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36国简史第一期:传说中的西域36国

西域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汉设立管辖机构的西域都护府。

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相对位置图

西域都护府假想图

元前17世纪左右,其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并独立发展。到秦末汉初时期,广袤的西域大地上,已然活跃着大小五十多个国家,随着不断地相互征战与吞并,直到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期间,曾先后存在36个国家。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这三十六国分别是:婼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秆、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龟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后人称之为古西域三十六国。与现代国家意义不同,其大多是一些以绿洲或草原为单位的部族或民族聚集地,部分是城郭之国,部分是游牧部落。他们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绝大部分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在盆地南缘有,且末、小宛、精绝、扞弥、于阗、皮山、莎车等国,被称为南道诸国。在盆地北缘有,危须、焉耆、尉犁、乌垒、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国,被称为北道诸国。在盆地西南、葱岭一带有蒲犁、无雷等国,在盆地的东端有楼兰,后更名为鄯善。

36国际山脉、河流分布图

36国俯瞰图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这些国家语言不一,习俗各异,互不统属,各城国人口多则万人,少则几百,如人口最多的龟兹8万人左右,最少的单桓194人,所有城国共有3万户,27万人左右,约占西汉西域总人口的83%。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利用从冰川上融化的雪水在绿洲上生活。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重要农业生活水源,居民多从事农牧业,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单纯地从事畜牧业,以畜产品与邻国交换粮食等农产品。有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有相当发展,如车师前国一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楼兰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并懂得制造铁兵器。此时,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达到空前的繁荣,是来往商通商的必经之地,盛极一时。

西域文物一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域地区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水汽来源不足。加之气温温差大,气候干燥,其国家的兴衰非常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自11世纪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走向衰落。于此同时,中原地区正处于东西汉更替之际,战乱频发,在朝君王无暇西顾,西域36方势力也因此进入了战国时期,各方杀伐征战,人口极剧下降,加速了其文化走向衰落,至唐时已全无踪影。

《法显传》中曾以颇为传神的记述向我们描绘了部分西域后期的凄凉场景: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

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到尼壤城,芦草荒茂,无复途径,不见居民。

行四百余里,至覩货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东行六百余里,到且末,城郭岿然,人烟断绝。

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不但未见居民,连其地也成为故国。

古楼兰遗址

传说中的西域都护府遗址

现在看来,西域诸国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环境下产生,又因二者而走向消亡,虽然昙花一现,传世甚少,但是仍为我华夏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增添了许多神秘,等待我们去不断探索。

好了,这一期的西域36国简史就到这里,后续我会不断更新,对全部36国的发展兴衰做相关介绍及评析,喜欢的小伙伴帮忙点赞转发,我们下期见。拜拜

(0)

相关推荐