迈出一步,我经常鼓励她要敢于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最初打算在美国做至少三年的博士后,因为闫浈已经找好了工作,所以我也做了一定牺牲,开始独立找工作,很幸运在西湖大学找到了教职。”
张哲也分享了家人间互帮互助的经历,“我们住在美国伯克利时,我每天起早坐车去学校,文斐负责接送孩子,所以她在实验室待的时间会比我短,当我回家后我会负责做饭和陪孩子,这时候文斐就可以想想第二天的课题怎么安排,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课题上,弥补一些她在白天的付出。”
【女性科研工作者,对于生孩子怎么看?】
在闫浈看来,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至于生育这个问题,没有哪个时间是最好的。“生孩子没人能帮你,但是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其实也是可以的。生孩子后可能会比较辛苦,但是回头看,会觉得这个都能挺过来,以后再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问题。”
董欣年认为,生孩子不是一个拖后腿的事情,反而是一个驱动力。很多人做了父母后责任心更强了,在实验室做的任何事情,实际上都是为他们的家而做。“自古中国有句话叫成家立业,科学家也不例外,每个人潜力都非常大,只要你想做这个事,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我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多于一半的人是在我的实验室期间结婚、生孩子的,而且他们都做得很好。生了孩子以后,做事情的动力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一生的期望,如果你期待既有家庭、又有事业,这是可以做到的,并不是不可以做到的。”
【即使是科研伉俪,也存在竞争关系吗?】
业界将两个学术人的结合所产生的竞争关系称为“双体问题”。宋丹丹认为,目前和丈夫翟季冬不存在竞争或负面影响,反而会有“队友”的感觉。因为自己会见贤思齐,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也要努力,有一个奋斗的榜样,彼此会互相鼓励,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在育儿、家庭方面都是并肩作战的状态。
吴建平则坦言确实会面临潜在的竞争关系,“我和妻子闫浈的科研方向比较近,但不会因为这个而避免合作。除了共同的课题之外,我们也会侧重一些独立的课题,双方都有各自侧重的方向。”
董欣年则表示,丈夫王小凡会在资源上给予自己一些帮助。“小凡给我的支持,可能比我给他在研究上的支持更多,因为他社交圈比我大,我有时候跟他讲我实验上需要些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小凡都能找出他认识的朋友,我再打电话或写邮件过去,这样就能建立联系或向对方请教。”
【为何越到“高精尖”领域,女性就越少?】
在一些“高精尖”领域,女性的身影比较少见。针对这种现象,宋丹丹表示:“计算机领域一直是男性比例相对较高的专业,但从整体发展来讲,身边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女性同学,都做得很突出。而到后期尤其做到‘高精尖’状态的女性越来越少,可能是女性相对男性没有那么主动去争取,这需要社会能有更多女性的声音,像颜宁教授这样为大家发声并主动争取一些权益,这是一个向好的过程。”
李文斐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科研领域中,女性可能保守一些,如果觉得不是百分之百的把握,可能会寻求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或机会。”
颜宁认为,从能力角度来说,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于性别之间的系统差异。因此,女性科研工作者不要妄自菲薄。全社会也要更多地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的境遇,这也正是本场论坛举办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