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的区别,种植户用药更科学
吡唑醚菌酯这两年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比较多,广泛用来作为保护剂预防作物的各种病害,但是很多种植户在农业生产中会发现还有一种杀菌剂叫做醚菌酯,它与吡唑醚菌酯只差两个字,那么他们两个有什么关系呢?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呢?
在开讲之前,我先来给大家讲一讲二者为什么名字相似,其实他们还是很有渊源的,成分上都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而醚菌酯是第一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此类杀菌剂的杀菌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体内线粒体呼吸过程,使其不能为病菌活动提供能量,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进而达到杀灭病菌的效果,这个独特的杀菌机理和许多种类的杀菌剂作用方式不同,同老成分的杀菌剂没有交叉抗性,加之其对于许多真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各大企业竞相开发此类药剂,而吡唑醚菌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开发出来,是第三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醚菌酯,作为第一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尽管成分非常新,但是在效果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在对真菌性病害防治方面,只对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一部分真菌引起的病害有一定的效果,目前主要登记方向有黄瓜白粉病、葡萄霜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烟草白粉病、梨树黑星病等病害,但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发现醚菌酯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是最突出的!除此以外,醚菌酯在活性上也有一定的不足,内吸转移活性较第二代、第三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差很多,在喷施时需要彻底喷施才能表现出最佳防治效果!
吡唑醚菌酯,为近年来开发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其独特的保护性杀菌效果为大众所熟知,尤其是这两年在大田区小麦,花生,玉米等高产套餐中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吡唑醚菌酯对许多病害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且在植物体内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活性,能够抑制真菌体内线粒体的活动,最明显的效果是具有很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能力,因此在植物未发病以前喷施吡唑醚菌酯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目前吡唑醚菌酯主要登记的方向有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香蕉叶斑病等!
除此以外,吡唑醚菌酯对于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些调节作用,尽管醚菌酯也有此功效,但是远不如吡唑醚菌酯明显,喷施过吡唑醚菌酯的作物叶片浓绿有光泽,不早衰凋落,果实籽粒饱满品质好,生长周期大大延长,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更强!
二者差异
首先在农业生产中,选择使用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醚菌酯往往用来治病,发病初期使用,特别是白粉病,效果确实不错;而吡唑醚菌酯,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预防病害,不论是果蔬还是花生、小麦等大田作物,不论作物有没有病,都可以喷施!只要在其生长期喷施2-3遍吡唑醚菌酯,后期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的病害!
第二,在活性方面二者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醚菌酯在叶面上的渗透转移活性较差,而且这些年随着抗性的增加,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吡唑醚菌酯,内吸活性相对较强,跨层转移能力突出,在植物体内外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安全系数也比较高。
注意事项
首先,这两类药剂的使用时间,我认为最好控制在病害发生前或者发生初期,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最突出的功效就是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一旦大规模发生,不建议使用单剂进行防治,最好选择复配成分如醚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效果会更好!
第二,在进行病害防治时,同类药剂最多连续使用三遍,二者都属于同一类药剂,包括嘧菌酯在内,尽量同其他种类杀菌剂轮换使用,或者选择复配成分!
第三,特别强调一下吡唑醚菌酯,虽然登记了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但是我们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发现,真的发生了这些病害,使用吡唑醚菌酯几乎没有效果,还是应该考虑其他成分,吡唑醚菌酯预防效果大于治疗!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合理的利用此类杀菌剂,绝对能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