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富:文章知己 患难夫妻(南大往事之十一)

程先生有枚闲章,印文曰“文章知己患难夫妻”。这八个字堪称程千帆、沈祖棻爱情与婚姻生活的写照。

沈祖棻1909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世家,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家特地为孩子们请了四位老师,分授国语、英语、算术、刺绣。家人还在后花厅赋诗联句,祖棻小小年纪就能足成排律。

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她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早在读初中时就已发表过散文与小说。她1930年秋考入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学了一年,实在不感兴趣,便转入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求学期间发表了不少新诗、散文、小说,还有独幕剧本。

《涉江词》

1932年春季,当时的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汪东先生讲授词选课,在一次习作中,祖棻写了一首《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汪先生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在一个少女笔下有如此委婉深刻的反映,感到惊奇,就约她谈话,加以勉励。因为末句写得特别好,同学们便给她取了个雅号叫“沈斜阳”。

教词学概论的吴梅对沈祖棻也非常欣赏,在日记中称赞“沈极美”,“祖棻为女生之翘楚”。1934年夏天沈祖棻大学毕业,随即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继续深造。

程千帆比沈祖棻小四岁,1913年出生于长沙一个素有丰厚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亲均有诗集、词集或文集传世。程千帆10岁已学诗,12岁已通声律,对诗歌创作也有浓厚的兴趣。

程千帆、沈祖棻1936年春于南京玄武湖畔。

1932年8月,程千帆在金陵中学毕业后,就读于金陵大学中文系。1934年9月1日,金陵大学学生中一批文学创作爱好者汪铭竹、孙望、程千帆、沈祖棻等组织了“土星学会”,并创办了个刊物“诗帆”,千帆在上面发表新诗,祖棻在上面发表小说。而且千帆还常去听研究生课程,这样就有很多机会与祖棻接触。

由于志同道合,彼此欣赏,于是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千帆还写了一首题为《二月》的求婚诗。全诗分三节,其第二节写道:“画梁是燕子的家,粉墙是萝蔓的家,河水才是小白帆的家;无从窥见的是室家之好。”沈祖棻笔名绛燕,别号紫曼,可见“燕子”、“萝蔓”是祖棻的化身,而“小白帆”显然指诗人自己,末句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

在千帆的不懈努力下,祖棻终于在《忍耐》一诗中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燕子飞来建筑她的新巢,萝蔓装饰上春风的墙壁,昔日漂泊于江湖的小白帆,也将傍春水而系缆了。”

她在《病榻》一诗中还记载了他们的初吻:“你的声音放得更低,更低,/听不清,什么?一个吻吗?/亲爱的,可以,但是要轻轻地。”

《涉江诗稿》

千帆与祖棻本来可以举行一场隆重的婚礼,由于日寇大举入侵,1937年9月1日,他俩在安徽屯溪苍黄成婚。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屯溪也非久留之地,所以新婚不久,他们又踏上了流亡的征途。

抗战期间,大批知识分子湧向西南地区,谋生不易,而沈祖棻身体又一直不好,1940年4月查出患了子宫癌,而且为时已久,瘤已长大,不易治疗。这让她很难受,于是给汪辟疆、汪东两位老师写了封悲痛欲绝的信。

信中特别提到与千帆难以割舍的爱情:“与千帆结褵三载,未尝以患难贫贱为意。舍间亦颇拥资财,过于十万,受业未尝取一丝一粟,而千帆亦力拒通用。平居每以道德相勖勉,学问相切磋,夜分人静,灯下把卷,一文之会心,一字之推敲,其乐固有甚于画眉者。”“故我二人者,夫妇而兼良友,非仅儿女之私情。”“如一旦睽隔,情何以堪?”读罢,令人嘘唏不已。

祖棻在成都四圣祠医院割治肿瘤期间,医院不慎于午夜失火,千帆由旅馆赶往火场,四觅不获,直到天亮才发现祖棻尚在,两人相拥而泣。不久,两人的临时住所又遭敌机夜袭,只好逃往乡下。

沈祖棻1946年于成都

不幸中的万幸是她的手术很成功。此时千帆在乐山技艺专科学校任教,1941年秋季以后在乐山武汉大学任教。祖棻出院后便在乐山过了一段安定生活。直到1942年秋季,千帆、祖棻双双被母校成都金陵大学聘为副教授,生活算是走上了正轨。

他俩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做出了成绩,特别是还在学生中组织正声诗词社,创办了刊物《正声诗词》,发表师生们的诗词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诗词创作热情。

但是,1944年春天祖棻发现金陵大学当局乾没政府配给职工家属的平价口粮再高价出售牟利,而她对教育界的腐败一向深恶痛绝,于是作词予以揭露,并和千帆一道上告教育部,当局终以退还所侵吞之半年口粮了结,而他俩也被解聘了。

沈祖棻手迹

1945年秋季,千帆回到乐山武汉大学任教,1946年11月5日随武汉大学迁回武昌。但是沈祖棻疾病缠身,特别是1947年12月分娩时为庸医所误,将平产硬说成难产,强动手术,并在动手术时将手术巾缝入腹内,病痛久久不愈,在汉口动了两次小手术,在医院住了很久,未见好转。以后又多次往返上海,共计开刀五次,才找到病根。

最后一次手术历经三个多小时,终于取出四周已结满脓血的纱布。她的身体因而更加大伤元气。遂一直在家养病。

直到1952年的秋天,才在苏州的苏南师范学院任教。当然这又造成了夫妻二人两地分居。直到1956年8月沈祖棻被武汉大学聘为中文系副教授,终于与千帆团聚,才过上了一段舒心的日子。

1953年9月13日全家人在上海探亲时合影。

但是,好景不长,从1957年6月开始,程千帆就成了批判对象。他们家的大门被大字报糊满了。1958年2月,程千帆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此后便被赶下讲台,有时在农场劳动,有时在资料室抄卡片,工资每月只有四十多元。当时有人要祖棻与千帆离婚,但是她不为所动。

一位出生于苏州文化世家的千金小姐,一位毕业于解放前著名高等学府的研究生,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与诗人,一位在著名高校任教的高级知识分子,对于饱受打击与折磨的右派分子不离不弃,并且默默承担起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

屋漏偏遭连夜雨,“文革”中,千帆自然又成了批判对象。1966年下半年,在抄家后,他们被勒令从武汉大学特二区迁到下九区废弃已久的简陋平房中。

1963年8月全家人合影

这里荆棘丛生,蛇蝎当道,既无路灯,亦少行人,夜晚漆黑一片。风雨之夕,山洪瀑发,浊流冲门,屋漏如注,床榻如舟。雨过天晴,则室内遍地泥泞,苍蝇遮满了饭菜。

1969年冬天,程千帆被赶到沙洋农场,1972年春天,女儿又出嫁了,平常只有沈祖棻一个人在这里艰难度日,其寂寞可知。

他们只有通过书信来相互慰藉。如祖棻1974《岁暮寄闲堂》云:“一灯风雨夜,两地岁寒时。伤别多因病,传书每论诗。河清终有待,头白誓相期。会向龙山见,归来莫恨迟。”

“龙山”典出《晋书·孟嘉传》,指欢会。可见老两口一直在期待着团聚的日子。

《沈祖棻诗词集》

1975年12月,沈祖棻奉命退休。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覆灭。1977年1、2月间,程千帆的户口终于从沙洋农场迁回。

4月25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千帆夫妇带着外孙女早早乘船赴宁沪探亲访友。他们见到了吴白匋、唐圭璋、孙望等许多昔日老同学与老朋友,还有家住上海的亲人。

沈祖棻在诗中写道:“胜地群贤集,嘉宾海上来。春阴白门栁,鲜鲫后湖杯。”这次聚会历时两个月,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情绪,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1977年6月程千帆、沈祖棻合影

不料,6月27日,就在他们返程途中离家只有500米时,发生了车祸,沈祖棻面部受伤,血流如注,终未抢救过来。程千帆在《桑榆忆往》中说:“我现在只有一点是不大能够回忆的,就是沈祖棻的突然死亡。她本来是个富家女子,可以生活过得很好,但就是为了爱情,一辈子受苦,最后又是这样一个结果。”

他用整理妻子遗著来表达对祖棻的忏悔之情。这年9月27日,他在《涉江诗稿跋》中说:“子苾既没弥月,余蛰居斗室,凄然无憀。辄思理董其遗著,聊以抑哀思,慰逝者。乃先取其诗钞之。”

《涉江诗稿》

10月23日,他在《涉江词》底稿五卷跋中复云:“子苾既殁四月,余理董其遗著,乃取而重装之。嗟乎!绮梦如烟,余香在席,百身难赎,有恨无期。丁巳(1977)霜降,闲翁挥泪记于东湖寓所。”

在沈祖棻逝世一周年的时候,程千帆写了两首《鹧鸪天》,序云:“子苾逝世,忽近期年,为刊遗词,怆然成咏。”其一上片云:“衾风钗鸾尚宛然,眼波鬟浪久成烟。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

沈祖棻诗词集起初是以油印本的形式赠给亲朋好友的,结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1979年10月1日写给女儿程丽则的信中说:“妈妈的诗词寄发后(只是国内),收到如雪片般的回信,赞扬满口,更使人难过。但无论如何,印出就不致埋没了。”

沈祖棻诗词集手稿

作为一位诗人,沈祖棻受到了崇高的评价,有学者将之比喻成现代李清照,如朱光潜说:“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经乱离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陈永正甚至说:“时人每谓涉江为易安而后一人,窃以为其才情之富,学养之深,题材之广,似更凌而上之,谓为千古以来第一女词人亦无不可。”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宋词赏析》

紧接着,程千帆又开始整理《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宋词赏析》,这两部书原为沈祖棻的讲义与讲稿,经程先生整理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深受欢迎,时间不长,就重印了数十万册。

这两部著作对诸多诗词作品作了专题研究,成功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侧重于对艺术技巧的分析,将赏析建筑在考据的基础上,因此有学者称:“沈先生的这些著作开创了诗词接受史的新纪元。”

《唐人七绝诗浅释》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程先生还指导外孙女张春晓编成了《沈祖棻全集》,该书是2000年12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而程先生于2000年6月3日就去世了。

沈祖棻信札

程先生虽然没有见到新出版的《沈祖棻全集》,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程先生用爱情为沈祖棻树立的一座纪念碑。

(0)

相关推荐

  • 程千帆、沈祖棻夫妻及其家長輩的名與字

    程千帆.沈祖棻夫妻及其家長輩的名與字 程千帆,原名逢會,改名會昌,字伯昊. 按: <詩經·齊風·雞鳴>:"鸡既鸣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會且歸矣." <詩 ...

  • 古诗选本不胜枚举,为什么这本堪称“天花板”?

    -- 为什么要读古诗? 中国的传统诗歌,自汉魏以下就步入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时代,五言和七言成为诗歌最经典的体式.说起五言诗和七言诗,历来认为唐诗是传统诗歌的代表.无论是从我们牙牙学语之时开始背诵的&q ...

  • 程千帆、沈祖棻及其家長輩的名字

    程千帆,原名逢會,改名會昌,字伯昊. 按: <詩·齊風·雞鳴>:"鸡既鸣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會且歸矣." <詩·大雅·板>:"昊天曰明 ...

  • 纸短情长 | 《闲堂书简》中的游寿先生

    今天是程千帆先生诞辰107周年 今年亦是程先生逝世20周年 特辑录程先生<闲堂书简>中关于 游寿先生的文字 以表对两位先生的无限怀念 程千帆先生 1913年9月21日-2000年6月3日 ...

  • 【万辉华专栏】程千帆与沈祖棻

    程千帆与沈祖棻 作者:万辉华 梁思成与林徽因等才子佳人伴侣所为人称道,其实比他们晚一辈的湘人程千帆与越人沈祖棻,也是一对郎才女貌,比翼齐飞的现代词(诗)人,同样享誉文坛.随着时间的流逝,程千帆门下的兴 ...

  • 徐有富:胡小石与董莲枝(南大往事之二十一)

    董莲枝 董莲枝1923年从济南来南京夫子庙演出,仅19岁,颇受文人赞赏.江南才子卢前就是她的粉丝,其<冶城话旧·董莲枝>云:"秦淮歌肆,鼓词盛行为近十年事,众推董莲枝第一.莲枝初 ...

  • 徐有富:胡先生豆腐小考(南大往事之二十)

    马祥兴菜馆 南京马祥兴餐馆有道名菜叫胡先生豆腐,胡先生指谁?人们或许会想到胡小石,因为他名气大,高寿,喜欢和朋友.学生下馆子,还喜欢为餐馆写招牌. 胡先生豆腐 你还别说,胡小石也确实在马祥兴餐馆的发展 ...

  • 徐有富:关于《方湖日记》(南大往事之十九)

    "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们班所有人的命运,为了逃避无聊的派别斗争,有位同学竟躲到陶渊明当过八十几天县令的彭泽县,在一家小工厂里当起了临时工,还幸运地结识了一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女儿, ...

  •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下(南大往事之十七)

    三.珍稀古籍的出版机构 陈训慈说:"劬师主持国学图书馆,增益馆藏,整理编目,编印年刊及流通阅览以惠学人外,其尤为学术界造福不朽者,却在用馆藏佳本亲自校辑印书等之出版事业."[1] ...

  •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中(南大往事之十七)

    二.工作人员的研究中心 为了培养人才,柳诒徵还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将图书馆办成了科学研究中心. 柳诒徵先生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渊雷谈到了这一点,指出:"先生以积学之士,主持南 ...

  •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上(南大往事之十七)

    在南京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我想起了老馆长柳诒徵. 柳诒徵先生画像 他的成就是将国学图书馆办成了读者的研究院,工作人员的研究中心,珍稀古籍的出版机构,总之都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读者的研究院 国学图书 ...

  • 徐有富:大教育家柳诒徵(南大往事之十六)

    柳诒徵先生 吴宓在<空轩诗话>中甚至将柳诒徵与梁启超相提并论,指出: 近今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先生联镳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谋先生诒徵. 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 ...

  • 徐有富:读《郦亭诗稿》(南大往事之十五)

    我偶然读到史学大师朱希祖的一首小诗<自嘲>:"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便到书店买了套<朱希祖文集>,因为 ...

  • 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下(南大往事之十四)

    五.李瑞清鬻书上海 李瑞清任职期间工资还是非常高的,江宁学务处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所呈<督宪调查两江师范学堂及附属小学校应行核减扩充大略情形清折>云:监督李瑞清,"薪水及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