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绝对专一的“情痴”和心理“错位”(贾宝玉:从痴爱、泛爱到无爱之二)

贾宝玉拒绝仕途经济,他的精神集中在爱情上。其特点是绝对的专一的、排他的,不可替代的,除了林黛玉,即使换了薛宝钗那样美丽端庄的人物,也是要发疯的。

大观园里边女孩子都很漂亮。漂亮集中在两个人身上:林黛玉和薛宝钗。

87版《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

在我想象中,薛宝钗应该更漂亮。林黛玉虽然漂亮,但是太瘦,那时还没有今天才时髦的“骨感美人”之说,当然也没有减肥的风气。(笑声)

林黛玉娇娇滴滴,弱不禁风,多愁善感。因为心眼太细,把感情看得太重,过敏,多疑,胃溃疡,失眠,神经官能症,还有肺结核。

薛宝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然更漂亮,很健康,比较胖么,应该说比较丰满的,用你们的话来说,就是比较性感的(大笑声)。

贾宝玉为什么对林黛玉情有独钟?林黛玉一生闷气就哭,一不如意就哭,拿贾宝玉出气,贾宝玉不检讨,当然哭,检讨了,还是哭,翻来覆去,反正是,拿贾宝玉当受气包。

在那男权社会中,这是很奇特的。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不但没有男性的优越感,更谈不上平等,有理没有理,都先承认自己不好,一味自贬,自贬有时达到自卑的程度,在林黛玉闹得很凶的时候,贾宝玉连男性起码的自尊都没有了。

任率英绘《宝黛悟情》

第二十八回,林黛玉不理他了,贾宝玉这样说:

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

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升。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著,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93页)

贾宝玉求饶,犯不着这样糟塌自己嘛!不要说是当时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就是在现在,男女平等了,也很少有男孩子这样自轻自贱,这样没有自尊,这样不要脸的(笑声)。

这简直是无条件投降嘛(笑声),实际上,比无条件投降还糟。你想想看,不管有错没有错,都是自己错,不管错大错小,都恳求林黛玉“教导”,而请求体罚,“打我几下”,请示责骂,“骂我两句”。条件仅仅是林黛玉不要不理睬他。

娄欣云绘《宝黛初会》

你们看看,贾宝玉这样还像个男人吗?(笑声)这就是贾宝玉爱情的特点,《红楼梦》第二回将之概括为“情痴”。贾雨村说到像宝玉这种人:

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著,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

曹雪芹贾雨村之口,说明,情痴者,并不是真痴,在通常情况下,“聪俊灵秀”是超越“万万人之上”的,但是,一旦到了情感世界,从世俗眼光来看,就“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了。

这一点,诸多评点家也是心领神会的。

第五回,甲戌本侧批:“贵公子不怒而反退,却是宝玉天分中一段情痴。”(朱一玄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后第159-160页)

第十九回庚辰双行夹批:“极不通极胡说中写出绝代情痴,宜乎众人谓之疯傻。”(朱一玄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后第302页。巳卯夹批同)

“绝代情痴”,至情之情,在众人,在局外人看来,是“极不通胡说”,“谓之疯傻” 。

刘旦宅绘宝黛情深

第十八回,庚辰双行夹批:“按理论之,则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若以儿女之情论之,则事必有之,事必有之,理又系今古小说中不能道得写得,谈情者不能说出讲出,情痴之至文也!”(朱一玄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后第286页。巳卯夹批同)

这里强调的是,第一,是理与情的矛盾,从世俗眼光观之,是无理的,庸人自扰,但是从儿女之之间,则是合情的;实际上是说,纯粹的真正的爱情是非理性的。

第二,这种儿女情感,不但今古小说未能表现,而且“谈情者不能说出讲出”,这才是“情痴之至文”

“情痴”是不讲理的,这一点可能是中外皆然。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借希波吕特之口这样说:“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想象的产儿”(the lunatic ,the lover ,and the poet are of imagination all compact)

莎氏的的意思不过就是说诗人时有疯语,疯语当然超越了理性,但近于狂,狂之极端可能失之于暴,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痴语”超越理性,不近于狂暴,更近于迷(痴迷)。

越剧《红楼梦》剧照

痴迷者,在逻辑上执于一端也,专注而且持久,近于迷醉,即所谓执迷。照理说,痴迷、执迷,是一种欢乐,一种幸福感,但是,不管贾宝玉多么痴迷于黛玉,可林黛玉总是欢乐不起来,总是哭,委屈了哭,被宝玉感动了,也是哭。没有把握要哭,有了把握也是哭。

其实,在爱情的痴迷上,黛玉和宝玉是一样的。但是,宝玉的性格核心乃是着迷于痴,痴之极乃疯,而黛玉则是着迷于悲,悲之极而泣,而殒。黛玉的执迷总是痛苦多于欢乐,即使偶有欢乐也是转化为悲苦。

眼泪是流不完的,为了突出这一点,曹雪芹虚拟了一种因果的必然性:说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是神瑛侍者,每日为仙草浇水。林黛玉今生的眼泪就是偿还贾宝玉前世所浇的水的。你们想想,每天一大壸,加起来,没有一条小溪,也有几大缸了。

可是林黛玉的眼泪,虽然像自来水,但是,并不是非常豪迈地哗哗而下,而往往无声的,就是一滴也要慢慢积累,最后非常优雅地落下面颊,所以就没完没了,这两个人的爱情就在哭哭啼啼中尝尽甜酸苦辣。

黎纪明绘年画《贾宝玉与林黛玉》

薛宝钗呢,不但很漂亮,性格也很大方,上上下下还很得人心。曹雪芹在第五回中,这样介绍她:

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然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得下人之心。便是那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参阅《红楼梦》上,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宝钗从来不像黛玉那样动不动就和宝玉发脾气,闹矛盾。性格这么随和,人缘这么好,为什么贾宝玉就偏偏不爱她呢?

在一段时期,主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主流的权威理论是,在贾宝玉要不要参加科举,走仕途经济之路这一点上,两人判然不同。但是,宝玉挨打,林黛玉也哭着劝过贾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吧”。(第三十四回)

戴敦邦绘《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和贾宝玉有过生理关系的袭人也威胁过他,说是要回家出嫁了。贾宝玉就吓得不得了,求他不要走。袭人就提出条件:要好好读书,不要骂什么禄蠹之类的,听父亲的话,走仕途经济之路。贾宝玉一口答应,还说,那些话是年纪小,不懂事,从今以后,都改。这样的思想分歧,并没能影响他和袭人的亲密关系。(第十九回)

这一点,我们下回讲薛宝钗的时候,再详加分析。

贾宝玉选择林黛玉,完全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性所能完全解释的,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叫做“无理而妙”,“入痴而妙”(贺贻孙(1637年前后在世)《诗筏》提出“妙在荒唐无理”,贺裳(1681年前后在世)”和吴乔(1611~1695) 提出“无理而妙”“入痴而妙”。 沈雄(约1653前后在世)在《柳塘词话》卷四说:词家所谓无理而入妙,非深於情者不辨。”)

爱情就是不讲理的,是无理的,是痴迷的,讲理的,像薛宝钗那样理性的,就没有爱情。走不走仕途经济之路,是理性的,和无理的爱情的痴迷的关系,不是那么必然的。

《红楼梦图咏》之通灵宝石、绛珠仙草

贾宝玉选择这种无理,这种入痴,就是在通常的人际交往中也是很难解释的。林黛玉那么不好侍候,对贾宝玉,每每没来由地怪罪(“歪派”),讽刺、挖苦,可宝玉就是心甘情愿,受她的折磨。一旦发现这种折磨可能结束了,就活不成了。

第五十七回,紫鹃为了试探宝玉,说林黛玉迟早是要离开贾府的,理由是,“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 而且把时间说得很紧迫: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

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紫鹃看他怎样回答,只不作声。”宝玉就发傻了,“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

一听说林黛玉要离开,就痴了,神经不正常了,医生说“这症乃是急痛迷心”。

到后来,让薛宝钗冒充林黛玉当新娘,贾宝玉发现了以后,当着薛宝钗的面,就毫无顾忌地大哭大闹起来,说是要和林黛玉睡到一起,死也死到一起。

这种痴迷无疑是绝对的、专一的,不可替代的,不要命的。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贾宝玉这样不顾体面,不顾身份,如果林黛玉也和贾宝玉一样,两情相悦,心心相印,水乳交融,这就跟唐宋传奇、宋元话本中的《倩女离魂》,《碾玉观音》一见钟情,生死不渝差不多了,那么《红楼梦》在艺术上也就没有多大出息了。

但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地方,最经得起欣赏的就是,这两个痴爱者,却往往吵吵闹闹,忍受着无限的痛苦。

《红楼梦》的伟大发现就在于越是相爱越是互相折磨。即使贾宝玉在行为上,在语言上有极其明确的暗示甚至表白,二人是有基本的默契的,但是,林黛玉还是时时刻刻警惕。

红楼梦的精彩就在于:让这一对痴恋者陷入苦恋,不断地在心理上,语言上,发生“错位”,而且让这种错位时不时地衍生,连锁性地运动、发展。

《增评补图大观琐录》插图贾宝玉

这一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有明确的交代:两个人相爱,但是没有把握,又不便明说,宝玉“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黛玉则“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

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

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

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如此之话,皆他二人素习所存私心,也难备述,如今只述他们外面的形容。(参阅《红楼梦》上,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5-316页)

“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对相爱者的心理错位的深刻分析,但是并不是红楼梦的特长,曹雪芹坦承自己对于相爱的人物内在的“私心”是难以“备述”的。

纯用西方小说的心理分析法,这么一些话,没有什么生动的,而在《红楼梦》作者看来,心理分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不可靠的。

澳门邮票《双玉读曲》

第三十六回,作者就对“宝玉心中所怀”明言抱着“不可十分妄拟”的态度(参阅《红楼梦》上,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86页)。故《红楼梦》中一些涉及心理的语言,十分简短,其功能,也只是说明性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那就是行为和语言,主要在对话和动作上。二十九回罕见地点明“如今只述他们外面的形容。”

无心于心理描写和分析,把重点放在外部可感的动作和对话上,在作者是自觉的。这种写法,是中国史家笔法,不事心理描写,专以记言,记事取胜。正是因为这样,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不到关键之时,都不直陈胸臆,心口如一,总是旁敲侧击地暗示。

一对绝对相爱的恋人,总是深深陷入不断衍生的心理错位之中:错位的幅度不断运动,时而扩大,甚至在口头上撕心裂肺,破裂的边缘,时而缩小,到心有灵犀的程度,但是,在口头上,仍然保持距离。

林黛玉对贾宝玉总是无端指责,用紫鹃的话来说就是明明白白的“歪派”贾宝玉,对薛宝钗则暗攻。绝对的爱,有时变成绝对无情的话语,但绝对无情恰恰因为把情感看得绝对重要。

把话说得刻薄,正是把情感看得高于一切的结果。这就把爱情变成对所爱者的折磨,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折磨。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即使到四十回以后,林黛玉已逐渐明确薛宝钗不是竞争者,不是情敌,也改变了对薛宝钗“藏奸”的成见,而薛姨妈,又说起,贾母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一对。

但是,不管怎样,林黛玉就是不放心。动不动就有所讽喻。即使明明贾宝玉是爱意,她也歪扯上宝钗。把最深刻的爱意变成进攻,一切复杂的、微妙的、现场的、郁积的、都集中表现在林黛玉带着机锋的对话中。

比较典型的是,第十九回,宝玉在黛玉身上闻得一股幽香,问什么香,

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这本来是宝玉对黛玉的欣赏,黛玉却含沙射影到宝钗身上去。这可以说,讲出黛玉和宝玉对话语义错位的规律。其精彩在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银币《宝黛读书图》

第一,从客观环境上来说,不可缓解的警惕性,危机感。

第二,从林黛玉主观上来说,这不仅是为了防御,为了嘴上痛快,为了在宝玉面前建立一种心理优势。乐意看到贾宝玉的驯服,让宝玉更大限度地流露出真心,无理的“歪派”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第三,也许更为重要,这是小说艺术的决定的。小说和诗不一样,在诗中相爱的人可以心心相印,而充满了诗意,如果把心心相印搬到小说,就没有人物性格可言了。

只有让相爱的心心相错,而且让这种错位造成无休无止的相互折磨,才有人物心理的深层奥秘透视,也才可能超越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历史水准

第二十二回,两人又吵了,宝玉无法获得原谅,只好先离开,林黛玉见他去了,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这话说得非常狠,非常绝情,但是,内涵很丰富,言内之意是,从此不来也好。言外之意,则是威胁:你这样一走,严重的后果是,从此一刀两断。

阮诚绘贾宝玉

第二十八回,写到林黛玉到贾宝玉门前,丫头们误会没有开门,林黛玉惩罚贾宝玉,对贾宝玉不理不睬。弄得他“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对她说“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黛玉和宝玉沟通了,明白是“丫头们懒待动,丧声歪气的”。宝玉接着又发誓,要是有意如此“立刻就死了!”

这样错位不是重合了么?主人公不是可以卿卿我我了吗?但是,曹雪芹即使在这种明明可以心灵无间的地方,让林黛玉的话语中,带着钩子:

“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

《红楼梦》的伟大天才就在于此,他不但在整体上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在片断的场景中,也要保持错位,哪怕是心照不宣的错位,不让绝对爱情享受心心相印的幸福。

贾、林的爱情总是充满心与心的错位造成的苦楚,但是,为什么又生死不渝,缠绵不已呢?这里的“又是咬牙,又是笑”中,透露着答案。

无理地牵扯到宝姑娘,贝姑娘,纯属调笑性质。正是因为这样,眼泪浸透了的爱情才并不完全是痛苦,而是在心照不宣地增进幸福感。

程乙本插图贾宝玉

对于林黛玉来说,爱情就是独占贾宝玉的一切感知,甚至连贾宝玉多看薛宝钗一眼,也会引起她带着警告意味的调侃。林黛玉见风就着火。即使贾宝玉明明白白告诉她“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红楼梦》上,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04页)

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即使发出“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这个的咒语来,也还是不能解脱林黛玉的警惕心。弄到贾宝玉对他说出,“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这样明确的誓言,本该是最能使她放心,把她和宝玉之间理解的错位幅度缩小到等于零,也就是完全重合,错位消失的,但是,林黛玉现场的的反应,恰恰相反,而是:

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对这样明确的表白,林黛玉反而很正统地谴责宝玉,还严厉到要公开化的程度(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这不是错位的幅度扩大到危险的地步了吗?但是,并不是,为什么呢?

清寿山石雕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摆件

第一,从客观环境来说,提醒宝玉这样明白的表态风险太大了。所以“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

第二,从林黛玉主观心理上看,她当然是乐于听这样的表白的,是最明确的甜言蜜语,但是,她的警惕性超越了对这种甜言蜜语的享受:再甜蜜也不能这样“造次”哦,这样公开化,太鲁莽了呀。你这傻瓜!用你们的放说就是“傻鳖”啊,(大笑声)。

如果真是这样,把这话告诉别人评理,公开化,对林黛玉有什么好处呢?这句话的精彩在于,表面的绝情,内在的动机是维护爱情。在这一点上,贾宝玉并不傻瓜,不太SB,立即感到“造次”了,脸红了。写到这里,不是很够了吗?

第三,但是,在曹雪芹看来,两个人完全心领神会对于小说艺术是不利的。不能让恋人绝对亲密无间,就是意会了,也不能在口头上说出来,还要让这两心心相印的人物保持最后哪怕是最后一点的距离。

昆曲《红楼梦》翁佳慧饰演贾宝玉

曹雪芹的天才就在于,在这样一个关键场景中,并没有让这种错位幅度静止化,而是让它运动着,变化着,在瞬息之间,扩大,缩小,在缩小到一定限度之时,又让它保持心照不宣的、微妙的错位。不过用的不是刚才那样明确的语言,而是一句没有说完的话。

(黛玉)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檫眼泪。

口头上的谴责和行动上的亲切(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这还不够,曹雪芹又让黛玉说了半句话。“你这――”这半句话比之整句话内涵要丰富深邃得多了:这是不能公开说出来的呀!你这傻鳖啊!(大笑声)。

写到这里曹雪芹的才气还没有用完。作为小说家,他不会心慈手软,硬是不让两个人就此亲密起来,而是让贾宝玉感动得流下泪来。要用帕子揩拭,

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檫。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

这样“一摔”的动作,显然和前面的威胁有截然相反的意味。是两人的错位的幅度又进一步缩小:在贾宝玉感到获得解放了,心心相印了,错位幅度应该是等于零了,

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拉了林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

但是,曹雪芹的伟大就在于,不但不让他们的心理错位消失,相反让他们保持一定距离。

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

这正是林黛玉细心的地方,她的警惕心,不但在于薛宝钗,而且在于这样的环境,在于贾宝玉的粗心。

这时,又用堂而皇之的正统逻辑拒绝的贾宝玉的亲切,错位的幅度在缩小的过程中,又突然扩大了。

陈政明绘《宝黛读书图》

绝对的爱情,虽然充满了那么多的痛苦,但是,痛苦中又渗透着那么多的甜蜜。这种甜蜜与痛苦交织的艺术才能用得上今天的话说富有“可持续性”。

曹雪芹的天才不同西方小说大师,他不借助大起大落的事变,在几乎不营造什么情节,不借助心理描写,仅凭对话和动作,就显示了恋人的情感微妙的运动、震荡、起伏,曹雪芹对人物情感错位纵横捭阖,操纵自如,实在了得。

到了四十回以后,随着林黛玉对薛宝钗的误解的消除,贾林之间的错位的发作也逐渐消失了,逐渐淡化了。这不是万事大吉了吗?但是,绝对化的情痴,必然造成的爱的隔膜,还在持续性发展。

林黛玉的敏感使得她的心理危机一点也没有缓解。外部环境劣势仍然是林黛玉愁苦的根源。她老是忧虑爱情外在保障的匮乏。

林黛玉虽然在大观园中有特殊待遇,但是,这一切都与爱情无关,反倒让她感到自己是外人,没有父亲母亲兄弟,没有保护者。亲情的伤感,转化为爱情的伤感。

剪纸贾宝玉

第六十七回,薛宝钗因薛蟠从南方做生意带来了许多东西,众姐妹各一份,而林黛玉是双份。但是,林黛玉却因无兄弟姊妹而伤感起来了。哭得眼泪都干了。

第八十三回。她在病中:忽听外面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黛玉听了,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 “肝肠崩裂,哭晕去了”。

后来一了解,原来是一个老婆子在骂外孙女儿,偷吃了她分管的果子。不管大家如何劝说,她还是一味流泪,对自己的健康前景悲观。不管什么正面、负面的信息,都会引起她的患得患失。

第八十二回,听到老婆子嘟囔,说像黛玉这样的人,只有宝玉才配得上,她听了的感受竟也是“心内一上一下,辗转缠绵,竟像辘轳一般。叹了一回气,掉了几点泪。” 同一回,作者让她做梦,说是后母将她许配了,接她回去,黛玉

问宝玉道:“我是死活打定主意的了。你到底叫我去不去?”宝玉道:“我说叫你住下。你不信我的话,你就瞧瞧我的心。”说着,就拿着一把小刀子往胸口上一划,只见鲜血直流。

黛玉吓得魂飞魄散,忙用手握着宝玉的心窝,哭道:“你怎么做出这个事来,你先来杀了我罢!”宝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给你瞧。”还把手在划开的地方儿乱抓。黛玉又颤又哭,又怕人撞破,抱住宝玉痛哭。宝玉道:“不好了,我的心没有了,活不得了。”说着,眼睛往上一翻,咕咚就倒了。

黛玉拼命放声大哭。只听见紫鹃叫道:“姑娘,姑娘,怎么魇住了?快醒醒儿脱了衣服睡罢。”黛玉一翻身,却原来是一场恶梦。

第八十三回,医生对她的论断是“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

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

《红楼梦》很少直接作心理分析的,在必要时,只好借医生之口(对话),将黛玉的病理作心理分析。点明以后,心理就顺理成章彻底转化为病理了。林黛玉的健康状况恶化了,痰中有血了。这才是致命的。

待到林黛玉自己看到吐出来血,“心已灰了一半” 在最为绝望的时候,完全是自我摧残,故意不盖被子。这说明把爱情看比生命更为重要,而不是把生命作为爱情的基础。

这个悲剧的深邃在于,封建文化体制性和林黛玉心理个性的双重因果性。这里有《红楼梦》最深邃的特点。不像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把悲剧仅仅归结为环境,并不完全是大观园的典型环境造成了林黛玉这样多愁善感的典型性格。

至于后来贾母决策,也是出于爱,不过爱是复杂的错位的。贾母肯定是特别钟爱宝玉和黛玉的,但是,所爱却是错位得厉害。黛玉临终说,“老太太,你白疼我了”。你什么都特别地疼爱我,可是我最要命的一点上,你却没有疼我。

贾母肯定是最爱宝玉的,但是,正是为了疼爱他,才为他选择了身体健康,脾气又好的宝钗,但是,这种爱却导致了宝玉的疯傻。

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红楼梦》下,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41页)

釉上彩林黛玉与贾宝玉

这样的评价,应该是公允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选择薛宝钗,而不选择林黛玉的原因是“以黛玉羸弱,乃迎宝钗”婚姻的天平向薛宝钗方面倾斜(《鲁迅全集》第九卷,2005年,第241页),当然是贾母对宝钗的疼爱,但是,这种爱的结果却是让她守活寡。

(0)

相关推荐

  • 薛宝钗被贾宝玉比作杨贵妃,宝钗为什么会大怒?

    <红楼梦>中,薛宝钗一直以稳重平和.处事淡然著称,但有一次贾宝玉将她比作杨贵妃,却让薛宝钗勃然大怒,并立刻反言讥讽. <红楼梦>薛宝钗 通观红楼梦全书,这也是宝钗唯一一次发怒, ...

  • 孙绍振谈高考作文: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盘活内心储存

    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盘活内心储存 评2020年高考作文题 一 纵观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其封闭性和开放性,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念的导向性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总体来说,显示出四大亮点:第一,传统优秀文化精 ...

  • 孙绍振|读书的三种姿势

    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 ...

  • 孙绍振:读书的三种姿势

    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 ...

  • 漫言碎语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摘记

    在濮阳 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 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 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 他们就是--"蒲公英&quo ...

  • 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到底何意?知名教授孙绍振直指康震水平不行

    (附: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生处"一作"深处".) 在<中国诗词大会>曾经的一期节目中,康震现场作图,画&quo ...

  • 光明文化周末·大观 | 孙绍振:不得不细读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福州人把它看作自己城市的文化名片,不管是不是节日,这里永远游人如蚁.游人来自长城内外,地北天南,他们不仅是来观建筑.赏景观,而且是为听历史故事.三坊七巷的光华不仅属于福州,而且属于中国近代史 ...

  • 孙绍振点评2020高考语文作文

    孙绍振点评2020高考语文作文

  • 拿孙绍振下饭

    (特地选了一张可以展示孙老师那缕桀骜而洋溢的"长发"的照片.人生总有不可控的细节,但捋捋就能平了.) 孙绍振老师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心中的神,自然也是我心中的神,可今天有 ...

  • 高考作文:孙绍振教授解读2021年高考作文题

    孙绍振教授解读2021年高考作文题 孙绍振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1     统观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可谓形式纷纭,风格各异. 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