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文学大才子在淮阳应该有一处供凭吊的塑像
月出东山
“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经典的诗,可谓是三国时曹植的成名作。这位在当时绝对是超级才子的曹子建,41 岁就死在封地陈郡(今淮阳)。232年二月,曹植“以陈四县被封陈王,食邑3500户”。当年11月,卒于此,留“思陵冢”。《河南通志》记载:“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大清一统志》说:“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县南三里。”陈人仰其诗文,哀其不幸,于城南高地筑陵纪之。因其溢号" 思",故称陈思王。淮阳城南3华里旷野中,至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土堆,这便是思陵冢。
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方才有所改变。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性格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后接下来曹植跟随其父曹操征战。直到建安十四年(209 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建安十五年(210 年),曹植因文采突出,写下《登台赋》。曹操产生了立子建为太子的想法。建安十六年(211 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而归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才华了得,又有功德这就避免不了进入了世子之争。
三曹像(右为曹植)
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王太子。到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 岁,曹丕即位以后,开始整治当初的对手,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因曹植才华出众,曹叡时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淮阳)。直到太和六年(232 年),11 月曹植结束了他的一生。
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 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 一代诗宗” 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 仙才” 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他的的确确配得上谢灵运才高八斗的评价,他青年时期的诗,多以宴饮游乐为主要内容,后来创作的诗文则以抒忧发愤为主。除此之外,他在书法,画,等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曹植一生留下许多清韵华章,现存诗约80 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原有集30卷,多已散佚。因陈(淮阳)为伏羲神农旧都,在陈期间,留下《伏羲赞》、《神农赞》两诗。《伏羲赞》曰:“ 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厨祭祀,陈运罟网渔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陈运和等古今文人墨客来淮阳游览,都要到此凭吊,并吟诗作赋以示怀念。因此,《淮阳县志》上留下不少诗人的佳作。明代诗人戴昕《思陵墓霭》曰:“ 望入思陵墓霭长,天涯谁复见曹郎。亭亭古树含春雨,闪闪飞鸦背夕阳。七步才名归寂寞,一回尘梦合凄凉。无端两眼怀人泪,拭向东风漫举觞。”
曹植的历史影响如此之大,和淮阳如此的联系。作为淮阳文化相关部门应该为其塑像,以此纪念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文学才子,在淮阳应该为其留一处凭吊的纪念地。在淮阳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曹植不该被遗忘,应该成为一个文化的景点,激发后人的文学意识。也可以联系曹植的身世,开发一个文学群体——建安文学文人的文化点,时机成熟建立曹魏文化园,弥补淮阳一段三国曹魏文化历史空白。
淮阳南关思陵冢
参考有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