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请不到!学术会议上50%的听众都是销售代表怎么办?

 专栏作者/爱可乐的仓鼠

医药市场部的实践者。

最近,一个在华东做区域推广的朋友陷入了烦恼,公司总部力推的学术会议——某学科全国巡讲项目(杭州站)竟然在邀请客户上遇到了难题。销售们不咸不淡的态度,邀请工作停滞不前的状态,不但让他身心俱疲,更隐怀一丝忧虑。

果不其然,会议当天,与会的四家药企似乎心有灵犀,以至参会客户寥寥,偌大的会场和七零八落的听众,让风尘仆仆、从北京远道而来的专家倍感失落,会议全程弥散着沉默尴尬的气息。

“你知道吗,一共才来了20几个人呀。”虽然远隔千里,但我依然通过微信语音真切地感受到朋友苍白疲惫的无奈。

其实,他的困惑我同样感同身受。笔者今年在区域内也开展了两场巡讲项目的学术会议。相似的序幕,同样波折的过程,只是结局稍好,每场会议尚有五、六十听众支撑,没有让专家怒发冲冠到向总部投诉。

但我与同事们交流后惊奇地发现: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情况殊途同归。看来这相同现象的背后似乎有着某些共性的原因。

那么下面,我就试着为大家分析一下个中缘由。
一、钱是本质问题
全国巡讲项目的会议,一般遵循着总部搭台、地方唱戏的原则。站在市场总部的角度,通过这种项目的赞助,即维护了核心专家,又给区域提供了学术资源,这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故事,销售积极配合似乎理所应当,但实际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在笔者看来,还是一个“钱”字从中作祟。现在的学术会议有“两难”:请人难,花钱难。

一方面,客户在眼花缭乱的会议中进退维谷,另一方面,干瘪的钱夹熄灭了销售对这类会议的热情。特别是招商模式的区域,很多代理商秉承的就是学术会议“一文不出”的原则。

站在市场总部的角度,我既出专家又出会议,邀请客户参会是区域销售团队份内的工作;但在销售眼中,总部垂直下来的会议,无非是上派下遣,出力尚且腹诽,出钱就几无可能了。所以,作为居中衔接的产品经理,难逃“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结局。
二、销售团队的能力
“能力”二字虽然表达的含义泛泛,但笔者觉得用在这里还算贴切。举个例子,我今年主导的一场巡讲会议在某省的地级市举行,省代在该地区将产品外包给了当地的一家商业公司。因此,省代与销售之间的联系,只有每月弥散墨香的商业流向,彼此间宛若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样的区域,即便省代对会议跃跃欲试,终究因为力不从心、败下阵来。所以,笔者这里所谓的能力指的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态度上:对学术营销的认可;执行力:对于工作落地的推进;专业性:如何与客户有效沟通......

只有具备如斯能力的团队,才能承接好这样一场学术会议。相反,如果销售团队的结构如蜂窝般松散、人员似游勇样的存在,那么学术会议终究成为情人节的玫瑰,虽娇艳,却终因没有泥土的濡养而黯然凋零。
三、销售团队的需求
笔者相信:人都不愿被管理,所以社会才有法律的桎梏与道德的约束,军队也把服从命令视作第一天职。但我发现,大多数的巡讲项目,出现了类似三缸发动机的“不平衡”:

医学会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决定专家、确定城市等会议内容的绝对话语权。

药企市场总部也是C位般存在,出钱出物自不必说,还向区域销售团队发号邀请客户的施令。

而销售们却很些郁闷,比如举办巡讲的城市,可能产品覆盖不佳甚至暂无销售,或者内心就认定这样的会议并无用处。诚然,这似乎不是医学会和市场总部需要考量的问题。会议的时间、地点定了,公司的钱也花了,会议通知也下了,销售似乎只有砥砺执行一条路可选。

但实际,上命差遣的施令,常常得到的是身不由已的敷衍。宋朝军队作战讲究的“次结”,即打一次胜仗算一次奖励;康熙帝平定三蕃的时候,对于某些作战勇猛、但滋事扰民的虎狼之师选择视而不见,或许正是出于对基层员工需求的考虑,也是一种对于人性真实的洞察吧。

其实,不仅是巡讲,很多学术会议邀请客户也是一道令人抓狂的难题,所以才会出现某些城市会上过半听众都是销售代表的怪象。这种别人家的自助餐笔者也吃过很多次,偶尔一次的放纵尚可理喻,但如果成为一家企业学术活动的常态,那就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改变。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的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完结

“4+7”扩围后,

药企及医药人的出路在哪?

思齐2020年第五届——3E商业运营年会

现场云集120+行业及跨界大咖,

涵盖12大分会场、40多个主题,

更有嘉宾分组讨论等新形式出现,

精彩不容错过!

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