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梁 | 我为西夏来

我为西夏来

作者:陈方梁

病后三年第一次远行,宁夏——是此行的目的地。不因塞上江南的绿荫,不因贺兰山脉的雄峻,也不因大漠千里的孤烟……

我为西夏来!

知道西夏,是因为我喜欢大宋。大宋的政体宽和,经济繁荣,享受《清明上河图》的人间烟火,羨慕文人士大夫的诗和远方,还有军事软弱的疑惑。于是我知道了有个民族叫党项,有个邻国叫西夏。

正史上的一鳞半爪,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渲染,以及穿越小说中的勾勒想象,一种金戈铁马,宁亡不屈的气势激荡在心,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超常的好奇。

我知道一个王朝,历经灭国的劫难,千年风尘的洗刷,已难留印痕亦无从寻觅。因此,我不为求证,只为感受;也不选地方,行程所至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曾经的疆域,都一样有他们生活、战斗的气息。

此时我走在银川的街上,建筑很规整,色调很单纯,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契合。日渐增高的城市建筑海拔,不会高于贺兰山的天际线;无论站在何处眺望,都可以看到远方莽莽苍苍的贺兰山脉。而生活的居民,也都做着自己的事,或匆忙或安耽;穿着不同服饰的民族之间,见而问候,交往自然。

千年前,这里是西夏的都城兴庆府,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高池固,皇威森然,每一次决策都在这里拍板,每一道政令都从这里发出,而随之变化的是国力的增强,疆域的拓展。有盛总有衰,千年时空的演变,地域还是原来的地域,民族已是不同的民族。

我很好奇,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是如何建造城市,又如何与城市共存的?他们的生活状态会怎样?粗野或者文明,喧嚣还是宁静?那时的街道有多宽,纵马驰骋会不会违反交通规则?而我脚下踩着的,是马厩还是酒馆?

今天的日程是西夏王陵,一早出发,沿途塞上风光,黄河相向。至中途,有关卡拦截,交涉无果,下车等待。看红叶染秋,河向东流,阳光渐猛,移至白杨林背荫处。初始交流拍照,时久始有不耐,二小时余,终继行。我忽有所感,国人祭奠习俗,自家先人尚需素食沐身,何况帝室王陵!这莫名其妙的二小时,是让我等束冠静心,以正礼仪?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占地四十多平方公里,背山临河,挡风向阳,气势雄浑。九座巨大的封土堆按北斗七星排列,高低错落,纵横有序;形制由内外神城、阙台、献殿、碑亭、角台等组成。主体封土堆高二十余米,受佛教思想影响,采用陵塔造型,以期彼岸轮回。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在古代帝陵建制里可谓独具一格。

随着西夏被灭国和蒙元的无底线报复,王陵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至明代有人描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候”,可见已是水沤草没,破败不堪。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除了地域辽阔,封土堆就是字面的土包。风雨和人为的肆意,剥尽了它的外部及一切装设,连土包也驳蚀不堪,极目不见其余,唯有苍凉!

但就是如此,王陵仍是西夏最宏大乃至唯一的实地遗存,这里埋着的九位帝王,是西夏二百年历史的执笔者和传承人。立国前李德和的隐忍和国力储备,立国者李元昊的横刀立马,开疆拓土,中兴者李仁孝的制度与文化治国,以及末代李安全的穷兵黩武,演绎了一个民族的起落与兴衰,留下了一个王朝不屈的背影。

来到水洞沟,你会发现这里有着大西北独有的沧桑与荒凉。我们驾着骆驼唱着信天游从远古穴居走来,仿佛经历了数万年的时空穿越。峡谷处还有明长城与藏兵洞,城高土厚,斑驳祼露,几乎满足了江南游客对西北的所有幻想。

藏兵洞为明代古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它依托雄伟的长城、险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构筑;其中有小型粮仓、厨灶、兵器库、陷阱及指向大峡谷的炮台等军事设施。是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立体军事防御遗址。

我不禁想,较之明与蒙元的两国对立,西夏面对的更复杂、更艰难。他本就是在北宋的疆域上裂土自立,立国不久,即与宋发生了长达三年的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之战。

此后两百年,从北宋到南宋,两国你来我往,成了一生的宿敌。同时,周边还有大辽、吐蕃、回纥环侍,以及后来的金和蒙元,利益纷争,战斗不断。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以自身的血性和机动灵活,胜多败少,但也曾多次被打到都城周边,这里就是他们最后的防线。在战与守的转换中,他们战得勇猛,守得顽强,让都城始终不曾陷落,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

最惨烈的一战发生在夏、蒙之间,此时西夏已日薄西山,面对蒙元战力的全面碾压,他们不再坚守,10余万西夏最后的精锐在黄河的见证下向蒙军发起决绝的冲锋。战场处处尸横遍野,直至全部壮烈殉身。而横扫欧亚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在此战不久后去世,从而导致蒙元的血腥报复,终至掘墓灭族。

“莽莽贺兰山,悠悠唐徕渠”。贺兰山是宁夏尤其是银川的天然屏障,隔出了戈壁沙漠与塞上江南的两个世界。远古人类在贺兰下采集渔猎,生息繁衍,歇息或就食时忽有所感、偶有所悟,就随手在岩石上刻下所感所想,于是就有了贺兰山岩画。

随着整修过的山路信步而行,抬头或附首,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岩画。有大有小,有繁有简,有写意或具象;笔墨大都稚拙,线条有深有淡。内容多以采集渔猎为主题,亦有放牧、征战、舞蹈、祭祀等方面,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可爱的动物,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看了岩画我们来到韩美林艺术馆,恍惚间以为进入了现代岩画博物馆。韩大师的作品笔法简洁,造型粗犷,在具象中融进意象,其神韵与岩画一脉相承。艺术也是人生,归真反璞是一种终极追求,解读岩画的密钥,融进现代的创意,艺术也就有了灵魂。

贺兰山岩画始于远古,终于西夏。那么,党项人据此的数百年时光,他们传承了什么,又刻下了什么?我想到了西夏文字。它借鉴了汉字的方形结构,字体似篆隶,而篆隶是从像形的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的;把甲骨文和岩画比对一下,就能看出西夏文字和岩画的一脉相承。同时,它又和岩画一样自带密钥。曾有学者李范文穷极三十年时光,才解密了很少部分;也是因为他的解读,西夏王朝才被世人聚焦。

行程最后一站是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就是此处。

沙坡头可玩的项目有不少,骑骆驼、沙坡冲浪、坐羊皮筏戏水黄河等。我没有参与,选择乘车进入沙漠深处。那是一片没有人迹的沙海,保留着风沙共舞之后最原始的状态,高处如浪头层叠,边沿似彩带飘卷。踩上去,发出细碎压抑的呻吟;极目远眺,高起低伏不见边际。

其实我知道,这是一种假象。每天游客众多,又怎么能留下这么一片纯净任你涂抹?这是借助了沙漠的特性,夜里的风沙留不住白天的足迹。犹如千年前的西夏,在历史的风尘里如烟飘逝。

一个民族该如何生存,一种文明又该如何长存,我试着解读,却始终不得其解。

是体量?疆域、经济、人口的体量与民族的生存关系密切,疆域体量意味着战略纵深,经济和人口体量则关系到持久性和恢复速度,可就当时的宋、夏来说,疆域、经济,军事上各有优劣,蒙元铁蹄肆虐时,都曾抗争,最后命运都是被灭国,体量大小在这里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是一统?统裂之间,以统为大。自秦以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到思想一统,疆域一统,“大一统”的观念影响深远,使中华民族即使在分裂时也不会走向崩溃,仍能在时机到来时实现统一。但这不是西夏灭国的原因,西夏只有一个民族,一种文字和共同的信念,某种角度比我们更“一统”;西夏在抗蒙求生中也很团结、很顽强,但依然没有改变命运。

是中庸?中华文化讲究事不做绝,征不远行,苟守自安,从而避免了别人的毁灭性报复;而刚烈血性,不留余地正是西夏灭国的主要原因。但面临生死存亡,这样一味地忍让偷安,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何在?

其实民族和文明的长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民族的生存智慧,文明的包容性,以及自我发展的系统性、相对于国家政权的独立性等。汉民族从国家层面也曾多次被灭,但文明从未断绝,这取决于一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作者:陈方梁

浙江宁海人。

1957年9月出生,大学学历,教育为业。

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甬城英才”十大名师,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浙江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特级教师协会学术委员。读书多凭兴趣,研究重在教育,在国家、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或执笔10余项研究课题,课题成果多次获省、市一等奖;《高中政治教学的个性化追求》等5部专著由清华大学等出版社出版发行。应邀在省、市、县各地讲座讲学近百场。

栏目主编 | 西湖雨

图片 | 作者提供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0)

相关推荐

  • 宁夏——半城黄沙 半城水韵

    前言 说说这次旅行 作为金庸迷,我对西夏始终抱有最初的神秘向往,也因当年看过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被党项这个民族强烈吸引,更为之神往,此后,心里便始终对宁夏保留着一张车票. 十一决定去银川 ...

  • 武侠小说里出现的这个王朝,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在中国的西北,耸立着一座巍峨的高山,这就是贺兰山. 上个世纪初,一位德国飞行员在飞越贺兰山时,发现了山脚下,有一大片壮观的土堆群. 当时人们猜测这些土堆可能是白蚁堆,也有人猜测是东方金字塔,更有甚者, ...

  • 章麒 | 师者有心,采撷智慧——读陈方梁教育随笔《在路上》有感

    师者有心,采撷智慧 --读陈方梁教育随笔<在路上>有感 作者 章麒 陈方梁老师作为浙江省优秀班主任.高中特级教师的宁海籍著名教师,著作颇丰.他是少数几位一直扎根宁海教育界的特级教师,在宁海 ...

  • 陈方梁 | 想做一只猫

    想做一只猫 作者:陈方梁 想做一只猫,在做了许多年人之后. 曾经很为做人自豪.在力大无穷的水牛被小小的我牵着走的时候,在手捧书本为动人的故事废寝忘食的时候--因此一直相信那段传说:上帝造了人类及万物之 ...

  • 陈方梁 | 老灶头

    老灶头 作者:陈方梁 家乡于我们这一代不仅是精神的家园,也是偶尔回归的落脚之所,但整修过几次的老屋依旧抵不住时光的侵蚀,已难以承载不断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家人聚集.几个兄弟商量后,在老屋后面原来养猪. ...

  • 陈方梁 | 高中生活二三事

    高中生活二三事 作者:陈方梁 作者高中毕业照 1974年初秋,一所区属高中在所辖的5个乡,招了两个班的高一新生,我是其中(2)班的一员. 一.特殊的开学典礼 报到的日子天已渐凉,但我们的心是热切的.这 ...

  • 陈方梁 | 我的二弟

    我的二弟 作者:陈方梁 二弟的墓 一 我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只记得那天是小年夜,你29岁. 29岁就走完了一辈子,我们都没有准备.所以当我赶到医院,看到你已经没有呼吸的身体,我忘了悲伤.我不相信一小 ...

  • 陈方梁 | 那一锅翠绿,解了千古乡愁

    文化建设"一乡一品"之一市篇 编 者 按 宁海自置县以来已有1700余年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2017年开始,在县委宣传部的引领下,各地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大力推 ...

  • 陈方梁|过冬

    征集民国那些事儿 "乡土宁海"向社会各界征集有关宁海民国时期的文章和相关图片,要求: 1.民国时期宁海的趣闻轶事: 2.只记录不评论,新旧文章均可,文章内容字数不限: 3.到时候结 ...

  • 乡土情怀 |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陈方梁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陈方梁 不管是忙碌还是偷闲,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还记得初上讲台时的紧张慌乱,转眼间已是二十几年从教岁月.一直在一所学校呆到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在周而复始中变得熟悉.人们都说熟悉的地方没 ...

  • 【远方·书画摄影】《石头的故事》绘画·文/陈方莹 主播:小梅

    绘画·文/陈方莹 主播:小梅 编辑:憨憨 石头的故事 第一个石头画是一个铁杆小粉丝喜欢,每天路过都要和在屋里画画的我挥挥手,那天和他妈妈一起经过,他妈妈表达了对石头画的喜欢,说他每天上学放学都会停留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