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琴与画中,有多少不可与人言的寂寥?
闲来无事,与友人去参观了故宫博物院以“林下风雅”为主题的、展示古时文人士大夫隐逸山林以抒志的人物绘画展,展是好展,画是好画!
唐、宋、元、明、清…….一幅幅不同时期的画中传递着相同或不同的文人生活气息。
(明 杜堇《东坡题竹图》局部)
在气韵流动的各色绘画中,看着那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人物,恍惚间,好像穿越到那个画中的世界,似乎化身为背着锄头的小童,跟随着行走在山道之中的长者,一起感受着山林间的气息。
(明 戴进《商山四皓图》局部)
看着画中描绘的一个个林下风雅之士,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孤寂之情充溢胸口。
时代一直都在变迁,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对于“隐逸”一事也有着不同的解读甚至评价,主流价值观附加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期许,或许是激励,或许是枷锁。而对于这些文人雅士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南宋 传马远 《林和靖梅花图》局部)
王维独坐于幽篁之中,弹琴、长啸之时,只有明月相伴的寂寥之情,或许我们只有从诗中的字字句句中能够感受一二;
唐人在山林中抒发怀幽之寂时,山林、奇峰中所卷起的阵阵寒风,又包含了有多少“不见其人谁与言”的惆怅?哪怕豁达如李白,也有独抱绿绮感慨山明月白的清冷。
(明 文伯仁 《松风高士图》局部)
在众多的绘画当中,古人为何如此喜欢观瀑,又如此青睐独钓?停琴听阮、把酒问月、林逋探梅、秋林读书、陶公归隐、叔齐采薇……
(宋 李唐 《采薇图》局部)
这些林下风雅的背后,或许讲述的是这些逸士们对自我情操的坚守,但或多或少更,也有他们无法于时世一展才华的孤寂和苦闷吧?
( 宋 梁楷 《泽畔行吟图》局部)
而在书画之外,这些文人雅士留给我们的琴诗、琴曲中,山水隐逸题材同样数不胜数,不管是山居,还是渔隐,抑或是樵耕,在这些琴曲的背后,有多少诗人、琴人不可言说的“寂寥”在其中?
(明 赵子俊 《停舟访梅图》局部)
或许,琴就是这些文人逸士们自我抒发和对话最好的伙伴。
《陋室铭》也好,《归去来辞》也罢,诗中所表达的君子逸士之志通过琴声流传于世;《山居吟》也好,《渔樵》也罢,山居生活中融于天地之间的畅然、笑谈之声,难道真的就如此豁达?没有一点点无法济世之憾?《山中思友人》也好,《忆故人》也罢,对友人、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中,有多少当下少有知音的孤独和清冷?……
(南宋 马远 《高士観眺图》局部)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没有人天生就渴望做那只只会鸣叫“孤寡”的青蛙,林下的风雅之士们,其心胸中有着天下,却没有可容他们发声的天下,才华横溢如唐伯虎之流,其心中的“寂寥”,甚至被掩盖在了后人所演绎出来的香艳无比的“点秋香”的故事之后......
(明 唐寅 《葑田行犊图》局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 王维)
古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的画中有琴,琴中也有画,在古人的这xie3声与境之中,你读到了他们的“寂寥”了吗?
(南宋 夏圭《临流抚琴图》局部)
古人临渊抚琴,今人掩卷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