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东 ] 三代文翰,曹魏骠骑将军刘放

西晋名相张华才略超伦,功盖一世。然而,他一生所有功业的取得,都源自早年某个人物对他的慨然荐举。此人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三代文翰刘放,他也有着超人的才略,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刘放,字子弃,是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刘宏的后代。他生于东汉末年,以举孝廉入仕。后投奔曹操,历任参司空军事、主簿记室。魏国建立后,初为秘书郎,旋改中书监加给事中,赐爵关内侯,职掌中枢机密。明帝即位,愈受宠任,加散骑常侍,进爵西乡侯,后又迁方城侯。朝廷的诏令密命,多由其所为,常参决大政,权倾一时。以拥立齐王曹芳为帝之功,再增邑至一千一百户,并加左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正始六年(245),加封骠骑将军,领中书监如故。次年,以年老致仕。嘉平二年(250)卒,谥敬侯。
    对于刘放,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及各种《固安县志》和《廊坊市志》等多有记载。但是,以前的史志常简单记其为涿郡人,即连有些《固安县志》也概莫能外。如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刊《固安县志》将刘放载入《宦绩三▪封建》一节,内记:“魏刘放,刘放,字子弃,涿郡人,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也。景初二年进爵方城侯。”民国年间《固安文献志》《固安县志》和1998年编《固安县志》、2001年编《廊坊市志》,将刘放作为方城(今固安县)人收入,笔者十分赞

同。原因有三:第一,据李贤等撰《明一统志》记载,固安汉代称方城县属广阳国,后入魏即属涿郡,此涿郡是包括今天的固安县境的;第二,《晋书 》张华本传中记:“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父平,魏渔阳郡守。华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此处张华被明确记为“方城人”,说其籍在固安,已无争议。卢钦出自范阳(今涿州)卢氏之家,所以称张华与卢钦为“同郡”;而称刘放与张华却非说“同郡”,而是“乡人”,所以可推知刘放应是方城(今固安),而非涿郡人;第三,刘放在魏明帝年间,即被封“方城侯”,此封号应与地域相关,或说很大区域当在方城。综合以上三点,将刘放视为本市固安人,应当更准确。
    刘放在正史有传,最早见于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之中。在列传第十四,刘放被与三国魏时的著名人物程昱、郭嘉、蒋济等载入同一篇内,用字一千六百余个。刘放对历史影响较大的功绩主要有三个。第一即是荐举张华。张华虽为世家子弟,但自幼孤贫,以牧羊为生,而刘放奇其才,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而使他逐步踏入到社会的政治舞台。第二是劝渔阳王刘松向曹操献雍奴、泉州、安次之地,也就是今廊坊市的主城区与香河,及天津市的武清、北京市的通州等区域,从而使这里免于战火。第三则是在魏景初二年(238),明帝曹叡病重,采纳心腹刘放和太原人孙资的建议,征召曹爽和司马懿辅政,从而改变了历史走向,使后来司马氏建立西晋政权有了可能。此事《三国演义》第一百〇六回,有所描述。

刘放擅长写书信和檄文,早年代渔阳王刘松所写答复曹操的信,文辞华丽,甚得曹操赞赏。魏国基业开创者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诏命文书,主要为刘放所作。公元233年,孙权与诸葛亮联合抗曹,曹方缴获到孙权的书信,刘放改写信中言词,与原书结合得天衣无缝,令诸葛亮和孙权间产生嫌隙,破坏了他们间的联盟。后来,曹叡急招司马懿回朝辅政的重要诏令,也是出自刘放之手。现有《以太尉司马懿为太傅诏》《奏停卖胡粉》两篇存世,见录于民国《固安文献志》卷一。

对于刘放的重要历史作用,著名史家陈寿评价:“刘放文翰,孙资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裴松之指出:“刘于时号为专任,制断机密,政事无不综”。张华把刘放视为殷周时期的伊尹和吕尚,并赞他“金刚玉润,水洁冰清。郁郁文彩,焕若朝荣。”刘勰《文心雕龙》则说:“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刘放、张华,并管斯任,施令发号,洋洋盈耳”,以为刘放与张华有着同样杰出的才略和贡献。

原刊于《廊坊日报》2019年2月25日,第八版,点击“阅读原文”

http://60.10.2.222/html/2019-02/25/content_231262.htm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